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定于6月7日在东京举行。本次对话是落实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内涵的重要一环,对中日双方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中日经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处于衰退中的世界经济现状、未来走势以及中日如何共同应对危机,等等,成为本次对话的重要议题。金融危机中日本所遭受的打击极为沉重,甚至超过震源地美国。2008财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为-3.5%,估计2009财年将为-4%左右,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已成定局。而中国也同样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经济增长率仅为9%,2009年形势将更为严峻。
对于这场金融危机影响,中日两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金融机构所受的直接损失不大,而实体经济遭到沉重打击。由于出口依存度过大,特别是出口市场又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欧洲,美欧市场急剧萎缩使中日出口产业遭受重创,生产减少,失业率上升,进而压迫整个经济下行。外需依存度过大,这是中日两国共同的教训。双方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和扩大内需方面进行合作十分必要。最近的有关数据表明,日本经济可能很快触底,中国经济也出现回升的端倪。在新的形势下,互相借助双方市场资源、提振经济界信心、协调双边的经济政策更具有现实意义。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区域各经济体走得更近,为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形成了“清迈倡议”多国货币互换机制。倘若亚洲也能像欧元区那样形成以人民币和日元为基轴的“亚元区”或“亚洲共同货币单位”,则能大大减轻美元危机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毋庸置疑,东亚区域的金融合作主要是中日之间的合作,而这次美国金融风暴也恰恰为亚洲区域金融的更紧密合作提供了契机。当然,中日双方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面也存在共同利益和合作的空间。
近年来中日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形成全方位、互惠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2008年双边贸易达2667.9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3.0%。日本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继续保持日本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日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为17.3%。同时,日本也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中日经贸合作即使是在政治关系、外交关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基本处于健康发展之中。
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日经贸合作面临严峻挑战。2008年前三个季度,中日贸易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美贸易的减少部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也出现了2006年以来难得的5.7%的较高增长。但去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后,中日双边贸易与投资双双受挫。特别是进入2009年以后跌幅加剧,1至4月双边贸易下降2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下降15%。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急速下滑不能不引起中日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使双边贸易与投资止跌并恢复到正常状态,在当前更具特殊意义。
中日双方在对话中商讨良策,有利于积极推进在技术贸易、研发、新兴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中小企业、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等领域的合作。今后如果日方政府和企业提出要求,中方还有可能向日本派出采购团。中日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恢复和扩大不仅能弥补对美贸易投资的亏空,同时也能促进双边内需的扩大。随着全球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正卷土重来。中国希望双方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稳定亚洲市场、互相提供贸易便利等方面互相支持,并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中保持合作。
加强节能环保合作是中日之间的战略性合作领域,也是本次高层对话的看点之一。节能环保产业很可能成为刺激世界经济复苏的起爆剂和继IT革命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中日两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而且互补性很强。日本在处理废气、污水和治理公害方面曾有过沉痛的教训,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日本拥有在世界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开发技术、节能技术和环保先进技术,而中国节能环保市场的巨大潜力则为两国开展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节能环境领域的合作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仅靠市场的力量难以顺利完成,因此,双方将积极推动由中日政府共同出资的“中日节能环保基金”的设立,以替代过去的日本对华ODA机制,从资金上支撑双边节能环保领域的顺利合作。
在2007年12月举行的首次中日高层经济对话中,中日双方曾经就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框架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过有益的讨论并取得了建设性的成果。本次对话就这个议题的深度磋商和讨论也值得关注。
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大国,在区域合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在区域合作方面的协调至关重要。双方有效运用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以加强政策协调,对于积极推进中日韩合作,东盟和中日韩的“10+3”合作,以及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同样重要。
责任编辑: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