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日本的文明发达得很晚。当中国已有三千多年使用青铜器和农耕文化的历史时,日本才刚刚从中国学会了制作青铜器,出现了农耕文化的幼芽,在这之前,日本社会还处在原始的落后状态。但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在受到大陆先进文明的影响下,日本历史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由一个被迫“门户开放”的东方弱国一跃而跻身于强国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一败涂地,然而经过30年的恢复和发展,日本又成长为经济强国,其经济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以日本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率而论,1950-1960年为9.1%,1960-1970年为11.3%。其中1960年的国民总产值实际增长率为13.7%,1961年达15.8%。同世界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日本的经济增长率是遥遥领先的,因此,经济实力也急剧膨胀,到1968年,超过英、法、西德,跃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有人惊呼这种现象为“世界奇迹”,于是纷纷从各个角度对日本进行研究,试图揭开这个“世界奇迹”之谜。结果发现,决定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也有暂时起作用的因素。但是不可否认,日本不断学习先进国家,大量摄取外来先进文化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高效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在日本的历史上,一共有三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

 

  第一次,大化改新前后吸取中国的隋唐文化。日本自有历史记载直至明治维新的大约12个世纪里,一直远远落后于世界文明的步伐。在这期间日本一直在吸收中国的文化,但形成高潮却是在大化改新前后。在7-9世纪,日本自中国吸收了大到生产方式小到生活习俗的覆盖了一切领域的随唐文化,从而促进了日本社会和文化的飞跃。吸收唐文化的具体情况为:从经济上,模仿中国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制,从奴隶主贵族手中收缴土地,并将其变为国家的“公田”重加班授。这样,国家成为最高的地主,而“公民”则变成自国家得到土地而向国家交纳租庸调的依附公民,这样日本社会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政治上,模仿唐制设立二官(太政官、神祗官)、八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台(御史台)的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地方行政组织为国、郡、里,大体上也是模仿唐的州县制。军事上也同样模仿唐的府兵制进行设置。这样,日本通过吸收中国的唐文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改革,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二次,明治维新时期大规模吸收西欧的文化。虽然日本在古代大量汲取中国的文化,但是日本并没有把中国文化作为禁锢自己的围墙。它对外部世界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转向性”,在日本向近代转化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都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但日本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能力比起中国来敏锐得多。就拿对鸦片战争结果的反应为例,在中国,整个统治阶层对战争的惨败无多大反应,不少人依然固守“天朝帝国”与“蛮夷”的传统观念。清朝官员不仅没有而且也不愿意去认真了解中国文化,关心的却是外国使节对清帝行跪叩首礼。而在日本,当消息传来时,却引起了武士阶级的极度震惊,他们本能地感觉到西方力量的不可抗逆。于是,取消了17年前实施的驱逐攻击出没于日本近海的外国船只的命令。同时,又积极地学习洋式枪炮术,致力于加强海防。这股学习近代西方军事文明的潮流到1854年日本被迫开国以后,发展到顶峰。1860年,日本就学会了并首次驾驶“咸临”号军舰横渡太平洋。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在1868年3月14日发布的《五条誓约》中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表明向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学习的意向。在国内形势十分混乱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于1871年11月,派出了以右大臣外务卿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员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滕博文等政府要人组成的“遣欧美使节团”,到美考察政治、经济、军事、商业、教育等各方面实际情况。通过考察,日本领导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并开始深信,只有通过实行一项比他们过去所设想的要广泛得多的改革计划,他们的国家才能富强起来,从而改变屈辱的地位,受到列强尊重。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冲击下的封建日本不可能自生资本主义的严峻事实,明治政府决心从西方先进国家移植资本主义,即通过资产阶级改革,将在先进国家已形成的资本主义的近代产业和它的一套机构制度移植过来,在自己的土地上加以培植,使之扎根发展。这对于与资本主义生产同处一个时代,又保持着民族独立的日本来说,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捷径。

 

  移植的近代资本主义产业,既有日本不曾有的新兴部门,也有与改造原有产业部门相关的行业。自1870-1880年前后,由工部省和内务省主持的近代资本主义产业移植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机械制造、化工生产、采矿、纺织、食品、农业等类别。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无论工业或农业,全由官办,即创立国营企业;以官办企业为核心来进行“劝业”,指导民间兴办近代化资本主义企业。因此,在“殖产兴业”期间,明治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有意识地创办了一批国营模范企业,著名的有富冈缫丝厂、千住呢绒厂、小野造船局,扎幌麦酒制造所等。由陆海军省管辖的近代军事工业,在明治初期开始移植近代资本主义产业中,占了绝大比重,起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除了国家自上而下地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方针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近代军事工业兼有机械、造船等一般重工业的职能,而并非单纯的武器生产部门,有的军工企业一开始就是一般的“制铁所”、“制造所”,并无军事工业的特点。如东京炮兵工厂的前身是“关口制作所”,横须贺海军工厂的前身是“横须贺制铁所”。

 

  为了保证移植近代资本主义产业能够顺利成功,日本政府还积极移植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努力为其创造条件。移植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包括建立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所必须的金融信贷、货币、公债、保险等各种机构和制度。这种机构,其中特别是以银行和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的金融企业,是涉及包括国家财政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战略性机构,其作用和意义远远超过个别产业部门的移植。
 

