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1、日本文学发展的历程

 

日本文学不仅历史漫长,其发展的型态也具有明显的特征。作为流行于一个时代、并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表现形式,它被后一代承袭下来,并非取而代之。今天的日本文学不是汰旧换新,而是新旧并茂。譬如以抒情诗为例:在公元8世纪已经有了由31音组成的短歌的主要形式。待至公元17世纪以后又增添了一种由l7组成的有力的形式,这就是俳句。进入公元20世纪以来,受欧洲文学的影响产生了新的文学形式。但是,“短歌”在今天仍不失为日本抒情诗的主要形式。诚然,一度使用过的形式被后世遗忘的情况也并非没有,譬如奈良时代以前平安时代初期的旋头歌就是一例。然而,在奈良时代它也并非有代表性的形式。今天的日本人几乎都不复使用,这恐怕与其以外国语进行诗作不无关系。这种齐头发展的型态,不仅就形式而言,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创造了各个时代的文化。形成了时代的特征和一系列美的价值。譬如摄关时代的“物哀”,镰仓时代的“幽玄”,室町时代的“佗”,或“寂”,江户时代的“染”;这些美的思想,不仅没有随时代的变迁而走向消亡,反而为后来的时代所继承,并能与新的思想共存下来。明治时期以至现今,日本的“歌人”们仍推崇“物哀”,“能”演员们仍讲解“幽玄”,便是佐证。

 

总之,日本文学发展的特征不是新旧交替,而是存旧添新、百花争妍。这不仅体现于抒情诗,在室町时代以后的戏剧中也鲜明地体现出来。公元l5世纪盛行起“能”,“狂言”,接着公元17世纪以来又增添了“人形净玻璃”、“歌舞伎”等,进入公元20世纪,“大众演剧”和“新剧”又流行开来,它们在舞台上名符其实地百花齐放,都拥有不同的戏迷观众。

 

2、日本文学的社会背景

 

日本文学集中于城市的倾向,自公元9世纪以来一直在京都。政治权力虽然集中于中央政府,但奈良还不是经济或文化中心。当时的政府和寺院也只是输入大陆文化的桥梁而已。经济成长到足以支撑大城市,政治权力的发展到足以垄断文化活动的程度则是平安时代以后的事。京都作为文学中心的地位,至少在公元17世纪大阪作为商业中心开始抬头以前,并没有遭遇过任何地方城市文学活动的挑战。公元18世纪以后江户文学日渐兴隆,这时的中心从京都、大阪开始转移到京都、江户;京都始终不失为日本文学的中心。

 

文学阶层随时代的变迁也在发生变化。并且,日本文学的表现表式、素材、以及美学也丰富多彩起来。然而,这里所说的文学阶层,绝大多数指的都是文学的佼佼者。至于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文学,人民群众的精神又反映出什么样的文学?根据现存的资料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文化的佼佼者将来自群众的歌谣和民间传说加以收录,并插进自己的作品之中。譬如记纪歌谣、说话集中插话的一部分属之。

 

第二,文化的佼佼者为本阶层的读者或观众所写的作品。譬如井原西鹤的一些作品,时代再靠后的《东海道膝粟毛》和《浮世风吕》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特色。

 

第三,属于群众喜闻乐见、经常享受的作品。譬如江户时代的“落语”、“川柳”,明治大正时代的“大众小说”等。这里所表现出来的群众的理性、感情和感觉世界正是日本文学无可动摇的部分,同时从这些作品中也可找出文学历史之一贯性的根据。

 

 3日本文学的超政治性

 

从世界文学的视野来看,一般说来,文学的基础之中就应该同政治问题有较深的关联。在这点上,我们中国文学正好顺应了世界文学。中国以一流文学自居的人,一直注重在与政治联系之中来考虑文学的存在意义,总爱在某些方面把文学与政治联系起来。与此相反,日本文学似乎从一开始就是脱离政治的,具有罕见的极其明显的超政治的倾向。这一点一直在给许多外国人以难以理解和不协调的感觉。

 

日本文学超政治性的根源这得从从事文学的阶层来看。日本文学的真正传统主要在宫廷女宫、法师、隐士和市民等人之中承袭。无论是古代的贵族文学,中世的武士文学,还是近世的平民文学,近代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三大文学,从事文学的人都不是很关心政治。从政治上来说大多是局外人,日本文学的核心是由政治局外人的文学家的游戏精神所支撑的。这是日本文学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

 

“物哀”是日本文学代表性的爱好和倾向何为“物哀”?“物哀”意指主观感情受客观事物的某种触动所形成的优美、纤细、沉静的和谐一致的情趣。早在《源氏物语》中就有十四处提到“物哀”。而《徒然草》关于“物哀”的叙述最为有名,“四季变幻,事物各殊,良多趣味。世人皆言‘物哀者以秋为胜’,此亦有理,然更忧人心绪者,春之景也。”由于凝视没有限度的对象而触发的某种心灵的感动,这就是“物哀”。心中所感,诉诸文字既成“和歌”,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把平时心中所感,根据自己的见闻抒发出来,即成“诗”。既然“物哀”本是一种只要心有所感即成文章,也就是带有很强的随意性的文学。

 

 围绕文学的自然条件和形成人的精神基础崇尚“物哀”的日本文学,重视摇荡的情绪,把腼腆、羞怯、文雅看作是宝贵的。在日本文学中,为纤细而敏感的女性在“物哀”方面有其优越的一面,所以在文学方面,成了女性占很大空间的局面。原来就是以岛屿的同族的小集团为对象而产生的文学。在所谓宫廷的贵族侍女社会那样一个有局限的世界,或者是趣味、爱好相通的同好者集团那样小的社会里,首先文学所要求的正如一家人的语言活动一样,这里不需要盛气凌人的、包着思想、逻辑理论铠甲的说服。与其这样,莫如互相安慰、消遣,分担忧愁和优雅的怜爱。在平时互相都了解的关系中,只需要抓住心灵,不需要特别的说明。在这样的世界里,“物哀”的感觉和理解确实就成为重要的因素了。

 

日本人一般认为:艺术,就得离开现实,超脱政治。文学这种高级艺术也只有在脱离政治的地方才有作为艺术的文学的趣味,如果吸收了政治的话,文学就变得庸俗了,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日本文学系是受中国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但它的超政治性一直没有改变。日本文学的主要趣味倾向在于“物哀”,在日本文学中,好的作品就要深刻、细腻的写出内心的情趣和感受。

 

 

责任编辑: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