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摘要:特色GP是21世纪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对日本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转入普及化阶段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着眼于通过竞争机制来推动高等学校重视教育教学的改革,形成个性和特色,提高教育质量。这一计划实施以来,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特色GP被日本高等教育研究专家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尝试。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特色

 

   进入21世纪,日本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大学改革举措,有特色的大学教育支持计划就是其中之一。计划的推出有何意义?实施有何特点?效果如何?探究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当前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借鉴他山之石,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特色GP出台的时代背景

  

    日本在1960 年代中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再经过后大众化阶段、大众化后阶段,现在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在高等教育持续的扩张过程中,大学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地实行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与学生需要和学习发展不相适应,成为引发“大学纷争”的重要动因。特别是在大众化后向普及化阶段发展的时期,大学教育中量的扩大和质的提高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陷于长期低迷的困境。人们认识到,教育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导致经济不能很快摆脱不景气的重要原因。1987年日美共同调研后提出的“日本教育的现状”报告,指出日本大学教育缺少个性魅力,对学生吸引力不够。进入90年代,日本青少年人口减少,而高等教育却持续扩张,高等学校总数高达1100所,学生总数高达270万人,迈入了所谓“大学全入时代”。如何提高大学的质量,更加成为现实的课题。1991年,日本文部省实施了大学设置基准的大纲化,解除了划一的、刻板的管制,给大学办学以一定的自由度,课程标准弹性化。但这些举措并没有取得太多的实效,又导致了新的问题产生。

 

  大学缺乏个性和活力、后劲不足的问题到21世纪初更加凸显。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本高等教育公共投入比例不是很高。据2002年度OECD的调查,法国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支出占GDP的1.8%,而日本只占GDP的0.5%。所以,日本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很大程度要依赖社会民间资本。由于日本的大学缺乏吸引力,民间资本投入大量流失。据2002年的统计,日本各大学获得民间奖金778亿日元,而同期流向国外研究机构的民间资金则达1557亿日元。另一方面人才也出现外流。2002年2月,国际知名的病毒学专家、日本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教授伊东嘉明,携助手、同事及研究生10人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这件事震动了强调以人才资源为发展支柱的日本社会。为什么他们要跑到国外去呢,一是大学在用人上受僵化体制的束缚,二是国外大学给师生提供了更好的研究条件,予以优厚的待遇,有充足的预算保证。“知识空洞化”被视为日本的社会危机。

 

  在这种大趋势之下,日本政府意识到高等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小泉政府上台后,积极倡导新的大学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没有大学的改革,就没有21世纪日本的发展,要以大学改革为起点为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建设“世界卓越的研究教育基地,培养高度专业职业人才,培养适应面广的普通职业人才,改善综合性的教养教育,发展特定专业领域(艺术体育)的教育研究,建设学校、社区终身教育基地,推动产学研结合的社会贡献率”成为主要的政策目标。2002年9月日本文部科学省推出了构筑世界卓越研究教育基地的COE(Center of Excellence)计划。2003年6月又推出了有特色的大学教育支援计划,又称为特色GP( Good Practice )。

  

  二、特色GP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特色GP的基本宗旨,就是要推动所有的大学努力改善教育,建设具有个性特色的大学,强化大学国际竞争力,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使大学教育适应“21世纪知识社会”的要求。

 

    这一计划的具体目标是,在大学自主实施改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遴选优秀项目予以资助、培育,并通过项目推广,激发大学的活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特色GP的征集对象,包括了日本所有的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短期大学。项目内容不仅包括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包括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组织性变革。项目明确要求有实践性和可持续性,能提高学生学习实效,能发展特色。项目鼓励多所学校合作实施计划。

 

    特色GP项目分为五种主题类型:综合性教育的改善、课程的改善、教育方法的改善、学生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支援、大学和社区的关系改善。从下面表1的具体征集项目示例中可以窥其一斑。

 

 

\"\"
 

 

     后来特色GP归并为三种主题类型:课程的改善、教育方法的改善、其他的改善。无论几种主题类型,其基本的理念就是实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个性的自由发挥就是特色,没有个性的学校培养不出有个性的学生,就不会有创新。造就有个性、有魅力的特色化大学教育,才能适应多样化社会的发展需要。

 