  日本政府在引进近代金融制度时,十分注意在实施中加以改进整顿,使其制度适合于本国实际。甚至有些政府公开发布的命令条例,也因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加以修改。例如:根据政府于1872年公布的《国立银行条例》,创设了以政府公债为抵押来发行兑换现金纸币的银行。当时规定:资金的十分之四是充当本位的现金储备,以备兑换发出的纸币。另以价值相当于资金的十分之六的政府纸币交纳大藏省,领取同额的公债券,再以这笔公债为抵押向大藏省领取银行纸币,负责发行。但是,到1876年,因公布金禄公债条例,巨额公债的发行直接破坏了市场价格平衡,一度引起混乱。因而政府决定修改原来的《国立银行条例》,明确规定:废止原来以资金的十分之四兑换储备的规定,只储备相当于资金十分之二的兑换基金,余下的十分之八是银行券。也就是说,由于废止现金兑换制,国立银行变成不兑换现纸币的银行,银行从中可以得到累利。因此,华族、士族和高利贷主等热衷于投资于银行业,使银行业很快发展起来。到1894年,国立银行增加到869家。除此之外,还成立了许多兴业银行、劝业银行、农业银行、拓殖银行等不同类型的特殊银行。这些银行在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由此可见,日本移植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大特点是先将这些经济制度移植过来,然后再对其进行扶植和刺激,使其能够在日本扎根发展。

 

  第三次,二战以后吸收美国的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吸收外来文化本能的日本人马上瞄准了美国的技术。首相吉田茂在描述战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时说:“虽然不认为占领军一切都是正确的,但是,一般来说,日本人承认美国和英国拥有卓越的文化”。“日本人放眼世界,专心致志地吸取世界的长处。”面对着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差距,日本毅然采取了科技的“吸收性战略”,即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以求用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代价赶上并超过它们。50年代,日本平均每年从国外进口100件大型的基本的先进技术;进入60年代,引进技术的速度加快,平均每年都达到500-600件,特别是1968年以后,输入技术的规模更大,每年都超过1000件。1973年度,日本共引进先进技术2450项1975年虽有下降,但仍达1836项。1985年再现高潮,引进项目比上一年增加2.4%。据统计,从1950年到1979年,日本共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31000多项,其中80%是引进图纸和购买专利。向日本提供先进技术最多的是美国,仅在1951-1971年间,就向日本出让5600多件。

 

  技术引进的部门也很广泛,引进的重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50年代到60年代初主要集中于电力、钢铁造船、合成纤维、石油化工、家用电器等重工业和化工业部门,约占引进总件数的85%。60年代中期以后,除上述两部门外,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知识密集型工业、如通讯机械,电子机械等。1968年实行第一次技术引进自由化,1972年又实行技术引进全面自由化,并特别注目于飞机、宇宙开发电子计算机、半导体、遗传工程、兽药等尖端技术的引进。

 

  日本引进外国技术的初期,多限于模仿和复制先进技术,后来则逐渐加强了对新引进的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吸取其长,抛弃其短,进行创新开发。以汽车工业为例,战后日本与欧美相比落后了三十年,不仅不能与美国相比,也不能与英、法、西德相提并论。1961年,东洋工业公司从西德奈卡尔苏尔姆汽车公司引进汪克尔型转子发动机技术,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改造开发。在花费了六年时间之后,终于试制出浸含铝合金碳材料,克服了被称为“魔鬼爪痕”的发动机体内侧振痕,进而发明了非破坏检查法。1967年正式装车出售后,无论在产量还是质量上均以优势压倒技术宗主国西德。

 

  总之,日本通过实行“技术吸收性战略”,及时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加以日本化,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科学技术厅在总结经验时认为:“引进发达国家在短期内已经开发的技术,对于在短期内扭转技术落后,扩大生产力,发展经济是极为有利的方法。”

 

  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是最为成功的。美国著名的人类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曾指出“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原因在哪里呢?归纳起来有两点:其一是日本文明的周边性。日本在历史上长时期是一个周边文明国。尤其在历史的原初阶段,它孤悬海外,独自发展着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中国的文化相比,无疑是一种势差很大的低势能文化。通常情况下,文化的流动方式像流水一样,由高向低,即社会性质低发展阶段的民族极易吸收社会性质高发展阶段的民族的文化。正因为日本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低势能地位,使其得以在古代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文化和在近代大规模吸收西方的文化。其二是日本的地理环境。日本是一个岛国,人口密布,国土狭小,自然资源缺乏,并且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频频发生,这就迫使日本为了追求一个有利的生存环境,必须不断学习,拼命赶超先进文化,在古代追赶中国,在近代追赶西方,正是这种极快地吸收外来最先进文化并转化为民族特殊文化的超凡能力,使日本在把自己逐渐融于世界文明之中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历史落伍者的特权——容许或者迫使自己采纳任何地方,任何时期已经完成的发展模式,从而跃过整个局间的等级系列,使得日本历史跳跃性地飞速发展,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奇迹”。
 

 

责任编辑:玉玲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