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一、国外关于农产品物流的主要研究理论

 

    农产品物流涉及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的整个供应链,而供应链中存在的交易费用大小和契约关系的完全程度影响着农产品物流的运作和发展。国外学者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对农产品物流作了大量研究。其中,利马(Lira)通过显示原理分析了物流链上的契约结构,给出实话实说的可能性;韦弗和赫达逊(Weaver and Hudson)对供应链中的契约协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拉森(Tage Skjoett-Larsen)基于资产专用性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物流关系的形成和维持;道格拉斯(Douglas N.Lambert)、玛格丽塔(Margaret A.Emmelhainz)、约翰(John T.Gardner)等则从物流链上各方的利益格局和企业制度环境出发作了开创性研究,指出成功物流关系的条件是第三方物流制度安排的保障。

 

  由于交易费用存在,一方面导致了一个低效均衡,另一方面,随着交易费用的增加,促使人们创新不同的经济组织与交易方式。因此,菲利普 (Phillip)提出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重要的供应商和用户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绩效,并且艾伦(Alan McKinnon)对英国食品供应链运输效率进行了分析;勃杰和施拉德(Boehlje and Schrader)主张将食品供应链的研究重点由市场转到链条的纵向协调,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并对链条进行内部整合以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

 

  整个农产品物流链条是由不同的、独立利益的主体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因而博弈天然存在,如何提高整个链条的运行效率是一个关键问题,托马斯和格弗埃(Thomas and Grinffin)认为其主题就是协调与集成。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因此也被研究者用来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如何解决链条上的冲突,实现协调。瑞尼克斯等 (Rcynircs)分析了产品配送和质量控制的协调问题,利马(Lim)研究了第三方物流的合同设计;陈(Chen)等则建立了一个单一供方的分销系统的合作机制;不完全信息下的供应商的最优批量折扣模型是由克贝特(Corbett)给出的;克莱门特(Clement E.Ward)从整合出发考察了牛肉、猪肉和禽类,认为牛肉业的整合比可规模化生产的猪肉业和禽业更困难。

 

    二、国外关于农产品物流的主要研究方法

 

    利(Lee)运用随机模型研究供应链协调问题,揭示了需求信号、配比博弈、订货批量和价格变化对供应链的影响;泽吉姆和赫图(Zijm and Hourum)则用此方法给出了链成本函数的结构,并对最优库存政策作了成本有效性的比较;艾勃和科特(Abou and Kotb)利用几何规划技术研究了在不同环境限制条件下食品、水果、蔬菜等产品的经济订货数量模型;埃思和诺斯(Hiroaki Ishii and Tovokazu Nose)研究了单一易腐产品的库存控制采购模型,对仅存在购买最新鲜产品的高端客户和同时购买不新鲜产品的低端客户作了考察;约翰逊(M.R.Johnson)应用成本分析方法对绿色产品设计过程进行了研究;卡维纳图(Cavinato)通过建立总成本一价值模型,说明消除重复作业、降低成本、提供顾客更高效益的重要性。

 

  目前,作业成本分析法在农产品物流的管理上受到极大关注。兰伯特 (Lambert)认为,物流成本考核的是产品和服务从最初的起点流动到最终消费地的全过程活动成本,其中仓储成本至关重要,而储存和仓储位置的选择是仓储成本的主要驱动因素(Ferguson)。如果物流成本下降,经济将更加有效地传递价格信号,这将有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排除农产品局部短缺和过剩并存、稳定农产品价格(Brad Gilmour)

 

    三、国内外关于农产品物流的主要研究成果

 

    1.供应链管理方面

 

  迈赫尔和琼斯(Miehell and Jones)提倡在农业中进行纵向整合;巴克马 (Barkema)认为,契约和整合的出现使顾客需求沿着链条向食物生产者传递的能力得到增强。在供应链思想出现的早期,企业关注更多的是如何获取预期的运营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柯伊和范威杰(Koeing and Van Wiik)提出战略联盟;巴克马(Barkema)从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角度强调食物系统需要,快速适应品味和偏好变化的能力,因此,食品行业纵向成员之间的传统合作关系必须发生变化;邓乌得(Den Ouded)等学者进一步认为,农产品链的特殊市场定位以及生产的自然属性能够促进联盟的形成;但需要在供应链合作机制中,加入信息代理这一中介组织,最终向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协调与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向努力;围绕农业核心企业,通过利益机制来组织供应链上下游和调配资源,以保证农产增收和消费者满意。

 

  毫无疑问,信息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斯赫(Singh)强调了这一作用,指出供应链是一个产品流和信息流的双向流程。他的研究考察了整个供应链上成员的合作关系,并认为整个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常态。因此,李洪波等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思想方法,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确立了供应链内各企业长期有效合作的内在机制。

 

  2.成本控制与管理方面

 

