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日本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教师许可证更新制与长野大学的实施状况 
 
长野大学社会福祉学部 黑泽惟昭(著)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张德伟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饶从满 (译)

 

 

    摘要:从中国的教师培训和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实施的横滨市教师研修来看,教师研修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参加研修的教师的热情;二是整备能够使教师安心研修的条件;三是培训机构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教师能够愉快地进行研修,尤其是研修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应研修教师的要求。最近,日本在教师教育方面导入了教师许可证更新制,依据该制度的要求,教师更新许可证必须参加必要的研修。日本的教师许可证更新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过,长野大学在举行教师许可证更新研修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并且在研修课程和教育方法方面做好了设计。

 

  关键词:日本,教师教育,许可证更新制,终身学习,教师研修  

 

      一、两种教师在职教育

 

  提到教师在职教育,我不禁想起了我曾经经历过的两件事情,第一件是我见识过的中国的教师继续教育,第二件是我参与指导的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

 

  一谈到教师许可证更新制这个话题,而且我所任职的长野大学也开始承担教师许可证更新讲习这样的任务,以上两个经历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这里先阐述一下我经历过的这两件事情。

 

  (一)中国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

 

  我在东京学艺大学任职时,与位于中国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进行过为期3年的学术交流。在此期间,我作为日方代表,曾经到中国访问10余次,除了长春以外,还有机会访问过其他城市。

 

  为了调查中国的教师培养特别是教师培训,我先后访问过中国教育部直属的6所重点师范大学,它们是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在考察中,我分别与各大学的教师、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正在参加培训的在职教师进行了丰富的交流,收获颇丰。

 

  除了访问这些大学以外,我还根据研究的需要,访问了相当于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中国国家教育部以及有关教育研究所、教师培训中心等。所到之处,都感到大家对日本教育有浓厚的兴趣。

 

  众所周知,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向更加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以来,确立了“科教兴国”(以科学技术和教育振兴国家)战略,此后伴随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努力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为此,教师教育被置于了核心地位。

 

  中国的教师教育与日本相似,大体上分为教师职前培养和继续教育(在职教育)两部分。关于前者,我和一位中国学者进行过合作研究,关于这一合作研究的成果,请参阅《现代中国与教师教育:日中比较教育研究序说》(明石书店2000年版)一书。下面我将依据访华期间的见闻,阐述一下中国教师在职教育的两个动向。

 

  1.由上述6所师范大学设置的“成人教育学院”以在教师极其缺乏时代录用的未达到教师资格标准的教师为对象而实施的、以学历达标为目的的教师继续教育(以下称“学历达标培训”——译者)。这里以东北师范大学实施的教师学历达标培训情况为例作一介绍。东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是1953年成立的中国最早的两年制函授教育机构,1976年起学制改为4年制。其管理职员有25人,各门课程的教学由东北师范大学各院系的教师担任,参加培训的学员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选拔上来的。在我考察该学院时(2000年),有6000名学员正在接受培训。对于很早就有完备的教师培养制度的日本来说,中国的这种教师学历达标培训可能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参考的。可是,学员们利用炎热的暑假来进修,为了接受面授而住在大学的宿舍里,充满热情地致力于研修,让我非常感动。他们参加培训的经费由国家补助一部分,个人负担大约1年四五百元(约合六七千日元)。

 

  2.为推进素质教育而开展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999年初,中国国家教育部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根据这个“计划”,从全国选拔出1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对他们有重点地实施国家级培训。据说培训费由国家负担,培训后的评价非常严格。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教师回到当地,在当地担任教师研修的指导教师。这种研修中国叫做“继续教育”。在长春和上海设有国家教育部直属的继续教育研究中心,它们和各地的重点师范大学联合起来,共同推行教师研修。当时,我受北京师范大学邀请,为该大学正在实施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作了一次报告,题目是《日本教师教育的现状》,听报告的学员达300人之多,他们听报告时的认真态度和恰当的提问让我深感惊讶。

 

  在这种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中,除了大课堂教学的形式外,还有小班专题研讨。在西南师范大学,参加培训的学员们以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经验开发的课程如何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为题,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个场面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的工作单位由东京学艺大学转到长野大学以后,我几乎每年都要去中国访问,主要是到东北师范大学作特别讲座,同时也领略了上述中国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我想,这种教师培训也会对最近正在取得惊人发展的中国经济起到一定的作用吧。今年(2008年)9月,我还将到东北师范大学访问一个星期,届时将为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同时,我还想利用这个机会,考察一下中国教师在职教育的近况。

 

  (二)日本地方自治体的教师在职教育

 

