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由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主办的“2007中国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大连)国际论坛”,4月23日在大连市举行。来自世界卫生组织、政府部门、国内外健康住宅权威研究机构、全国健康住宅建设试点项目相关企业共160多人与会研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住宅就是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

 

  中国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并在全国26个省市建立了34个健康住宅试点工程和9个示范工程。事实证明住宅开发在建设理念和招商策略中融入健康概念,会极大地提升建筑综合体的生命力和行业潜质。

 

  2004年第一届中日建筑——住宅交流会,曾以《中国住宅“诊断”》为题进行了论述,并以在中国建造“日本技术高集成度住宅”为题进行了讨论。近两年来,中日双方为此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努力,时至今日该项工作的意义更加显著,特别是在健康居住观的建立和引导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回顾

 

  提出在中国建造“日本技术高集成度住宅”示范工程的设想,是基于对中国住宅建设发展阶段的考虑。由于中国住宅建设事业发展迅速,但研究领域和建造技术相对建设速度滞后,“快餐式”的住宅建设比较普遍,在大量的住宅建设后留下了许多遗憾。告别了“住房短缺”的阶段,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对住宅要求的不断攀升,这时对住宅标准的期望值往往带有盲目性,超出了国情的承载力。因此,从相对单一面积指标衡量住宅的观念,过渡到“精细式”的住宅建设已成为发展方向。在中国,对住宅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小户型的研究尤其重要。

 

  中国的住宅在改变,住宅也在改变着中国。在短短的二十年中,中国住宅所发生的变化可谓是空前的,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对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也正是因为这近平“神话”的变化,引发了对“居住观”和“居住观引导”的思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经研究,提出以引进“日本技术高集成度住宅”加以创新的方式,推动中国住宅建设的计划。

 

  中日两国在住宅建设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中日合作(JICA)研究项目《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曾以“石家庄联盟小区小康试验住宅”作为样板,在中国住宅建设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样板”的功效,以实物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仍具有现实意义,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中方准备选择在适当的地点建造“日本技术高集成度住宅”示范工程,用以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该提议得到了日方积极响应,日本建筑中心和日本BL等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两年期间,双方为此进行了多次交流。

 

  上世纪90年代初进行的中日合作项目《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对中国人的居住观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实物的形式进行展示,目的不单纯是建几栋房子,而是以此为契机,加强交流,加强理论创新,加强对“健康居住观”的引导。

 

政策

 

  中国政府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对住宅建设提出了“节能省地”的要求,并且在2006年5月由国务院转发了《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提出房地产业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产业支柱,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住房消费需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意见》中明确了在“十一五”期间以建设90平方米以下套型建筑面积普通住宅为主的要求,该政策的出台是针对目前我国住宅建设市场出现的偏差提出的,从可持续的观点出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这项政策的出台,引发了各界的反响,其中不乏对面积控制的不同意见。持该种意见的人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的主张,强调大面积住宅的优越性。不容置疑,住宅的舒适度确实是以一定的面积标准作为基础实现的,但是中国的国情,究竟可以承受多少大面积的户型,是值得探讨,也是显而易见的。

 

  近年来中国人的居住观受到媒体的过度宣传,“豪宅”、“大宅”、“超级大宅”的宣传比比皆是。助长了相互攀比的心态;从长期缺房、无房的困境中追求一步到位,向往幸福居住条件的迫切感表现得尤为明显;住房投资的利润最大化也催生了大面积住房的市场需求。应该指出,从国家角度提出“90平方米”的标准是比较客观的。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普通住宅面积远低于这个标准,这也是为适应当地当时的要求所形成的,是否让中国人也要体验被称为“鸽子窝”式的居住条件?这也未必符合国情,目的是要在宏观控制面积的基础上,提高舒适度,在更高层次上圆全中国人的“住宅梦”。

 

  开始提出建设“日本技术高集成度住宅”的设想时,在面积标准上是有疑义的,主要来自中方的开发商,当时甚至认为 120—150平方米的套型是小面积,恐怕没有市场。而日方一直建议应控制在70—100平方米的套型,该面积标准也正是能体现日本住宅的最佳值,今天看来,日方当时的建议与中国的现行政策正相吻合,而且更具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

 

从“经装修”到“精装修”

 

  中国的住宅建设的发展速度奇迹般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日本友人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当今这样一个有高度的平台上继续攀登,较之当年在低水平上的发展要更加困难。近年来,我们经历了不同的尝试,但是总体讲产业化水平偏低,制约了中国住宅的再发展。在中国“土建装修一体化”被称之为“精装修”的楼盘,从实际调查的结果看,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与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仍有距离,难以满足住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由此想到的是,要引进适当的产业化技术,引进日本普通集合住宅的成套建造技术,与我国的发展阶段比较匹配,所借鉴的内容也最为充分。

 

  日本集合住宅建造体系值得学习,拟借鉴的方面有: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节能;架空地板及隔音;给排水系统及中水系统;室内通风换气;管线综合布置;厨房、卫生间及煤气系统;智能产品;门窗;装饰装修;结构体系;施工等。

 

  特别要提出,引进的技术和部品不是在皮毛上的模仿,而要实质性的提高。我们设问:“中国的住宅比日本落后吗?究竟落后多少年?如何消除这个差距?”

 

  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建立在产业化基础上的“经装修”,才可以达到实际上的“精装修”。让更多的人感受精细式住宅的优越性,改变单纯面积指标的居住观。

 

  中国自古有“安居乐业”的说法,把居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住房商品化以后,中国人的住宅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住居学的角度分析,达到了空前的文明程度,食寝分离、居寝分离、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干湿分区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三大一小”等理念也深得推崇。大量的住宅建设也正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应该指出的是,发展到今天的住宅建设应该有更新的理论创新,以发展的眼光、前瞻的眼光引导中国人的“居住观”。

 

 

责任编辑: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