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日本银行业能够从10年前的危机状况恢复到如今具有健全的金融机能,是宏观经济向好、公共当局的支持和银行自身努力的结果。目前日本银行业正采取多种经营措施,强化收益能力和竞争力水平。

 

  大约10年前袭击了东亚各国的货币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给40%以上的出口都依赖于东亚地区的日本经济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影响。而且,在该地区拥有众多营业据点、大力开展贷款业务的日本银行业,其借贷方也屡屡出现经营状况恶化的现象。以东亚金融危机为契机,在此前大量流入东亚各国的外资流向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开始紧急撤资。但是,当时占据了外资银行最大份额的日本银行业却在开始慎重考虑新的贷款项目的同时,积极参加东亚各国为了应对危机而进行的债务偿还延期谈判以减轻债务者的负担,一如既往地努力保持同东道国的密切联系。从日本银行业贷款余额的变化来看,同危机发生后迅速撤离贷款的欧美银行相比,日本银行业的贷款减少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但是,日本银行业在东亚危机暂告一段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海外贷款都处于一种消极状态,海外网点的撤销也还在继续。而与此相反,在东亚危机结束后,欧美银行很快就又掀起了对东亚贷款的新浪潮。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和欧美国家在东亚各国所进行的银行活动反差是非常明显的。

 

  现在,日本银行业在东亚地区的贷款活动则是紧跟欧美国家的步伐。那么,近年来日本银行业在亚洲地区的活动如此消极,其背景又是什么呢?当然,首先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日本银行业经历了非常严峻的经营困境,而这是缘于以下一些原因。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发生在日本的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泡沫上升到90年代初期就开始大幅度下跌,而要使这些资产价格恢复到正常的水平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伴随着经济景气的短期循环周期,在1992年以后,日本经济就整体进入了长期停滞局面;正是因为上述状况,借贷方企业的经营状况日益恶化,作为贷款担保的土地价格不断下降,银行贷款质量也就随之不断下降。而且,作为日本银行业行为模式特征之一,大量持有交易方企业股票成为了银行业收支平衡状况恶化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监管当局对资产审查的日益严格化,银行对贷款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而这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同时,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系统不稳定也导致了企业的设备投资和家庭部门的消费等萎缩的恶性循环开始出现;因为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银行所持有的不良资产依然在继续增加,自有资本率不断下降,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各指标都处于恶化状态中,不管规模大小,日本所有银行都存在这种现象。正是因为其体质的弱化,包括大银行在内的经营恶化状况日益浮出水面,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破产的事例。

 

如何从危机中恢复

 

  日本银行业之所以能够从10年前的危机状况恢复到如今具有健全的金融机能,是众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公共当局的支援

 

  政府的支援。随着资产泡沫的破灭,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日益恶化,对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种经营困境首先爆发在中小金融机构中,并逐渐向大型银行扩展,在1997~1998年间,先后有北海道拓殖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等大型银行宣告破产。其实,早在1996年,日本政府就开始向住宅金融债权管理机构注入公共资金。随着1998年以来银行破产的频频发生,为了避免这种事态最终发展为金融系统整体的机能不全,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公共资金的注入力度(累计金额达到12.4万亿日元)。而且从1997年开始还采取措施实现对金融机构存款等债权的全额保护。

 

  日本银行的支援。一方面,日本银行通过资金援助等手段协助日本政府顺利实施上述措施。而且,在金融政策方面,日本银行所采取的超缓和政策,不仅仅是日本,就连国际上也是史无前例的。简单地说,首先,日本银行逐渐降低了信用供给所适用的利率并最终确定为零利率,同时导入了诱导政策(1999~2006年)使短期市场利率也降至接近零水平。而且,日本银行还引入量的缓和政策,以期通过增加流动性供给量来扩大货币基数(2001~2006年)。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日本银行在支持经济景气恢复的同时,努力安抚金融的不稳定。

 

  银行业的经营努力

 

