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日本是全球移动通信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开通3G商用网络的国家。截至2005年10月,日本共有移动用户数8936.5万,移动通信人口覆盖率高达70.6%。移动通信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为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现象,预付费手机犯罪现象尤为突出。


    从2004年起,日本流行“是我是我”的诈骗方式。犯罪分子拨通电话,冒充通话方家人,谎称发生事故要求通话方向指定银行账户汇款,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根据日本警视厅的调查,在2005年1月至6月使用手机的“是我是我诈骗”案件中,93%使用了预付费手机,成为预付费手机犯罪的突出代表。


    面对预付费手机犯罪现象的日益严重,日本政府立即开始着手处理。


    一方面,通过立法规范手机犯罪行为。日本自民党、公明党两党联合作出决定,为了遏制使用“是我是我诈骗”案件中经常使用的预付费手机以及普通手机进行犯罪并规范体制,将通过议员立法的方式来进行约束。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开始考虑禁止预付费手机业务。由于犯罪分子使用预付费手机进行犯罪活动,使运营商难以对其进行追踪。但是,日本政府为了避免预付费犯罪事件对运营商造成影响,要求日本媒体禁止对预付费业务事件过多关注,保持事件的冷静处理。


    在日本,移动通信的发展与运营商的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在移动通信发展初期,为了使业务能够快速开展,日本运营商采取了机卡不分的政策,用户通过与运营商签约来获得手机终端。随着日本移动通信的进一步发展,运营商对机卡合一的终端需求有一定的降低,但为了配合新业务的开展,同时加强对用户的控制,减少用户流失,日本运营商依然采取协议入网的方式来发展新用户,使得在日本移动用户中,后付费的签约用户占了绝大多数,预付费用户比例较少。


    尽管如此,日本运营商早在2000年就已经注意到预付费手机犯罪的问题,采取了行业联合管制的方法进行预防。2000年5月12日,日本5家移动运营商NTTDoCoMo、J-Phone(即现在的VodafoneK.K.)、IDO、DDICellular、Tu-KaCellular(IDO、DDICellular和Tu-KaCellular已并入KDDI集团)联合宣布,针对日益严重的预付费手机犯罪问题,共同协商采取防范协议。根据协议,新入网的预付费手机用户要向运营商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用户依据协议获得的预付费手机,要在移动运营商将手机送到申请书所记载的住所、姓名取得确认后方能获得。针对已经入网的用户,呼吁提供其住所、姓名等个人信息。


    协议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实施时间,只是要求各公司在完成准备工作后尽早开始实施。此外,协议规定预付费手机同普通手机一样,用户应根据法律配合警察等司法机关,提供必要的信息。


    除了实施行业联合管制、对新入网的预付费用户实施新政外,日本各运营商还依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已有的预付费用户也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在已有预付费用户方面,以日本三大移动运营商来说,排名第一的NTTDoCoMo公司用户基数达到4994万,其预付费用户仅有6万人,占总用户数的0.18%。相反,排名最后的VodafoneK.K.公司拥有150万预付费用户,占其用户总数的10%左右,是日本移动运营商中预付费用户比例最高的运营商。不同的用户规模使运营商在处理预付费用户事件时,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案。


    NTTDoCoMo——直接关闭预付费业务。NTTDoCoMo于2004年12月开始要求预付费用户提交真实姓名以及公司名称进行身份认定,但并没有根除预付费手机犯罪的问题。为了阻止欺诈性犯罪得以继续蔓延,NTTDoCoMo于2005年4月起正式停止移动电话预付费服务。


   KDDI——未采取针对性措施。KDDI公司预付费用户约有105万,占公司总用户数的4.3%。由于KDDI的预付费用户主要是国外旅游者在日本短期租用的手机用户,因此KDDI暂时没有面向预付费用户采取针对性措施。


    VodafoneK.K.——冻结涉嫌欺诈账户。由于预付费用户众多,VodafoneK.K.不能采取停止服务的举动,但它采取冻结账户的方法来防治犯罪。2005年1月25日,由于受到欺诈性账单以及其它犯罪行为的影响,Vodafone宣布单方面停止部分预付费移动电话用户的服务,仅2005年1月就冻结了200多个预付费账号。同时,VodafoneK.K.还要求新注册用户提交姓名与住址。从日本的经验可以看出,针对预付费手机用户采取实名制,要求用户提供姓名和住址等个人信息是预防预付费手机犯罪的重要手段。我国移动市场上出现的黄色短信泛滥、短信欺诈等案件日益增多,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使我国手机实名制的实施问题提上日程。在实施预付费手机实名制的过程中,政府的立法与运营商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政府应当积极地通过立法来约束预付费手机实名问题。手机实名制的实施,不仅牵涉到电信行业的管制,对广大的电信用户隐私权的保护也应当有所考虑。由政府牵头,带领各相关部委实施预付费手机实名制的立法工作,能够切实保障各方的利益。同时,手机实名制的立法还能推动实名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有法可依。


    在实施手机实名制的工作中,运营商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预付费手机是运营商业务收入的重点。我国的手机用户已有3亿多,其中大多数都是不记名的预付费用户。近年来,我国城市中高端用户市场逐渐饱和,使用预付费业务的低端用户逐渐成为手机用户增长的主要部分。实行手机实名制会影响此类用户的增长,继而影响运营商的收入。另一方面,实施手机实名制后,现存的庞大预付费用户信息如何重新登记,登记带来的成本支出也需要运营商仔细平衡。


    但是,在中国实施手机实名制还存在着不少困难。首先,中国预付费手机用户数量庞大,完成全国预付费手机用户的实名登记制度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像NTTDoCoMo那样关闭预付费业务显然是不现实的,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其次,用户身份的审核难以实施。不准确的信息会使实名制名存实亡,但运营商难以保证用户提供信息的准确性,身份核对的操作也难以执行。再次,要求运营商加强用户信息的保密制度。


    从日本的经验看,预付费业务确实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对运营商来说,也是发展用户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不记名预付费业务的大力推广,也加大了公共安全部门对防止与查证用户骚扰、欺诈等侵犯用户公共安全行为的难度,从广大的用户消费群体利益出发,政府和运营商应该积极考虑采用实名制方式。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稳健的态度,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责任编辑: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