  在东京学艺大学任职期间,我曾经应横滨市教育委员会的请求,将横滨市的部分教师招到大学里来,对其进行指导。他们研修的题目是“人权”。在指导他们研修时,我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过什么特别指导。在研修的1年期间,我让他们旁听面向一般学生的课程。特别是在我主持的研讨课上,我让他们与一般学生一样撰写课程报告并发言,与学生们进行热烈的讨论。另外,我还带领他们到我十分关心并做过调查的福岛县三春町进行为期两天的研修旅行,在那里,观摩当地中小学教师的授课情况,与当地的教师们进行恳谈和交流。另一次,我又带领参加研修的教师们到千叶县参加那里的中小学开展的“综合”课的教学研究。这样的活动更让人难以忘怀。对研修教师的“评价”办法是,一年的研修期结束以后,对研修教师的研究报告进行详细的审查并作出评论。参加研修的教师们与一般学生认真交流、相互之间愉快地学习的情形至今仍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认为教师在职研修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他(她)们自愿地去参加研修;在财政上,能够获得可靠的保证。此后,横滨市实行了一项“人权教育创新计划”,在计划期间开展研究活动,我担任了这项计划的主持人,去年我们完成并公开发表了研究报告。我指导的研修教师们相继参加了这项计划的研究工作。

 

  二、教师研修的必要条件

 

  前面介绍了两种教师在职教育的情况,前者是中国作为国家教师教育政策之一环而实施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后者是日本地方自治体组织的教师自主研修。当然,把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师在职教育相提并论,难免会被人指责为过于简单化了。然而,即使有这种嫌疑,笔者还是从中日两国的教师在职教育中总结出了实施教师在职教育应当具备的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参加研修的教师的热情。如前所述,中国和日本的教师在职教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中国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取得教师资格,而日本教师在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自主研修。尽管如此,无论是中国的教师继续教育还是日本的教师研修,参加研修的教师们都是充满热情的,这是我亲眼见到的。

 

  第二,整备能够使教师安心研修的条件。为了使教师能够安心地参加研修,相关部门负担研修费用和保证研修后的待遇是两个最低限度的必要条件。上述两种教师在职教育基本上都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尽管它们在满足各项条件的程度上有所差别。正因为如此,在上述两种教师在职教育中,教师们都能够安心地开展研修。

 

  第三,培训机构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教师能够愉快地进行研修,尤为重要的是研修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应研修教师的要求。我在指导日本中小学教师研修上的一些做法,前面已经作了阐述。关于中国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我虽然未做详细的调查(关于其部分内容,请参见《现代中国与教师教育:日中比较教育研究序说》一书),但从他们特意安排我作报告以及前面介绍的组织小班形式的专题研讨,可以窥见他们设计研修内容和所采取的研修方法之一斑。

 

  在此我想重申:以上三个条件是保证研修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教师许可证更新制中的问题

 

  当听说日本要实行教师许可证更新制,并且长野大学也要承担相关讲习任务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上述两种教师研修的情形,觉得举办这种以更新教师许可证为目的的讲习是非常费力的,因为我认为如果要举办这种讲习,无论如何要尽量满足研修教师的期望。可是,随着我不断听到一些一线教师的抱怨声,在有关研究会上了解到教师许可证更新制的一些实际情况,对于我们学校举办这种讲习,心里与其说是一种期望,不如说不安的心情还要大些。关于教师许可证更新制及其讲习的详细内容,由其他学者去作评论,这里我只简明扼要地指出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没有财政上的保证。从管理部门方面来说,更新教师许可证是教师个人的职业资格方面的问题,所以由此引发的相关费用原则上应由教师本人负担。但是,从教师方面来说,实行这一制度引起了许多教师的不满。他们认为,仅是应付日常的工作就够忙的了,还必须参加教师许可证更新讲习,况且费用还得自己负担,为什么必须要参加许可证更新讲习呢?