  财务体制的改善。首先,银行在金融监管当局(1998年广泛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金融监督局成立,2000年改组为金融厅,从大藏省独立出来。)基于明确规则的严格指导下,对不良资产进行严格的认定的同时,加速对不良资产专用基金的积累和偿还。其次,在资本金方面,不仅仅是依靠前面所提到的引入公共资金,还通过一般增加资本金等市场筹集手段来努力提高自有资本金比率。其中还可以看到,在财务体质方面,企业决算公开的详细程度和频率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为提高收益率的努力。首先,在支出方面,银行实施了包括削减人员和整合店铺等在内的种种措施以减少成本。同时,大量的事例表明,为了追求经营资源的更有效利用而进行的经营合并模式和通过导入公共资金而进行的救济合并模式一道大力开展起来。结果就是日本主要银行的数目下降为9个,不到以前的一半。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对资金需求的低迷,通过对企业贷款获取的利息收入增长缓慢也继续困扰着日本银行业。作为弥补措施,银行开始积极增加面向个人的住房贷款。而这也有助于在政府提出的缩小公共金融机构业务的方针指导下,限制曾经是住房贷款最大供应者的住宅金融公库的新增贷款。同时,银行开始致力于开展以前从未涉及的投资信托、保险商品的销售等业务以增加手续费用的收入。这一举措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加速了政府的金融“大爆炸”(1996年)构想的历史条件下也成为了可能。

 

  经济景气的恢复

 

  1998年,日本经济景气开始走出谷底,逐渐走向恢复。虽然从2000年到2001年受美国的IT萧条而出现了一时的低迷,但很快又恢复了增长;到今天为止,虽然比较缓慢,但还是实现了切实的经济增长(2002~2006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大约为2%)。这可以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来看。

 

  国内因素。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约十年时间里,通过广泛推行经营合理化措施,日本企业已经消除了设备、债务和人员等三个过剩。而且,致力于新产品开发的努力也略见成效。目前,大型企业的收益状况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新一轮的设备投资又开始活跃起来。

 

  海外因素。近年来,日本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一直持续上升,从其与GDP之比来看,已经超过了15%。分析其原因,不仅仅是日本制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强化,世界经济,尤其是东亚经济在1997~1998年危机后的迅速恢复以及之后的顺利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日本银行业的经营现状

 

  经营各指标的动态

 

  不良资产率。从银行所持有的不良资产额(不良资产额指的是“金融再生法公示贷款”,与之前所提到的“风险管理贷款”稍稍有些区别)同总贷款余额之比来看,2002年达到了最高点(全部银行平均达到了8%以上)。之后,随着新增不良资产的减少和原有不良资产的偿还,最新的资料显示,主要的9大银行平均不良资产率为1.5%,而224个地区银行的平均不良资产率也降到了4.4%。可以说,目前,大型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已经达到了可以和欧美一流银行相媲美的高水平。

 

  收益动态。从银行收益的最新决算资料来看,正是因为前面所提到的大力致力于投资信托和保险商品的窗口销售,到目前为止,大型银行的手续费用收入已经占到了所有营业收入的三成。而且,所持有股票的升值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银行收益正呈现出继续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从支出来看,通过各种经营合理化措施的实施和不良资产偿还费用的减少等继续发生作用,银行有效地控制了其成本的扩大。

 

  自有资本金比率。正是因为持续乐观的收益状况,就目前的自有资本金比率来看,主要银行达到了平均13%,而地区银行业也上升到了平均10%的水平。这样的水平不仅可以轻松通过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就是要达到今年开始实施的第二个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规定,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其中,银行此前所接受的公共资金的偿还也在顺利地进行,注入银行的12万亿日元公共资金中已经有70%实现了回收。但是,大型银行的自有资本金比率,特别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只达到了7%左右,还没有达到欧美一流银行9%左右的水平。

 

  贷款动态

 

  国内贷款。随着以中小企业为中心的国内资金需求日益旺盛,日本银行业的贷款余额似乎已经超过了去年的水平。但是,大部分的大型企业可以将良好的收益通过内部留存资金的方式用于设备投资等,所以要增加向大型企业的贷款还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因为住宅贷款深受当前住宅建设增长困境的影响、联合企业所提供的面向消费者的无担保贷款受最近修订的借贷行业法的限制而降低贷款上限利率(29%~20%)等种种原因,对个人的贷款也出现了经营不振的状况。基于此,大城市周边地区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驱使下,最近,以大型银行为中心的地区金融机构也在开始出现增加对房地产相关产业的贷款和投资信托等的投资趋势。其实还不能说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过热化现象,但是为了不重蹈过去泡沫经济时代的覆辙,银行也有必要进行充分的风险管理。

 