  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导致农产品物流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为此,农产品物流在整体控制方面所付出的成本大大超过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的制造业物流。科维尔(Crowell)首次讨论了农产品配送的成本和影响因素;良好的组织合作关系能降低交易中的总成本(Ellram);尼格(Nige)通过考察西班牙水果销售市场,试图检验通过引入正式合同能否降低不确定性;史蒂文(Steven)构建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大体框架,指出供应链的成本主要发生在物流环节,把成本削减作为考核供应链运作效率的重要指标,沃斯特(Van Der Vorst)考察了食品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产生的原因,提出供应链的成本主要源于供应链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沟通体系的整合会对降低物流成本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物流效率是中国内陆农产品在东部沿海城市及亚洲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决定因素(Brad Gilmour)

 

  我国学者武拉平提出农产品运输成本是影响农产品市场整合的重要因素;辛贤等利用空间均衡理论模拟了运输成本的变化对畜产品地区间流动的影响;胡小平、尹志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流通费用是决定农产品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王新利则明确提出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农产品物流成本。

 

  3.区域范围研究方面

 

  刘文敏通过分析上海农业产业化中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农产品供应商与商业连锁集团联盟的物流模式和现代农产品配送模式是今后的取向;郭淑媛论述了发展河北省农产品物流的基本思想和农产品物流系统总目标,并且从物流系统最优化的角度构筑河北省农产品物流的运作模式;刘飞翔以福建永辉集团为例考察了生鲜农产品自营物流模式,认为农产品所具有的特性使第三方物流、共同合作物流等物流模式因存在客观和主观的限制而被企业所摒弃,企业最终选择了自营物流来优化其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模式;基于农产品物流配送的特点,向平提出四川省优质安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体系的发展思路,强调了建立规模合理的现代农产品配送中心的重要作用;曹允春等应用流程再造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云南花卉物流系统,以期尽量减少物流过程中的不增值时间,消除或尽量降低花卉在物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毁。凌宁波等通过对南京市淡水产品供应链的实证分析,证明了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给出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一般运作模式。#p#分页标题#e#

 

  4.借鉴各国制度经验方面

 

  朱信凯考察了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认为农产分散地参与市场流通增加了流通和交易费用,造成规模不经济,催化农村流通中介组织、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优化价格形成机制的实际要求;黄祖辉等在分析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体系变迁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消费主导下农产品通路的变化过程,强调超市崛起和物流配送技术改进的意义。贾会棉等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农产品物流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发展经验,认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农业协会组织等因素对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影响重大;王滨则分析了荷兰的农业物流,认为农业物流系统要素整合及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物流机制至关重要,而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和政府支撑是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三大平台。

 

  5.物流技术方面

 

  从研究上来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还处于技术引进和初级研发阶段,普遍停留在库存和财务等具体环节,缺乏全流程的集成研究。孙元欣等建立了竞争型连锁经营网点选址模型,用于解决多个新增网点的选址和预算分配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求解该问题的方法;吕永成、黄承伟从我国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不平衡现状及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出发,建议构建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杜小芳认为农产品的配送方式影响到农产品经营效益,利用生鲜农产品物流精益生产(JIT)配送获得的整体效益高于传统配送:李艳霞、赵庆祯给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方案,提出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应包括门户网站、订单管理、运输管理、库存管理、决策支持、接口系统等子系统;周欢等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安全问题,需要构建基于Internet的农产品安全监控信息平台,这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张晟义分析了在生物技术背景下,生物基型涉农供应链的生产体系、物流特征。王新利在考察农村逆向物流时提出,农村逆向物流有别于一般的逆向物流,具有自己特殊的网络结构和模式,发展农村逆向物流的关键在于物流网络的结构设计,该网络结构应能模拟出农村的逆向物流网络运行状况。

 

  四、关于研究进展现状的分析

 

  国外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较早,相对而言理论研究比较成熟,实证研究不断发展和创新,研究成果较为翔实和丰富。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产品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转变。与此同时,研究者的视野也逐渐转向农产品物流问题,但国内现有的研究多是对现象的描述性分析,或是简单的经济分析,仍存在如下不足:

 

  第一,宏观层次的研究多集中在国外农产品物流管理制度和发展经验的借鉴上,对我国的农产品物流管理和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相对而言,从经济理论上对农产品物流问题的研究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微观层次的研究实证分析不足。在分析方法上更多采用叙述性统计分析,缺乏严格的计量分析,没能对数据和信息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和验证。此外,以农产品具体品种作研究对象而开展的实证研究还很少。

 

  第三,没有在市场体系中对我国农产品物流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缺少对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变化后农产品物流产业组织模式的研究,更缺少对我国农产品小规模生产经营现状下物流链上各相关利益者之间合作与协调机制的研究。

 

  第四,对农产品物流运行机理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和信任机制等对农产品物流的重大作用尚未引起重视。

 

  第五,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食物安全的发展战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未引起足够重视,开展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保障供给的数量安全方面,受此影响,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不高,物流链管理薄弱。近年来尽管研究者开始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但大多把研究视野集中在生产和消费领域而忽视了对流通的考察,更没有关注农产品物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以及农产品物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文子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日本港口舞剑整合意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