 

  其次,教师在被录用时完全没有想到在工作中途还要更新教师许可证。深入浅出地说,实行教师许可证更新制,就好比是公司的正式职员突然被当成了非正式职员。这样,教师在对教师许可证更新制不满之余,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深感不安,也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了。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02年发表的咨询报告中,曾经对引入教师许可证更新制持反对意见,但是在2006年提出的咨询报告中,态度发生了逆转,于是教师许可证更新制就正式实行了。对于这两个咨询报告为什么在态度上发生了突然转变,我无法理解。

 

  再次,关于免于更新的规定更有问题。也就是说,在教师许可证更新制的规定中,有这样的“免除规定”:以校长为首的管理人员可以免于参加为更新许可证而举行的讲习。这当然地被认为是基于特权的区别对待。从教师许可证更新制的宗旨来看,这种规定是有问题的。例如,最近启用“民间人士”担任中小学校长在日本备受关注。也就是说,允许在企业中有才能的人去担任中小学的校长。可是,对于这些人,能够说他们充分地掌握了教育方面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吗?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本来就没有担任校长的许可证,那么也就不存在更新许可证的问题了。

 

  上面指出了教师许可证更新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在,日本已经实行教师许可证更新预备讲习,从明年开始将正式实行这种讲习。事已至此,除了遗憾之外,我无能为力。今后我所能做的就是具体地研究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事实诉诸于公共舆论,探求制度改善的道路。

 

  四、长野大学举办教师许可证更新讲习的状况

 

  下面,我将分三点阐述长野大学在举办教师许可证更新讲习方面所采取的一些举措。

 

  (一)全校性意见的统一

 

  教师许可证更新制实行以后,一些大学要举办以更新教师许可证为目的的讲习。在长野大学,为了接受这个任务,统一全校的意见是不可缺少的。虽然我们学校是只有3个学部的规模比较小的地方大学,但是在是否接受这个任务上,要想达成意见一致也还是十分困难的。当然,我们学校包括我本人在内的4名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早些时候以相关信息为基础,以接受这项任务为前提,就教师许可证更新制度交换了意见,并对接受这种讲习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商议的结论是如果没有全校的意见统一,接受这项任务是不可能的。

 

  当初,不赞成实行这种讲习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1)许多教职工对教师许可证更新制不太了解;2)学校为招生问题本来就忙得焦头烂额了,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这种“多余”的事情上;3)在长野县还有一所在教育领域也比较有名的规模较大的国立大学——信州大学,在举办教师许可证更新讲习上与它竞争,即使我们大学接受了这项任务,难免会暴露出我们学校的弱点,从而降低我们学校的声誉。

 

  针对这种慎重论,持赞成意见的人则认为,我们学校是长野县内第一所四年制私立大学,是一所拥有40多年历史的大学,如果学校不接受这项任务,就等于是不战而降,那样的话,可能会招致“原来长野大学是这样一所大学呀”这种页面的评价,这对于招生更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结果,综合各方意见,我们决定接受实施这项讲习的任务。并且,在校长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助理为组长的计划研究小组——“开设教师许可证更新讲习特别研究小组”,这样就在今年(2008年)暑假之前形成了全校性的组织体制。

 

  (二)全校性举措的具体化

 

  在组织体制完备以后,此后的工作就是使讲习工作有机地具体化。作为这项工作的主管之一,我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应该尽快采取相应的对策。正如在第三部分中所阐述的那样,教师许可证更新制存在着各种问题,对此,我们应当予以承认。但是,我们可以把教师许可证更新研修看成是终身学习的一环,也就是把它视为使社会和大学连成网络的回归教育。这样,以为地方服务为办学理念的我们长野大学,断然不能把实行教师许可证更新讲习看成是“多余”的事情,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大学生存的重要前提条件,并且要为此采取切实的措施。在形成了这一基本态度以后,下一步就是从终身学习的观点出发,调整学校的理念和三个学部——社会福祉学部、企业信息学部、观光旅游学部——的理念之间的关系,把学部的理念统一到学校的理念精神上来。以此为前提,研究讲习的课程应该以什么作为主题,并准备具体的课程。这样,经过反复的研究、探讨,终于形成了全校性的统一意见。#p#分页标题#e#

 

  (三)教育方法和课程设计的视角

 

  虽然教育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但是决不能像从高处灌水那样去教育学生。教育者要在对教育对象的把握上形成共识。在实施讲习之前,教师要在把握研修教师和一般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的区别上形成共识。参加研修的教师与一般学生相比,在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上,要丰富得多。因此,我对实行这种讲习是有信心的。我将调动所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克服困难,通过调查和对话尽量把握研修教师的生活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使教师们把对研修教师的认识统一起来。因此,必须要按照研修教师的出生地、性格、年龄、任职学校的类型来编组。

 

  关于讲习的内容,我们设计了两个部分,即“关于教育的最新情况”和“关于学科指导、学生指导及其他教育内容的充实”。我设想,我作为教育学专业的教师,不能把这两项内容作过窄的解释,而是要从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的视角来把握现代社会的教育现象,使研修教师通过教育来整体地认识现代社会,解决其中的矛盾,探索改革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组织好课程,谋求对这种认识形成普遍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