  海外贷款。日本银行业的海外活动,随着银行财务体制重建的进展,从2003年起,逐渐开始恢复。根据最新资料显示,日本银行业的国际与信余额已经恢复到了18000亿美元。特别是对东亚的贷款,日本银行业以中国、韩国、泰国为中心增加了对外贷款,其对东亚的贷款余额(800亿美元)已经达到了仅次于美国和英国银行的高水平。但是,与20世纪80年代的最盛时期相比,在海外建立据点并开展国际业务的日本金融机构的数量还是大大减少了。到目前为止,大力开展海外活动的也仅限于大型银行和一部分的地区银行。


    股价和银行等级状况

 

  作为上述经营业绩改善的表现,大部分银行的股价都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甚至达到了2003年最低水平的两倍以上。而且,国内外的等级评价公司对日本银行业的等级评价都有所恢复,但是同欧美一流银行相比,还是存在着差距的。比如说,标准普尔对日本大型银行的最高等级评价是A级,而欧美一流银行中很多都取得了AA级。这大概是因为等级评价公司关注下一章所论述的日本银行业所面临的课题发展趋势吧。

 

未来的经营发展和应对措施

 

  当前,日本银行业已经解决了不良资产问题,接下来不得不纳入议事日程的主要经营课题就是要强化收益能力了。事实上,提高收益能力是世界上所有银行的共同课题,但还不得不考虑到日本固有金融机构所承担的负担。

 

  日本固有的金融机构负担

 

  间接金融占据优势地位条件下的小额存贷利差。在日本,家计部门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2500万亿日元(2005年末),而其中的六成,大概1500万亿日元的金融资产运用中,存款大约占据了一半,而股票和投资信托等资本市场商品的比重都不大。这和美国、欧洲各国的状况都不太一致。另一方面,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日本的企业和国家(国债的发行者)虽然没有家计部门那么高的依存度,但来自银行的资金筹集依然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以上的结果表明,综观日本的资金流向,从家庭部门到企业等资金流动的大部分都不是通过资本市场等的直接金融,经由银行实现的间接金融才是资金流动的主流。在这样的以间接金融为中心的金融系统下,作为银行,即使不致力于经营业务也能够轻易地聚集存款。相反地,随着经济的日益成熟化,来自企业方面的贷款需求低于民间存款成为了基本趋势,银行间的贷款竞争不可避免地变得异常激烈。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银行持续了较长时间的超低利率政策,短期市场利率在低水平持续徘徊(现在的短期市场利率是0.5%左右),而这导致了即使从国际水平来看存贷利差也非常小的局面(与日本大型银行的2%相比,美国的大型银行达到了4%以上)。

 

  此外,因为可预测的日本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的变化,所以也很难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利率水平和存贷利差能够较之现状有很大的变化。而这也将成为银行收益(特别是资本收益率)一个重要的压制因素。政府一方面担心在间接金融下,风险会越来越容易地集中在银行部门,一方面也期待着能够增加经由资本市场流入新兴企业的资金流动,所以在呼吁从“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转移的同时导入了税制上的优惠措施等政策。不过,家庭部门对存款等安全资产的偏好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像前面所提到的,最近由于银行积极推进投资信托等的销售而使家计部门所持有的风险资产有所增加,但是较大的变化在目前来看还是不可预期的。

 

  与正处于民营化进程中的公共金融机构的竞争。根据政府的推进民营化方针,大部分的政府性金融机构都正在推行民营化,缩小业务范围。其中在住宅金融领域,住宅金融公库已经停止了新的贷款计划,而在中小企业金融和地区金融领域,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首先,到目前为止一直专门从事中小企业金融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和国民生活金融公库,被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民间金融机构消极贷款的时候支持了中小企业金融的发展,并且在与其他政府性机构的竞争合并中,以股份公司制的形势继续存在下去。在日本,从根本上来看,中小企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在制造行业中,中小企业占据了进口额的80%,出口额的40%),所以国民强烈要求(政府保障)中小企业金融要能够圆满顺畅地发展下去。虽然政府对实现民营化之后的新机构的干预程度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如果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店网络能够存在下去的话,那么这些新机构同那些特定的在民间从事中小企业金融的地区金融机构的竞争还将继续下去。

 

  日本的国有邮政局在2003年实现了公社化,而且从今年开始还按照金融业务的不同,分割为处理存款业务的邮政储蓄银行和处理生命保险业务的邮政保险公司。其中,邮政储蓄银行的存款余额是164万亿日元(可以与民间银行的第一、第二位的规模之和相媲美),邮政保险公司的生命保险的资产规模是120万亿日元(是排名第一的民间保险公司规模的两倍),从规模来看都是国内的龙头老大,而且其据点网络还遍布全国(24000个店铺)。虽然要实现完全的股份公司模式(2017年)还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但经营业务的多样化已经开始铺开,对于整个民间金融机构来说,异常强势的竞争对手已经出现了。面对这种局面,民间金融机构中也出现了在第一时间与这些竞争对手建立合作关系的潮流。 #p#分页标题#e#

