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之美
“这时,东山夫人为我们奉上了绿茶和糕点。记得来访的路上,李瑛告诉我:‘每逢秋天来客,东山先生总是在花园的甬道上洒上几片红叶以示欢迎。’那红叶,比红地毯更显得华贵。今天,我们与春风同来,艺术大师又将以什么样独特的方式来欢迎我们呢?我把目光收回,端详着面前的长桌。我惊喜地发现,桌上一大玻璃缸清水上,正浮动着几朵刚从庭院里采摘下来的鲜花。尽管我不知道那些花的名字,但那花瓣和花蕊明丽的色彩——如大海的蔚蓝,如雪山的洁白,已使我们深深陶醉。”
“我们在花香中品茗。我发现黑漆托盘上,白底蓝花瓷茶盏里的绿花,氤氲着一缕玫瑰的清芬。我们用小巧的竹刀在四角微翘的方形陶碟上切取年糕时,发现米黄色的年糕下,还垫着一片墨绿色的树叶。东山夫人告诉我,这是花园里茶花的叶子。”
以上文章摘自中国作家陈章武先生的散文《在东山魁夷家做客》,文中的东山即日本名画家东山魁夷先生。
东山魁夷是我喜欢的日本画家和作家。他的画有一种纯朴和静谧的风格。我是在20年前无意中在台湾《艺术家》杂志上看到他的一套以《白马》为主题的组画而被他吸引的。长时间静静地观赏,东山魁夷的画在清澄的静寂中蕴藏着幽深的内容、浓郁的韵味,强烈地撼动人心。他的散文作品亦如是。
川端康成曾经为东山魁夷的画集写序,他面对东山魁夷的画时,“久久地站在倾听海的浪涛声、河的流水声、瀑布的倾泻声,达到无我的境界,虽是海的声音、河的声音、瀑布的声音,却忘却它是海的声音、河的声音、瀑布的声音,还以为是大自然的声音、辽阔世界的声音,也就是说,自己彷佛也完全融汇在声音之中。那就是寂静。”
寂静竟是有声音的,而且是最强大的声音,盖去了所有的声音。
佛教的莲池大师在《古语四颂》的其中一则是“大音希声”——不音之音,名曰至音。沉沉寂寂,吼动乾坤。无叩而鸣,古人所箴。学道之士,默以养真。
这也是老子说过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最大的音乐声,听起来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看不见行迹。”这是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
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是人,但必须进入自然朴素,进入一种道的境界,看不出人为的痕迹,而是创作者本真的显露,才是最完美的艺术作品。
川端康成形容东山魁夷的画,正是“大音希声。”
川端康成承认自己因心绪寂寥、衰顿和忧郁造成的病,自从亲近了东山魁夷那“飘逸着一种沉寂、慈悲、温润的气息”的图画和文章,日益得到治愈和复苏。
艺术有一种力量,让人的心柔软,让充满缺憾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华丽,也让生命中的苦难和不幸的伤口,逐渐复愈。
东山魁夷对生命的坚持和对绘画的坚持是同样的。在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情绪低落也想跟随着去的时候,令他从死亡边缘抬起眼的,是风景,风景使东山魁夷重见光明。
当他发现“自己的生命之火就要熄灭了,自然景物却充满了旺盛的活力”,他受到强烈的震撼。从前在他眼中平淡无奇不置一顾的大自然使他感到充实而满足。此后对自然风物他不仅是因为要绘画而刻意去观察,他完全是以一份爱的感觉去接近自然。
在《一片树叶》文中,东山魅夷这样写:“如果花儿常开不败,我们能永远地活在地球上,那么花月相逢便不会引人如此动情……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一旦有缘相遇,定会在人们的心里激起无限的喜悦。”
因为人生遭遇坎坷崎岖,对世情早已看化,因此无常和缘分,在他笔下轻描淡写,口气和语句并不是浓烈鲜郁的彩色,而是水墨一般的平淡素朴。
淡淡的几句话,对长年在期盼花儿永远盛开,相遇即不愿分离,相逢不要分手的平凡思想的人,引起极大的启发。世间本来就没有事事如意,所有的美好皆为稍纵即逝的缘分,如果没有分别,相逢时怎么会有欣喜欢悦的快活?
以描绘风景著名的东山魁夷,他的画曾被日本政府当成礼物送给各国领袖,包括毛泽东、伊莉萨白女王等。从观察中,画家发现风景和人类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他更希望“我的风景,也可以成为我们的风景”。因此他试图通过绘画寻求知音和可以共鸣的人。画家曾经说过:“我是画家,但我首先是一个人。”他的画是“通过自然景物本身抒写人们的内心世界。”
为了写生,东山魁夷到国内外的大城小镇四处取景,“即使在最平凡的风景之中,人们也应当找到与自己的心灵息息相关的地方来。”将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从大自然中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涵义。
东山魁夷的生命因而丰富多姿。
观赏一朵花,为它的美丽赞叹,可是,东山魁夷却把花,放在水里静观闻香;对看一片叶子,见到叶脉的纹络,没有一片是相同的。可是,东山魁夷却用一片墨绿色的叶片来盛糕点宴请来客。唯有拥有一颗细腻而深刻的心去体贴领会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件细节,生活自然发出自然的光彩。
“生活在世界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东山魁夷看见一叶坠地时,如此感叹,但是,他没有惶然惋惜或绝望不安:“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
一片飘坠在地上的黄叶,生起我们珍惜缘分和生命的心。
不必为树叶的飘落悲伤,让落叶带我们走向澄明之境,而在叶片尚未坠地之前,我们把握机会,再一次和画家、作家一起欣赏叶之美吧。
资料来源:中新网
转载时间:2016年02月19日
转载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hb/2011/12-21/35489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