 

  增强银行收益能力的措施

 

  日本的银行业还面临着诸如越来越多地来自海外金融机构的公开收购等种种挑战,所以日本银行也必须以强化收益对策为支柱,采取以下的措施。而且,不管早晚,在这样那样的领域中,确保和培育具有高水平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职员都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我认为,在近年来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的薪金制度和雇佣制度方面下功夫使其更加接近欧美模式也是不可缺少的。

 

  致力于中介银行的发展。大型银行早就已经通过联合公司和子公司等模式参与了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而为了今后能够更加直接地进行证券业务,日本银行业应该致力于发展欧洲大陆型的中介银行。政府也应该进行相关法律修订的探讨以便使其成为可能。

 

  扩充海外业务。在对日本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中长期展望中,海外业务被认为比国内业务更具有增长力。银行正视海外经济的增长高于日本经济的现状,并认识到东道国企业强烈的资金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向海外转移生产据点的日本企业(大型企业和相关联的中小企业)到目前为止,其大部分的活动都在海外进行,而且可以预见这种趋势在今后还会进一步加强。而在为这些日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中,无疑日本银行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

 

  日本银行业的海外业务有望在今后实现新的拓展,比如说以日元建制的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的推进等。因为当前的贸易等国际交易大部分都是以美元进行的,所以日本银行业所接手的国际金融交易大都是以美元建制的。但是,其实东京市场的日元交易规模已经可以和纽约、伦敦的市场规模相媲美,而且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即使是在中期展望中,同其他货币的利率相比,日元利率保持低水平变化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考虑到这种种原因,不仅仅是在最近的热门话题所提到的日元搬运交易等短期金融交易中可以使用日元,即使是在日本银行业所经营的中长期贷款等业务中更多地使用日元也是可以的。

 

  最近,政府在采取措施促进东京市场的进一步国际化。其着力点就在于虽然东京市场的资本交易具有一定的活力,但是如果能够在银行交易中多下功夫,使银团贷款等更多地在东京达成的话,岂不是更好吗?

 

  充实面向消费者的服务。首先是扩充无担保消费者金融服务。一直以来,日本银行业都将关注点放在企业金融上面,对于消费者金融,除了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等附有担保的贷款外,似乎没有花费多少的气力。比如说从信用卡业务来看,在美国,这是银行面向消费者所提供服务的中心业务,其手续费用收入占据了银行收益的相当比重;而在日本,信用卡业务并不是日本银行自己所从事的,而是通过与美系等信用卡公司及银行采用合作的方式来进行的,其收益的相当部分是属于信用卡公司的。但是,近年来,日本银行业也开始关注无担保的消费者金融服务项目。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随着借贷行业法的修订,以缩小专门从业者的活动为契机,通过解除同他们的合作关系,银行开始有意识地充实自身的无担保消费者贷款业务,并且引入了能够反映借款者偿还状况的更加细致的利率设定方式。

 

  其次是在电子决算领域采取了重要的措施。随着IT技术的日益发展,银行与顾客之间的决算业务可以通过手机等方式朝着更加便捷化的方向发展。其实便利超市和商社等早就已经加入了电子决算领域,而且近年来,银行卡等电子货币的使用者正在急剧地增加(据估计电子货币的发行余额已经达到了6000万张),今后还将继续扩大,这些都给日本银行业提供了绝佳的商业机遇。

 

  地区金融机构的合并与合作及强化关系型银行的动态。我们先看一下地区金融机构的合并与合作的动态。在日本,大型企业间的合并被认为是已经完成了一个回合了,而地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并与合作动态则被认为是从现在开始并将持续一段时间。比如说,近年来,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同其他地区之间,还有九州的福冈同其他地区之间,就存在着经济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而且,地方经济圈跨越行政中心所在县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地区金融机构之间就不再是从前的那种救济型的合并关系,而是增加了更具有发展前景的地区合并和业务合作态势。

 

  再来考察强化关系型银行的情况。作为将活动中心置于本地的地区金融机构,即使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也不能再仅仅维持同以往的顾客企业的关系,而是要积极培育新的顾客企业,采取措施强化关系型银行,深化彼此关系。

 

 

责任编辑: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