  特色GP的重要特征就是公平竞争、第三方评审。为了促进所有高校发展个性特色,政府委托财团法人大学基准协会组成专门实施委员会来负责项目审查。实施委员会下再设两个分委员会,分别评审不同类型学校的项目,分委员会下又分为若干部,按学科分类进行评审。只要有好的特色项目,不管是国立、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不管是本科以上的大学还是短期大学,都可以申报。这对于提高所有高校、所有教师的竞争意识和教育改革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特色GP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公开、知识共享。这个计划要求实行推广制度,使产生的成果成为共享资源,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利用,以促进高等教育系统整体的质量提升。项目实施以来,已经将结题项目编辑出版成了两本案例集,以利于经验流播。

 

    从2004年开始,根据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建议,文部科学省又推出了“面向现代教育需求的项目支援计划”,称之为现代GP。它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设定项目主题,如为提高地区活力作贡献、推动知识创新的教育等。2008年,特色GP和现代GP合并为“高质量的大学教育推进计划”,称为教育GP。

 

  特色GP从2003年至2007年共申报2270项,批准285项目;现代GP从2004年到2007年共申报2233项,批准401项。总入选率不超过总量的10%,每年拨款预算额从10数亿日元至40数亿日元不等。2008年教育GP总共申报939项,批准148项,投入预算86亿日元。

  

  三、特色GP效果的初步调查

  

    特色GP实施以后,政府和社会对这一计划的效果都非常关心。2007年,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山本真一教授受政府委托,就特色GP 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相关者对GP计划的评价非常高。在有项目的大学中,37%的校长认为“实施这个计划对大学教育改革作用很大”,59%的校长持较为肯定态度,两者合计,可以说绝大部分校长给予了良好的评价。对计划项目承担者的调查大体也是这样,给予好评的和比较好评的分别达到了53%、44%。即使是那些比较苛刻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给予好评的和比较好评的也分别达到了39%和57%。在问到“GP对高等教育系统整体上是不是有好的影响”时,41%的校长认为有很好影响,55%的校长认为有比较好影响的,项目承担者中持这两种评价的人分别为31%和48%,而评审委员中持这两类评价的人分别为23%和45%。

 

    至于特色GP的实际成效,在改善教育方法方面,校长中41%的人认为能够很好实现,46%的人认为能够较好实现;在充实学习支持系统方面,40%的校长认为能够很好地实现,46%的人认为能较好地实现。项目承担者中认为能够充实学习支持系统的达到43%,认为较好实现的达到46%;认为“强化了区域和有关机构的协作、信赖关系”的人有41%,认为较好强化的人有44%;认为“有关教育的设施得到了充实”的人有40%、认为得到了较好充实的人有32%。由此而论,特色GP项目对这些大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高等学校的人们对有特色GP持相同的看法。以校长为对象的调查是包括所有大学在内的,其中有获得了项目的大学,有申报而没有获得项目的大学,也有没有申报项目的大学。对于GP计划在教育改革中是否起到了作用,第一类大学的校长49%表示起到了,第二类大学的校长有30%同意这种看法,第三类大学的校长32%同意这种看法。尽管所有获得项目的大学都成了其他大学仿效的榜样,但对GP 政策是不是对日本高等教育体系整体上发挥了好的作用,人们看法不一。第一类大学87%的校长认为发挥了好的或比较好的作用,第二类大学只有78%的校长持同样观点,第三类大学75%的校长同意这种观点。而对于未来政府政策的期待,第一类大学的校长们希望“资金使用更加弹性”、“项目有连续性”、“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大规模的项目”,关心实施中的问题。而第二类大学的校长们强烈希望的是“事后评价”、“项目主题选择有自由度”、“成效要看重未来性”、“设立小规模项目”、“增加现代GP主题”、“增加入选数量”,他们更关心今后项目入选率。第三类大学期待大幅度提高入选率,有七成以上的校长希望入选率达到30%以上。实际上特色GP申请学校有减少的倾向,重新审视入选率应当是促进学校申报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至于项目金额,非项目学校和未申请学校希望多一些年度不超过2,000万日元的项目,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降低单项金额度能够提高入选率。对于项目时限,项目学校多期望4年左右,非项目学校和未申请学校半数以上认为应在3年以下。

 

    GP总体上看似乎有一定效果,但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可能还有待今后验证。调查表明,在政策层面评价较高,校长认为对高等教育系统整体有作用的多达41%,认为对本机构有作用的达37%,认为对本学部及本学科有作用的占33%;项目承担者中,认为对本学部、本学科有作用的占47%,认为对本大学有作用的占41%,认为对高等教育系统整体有作用的占31%。两类人员尽管观点不一致,但都对项目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不过从高中升学和企业用人的角度看,校长中有20%的人认为项目对学生有好影响,而项目承担者则有39%的人认为有好影响。这也意味着,改革对他们影响最大,而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大学组织的影响相对较小。

 

    作为项目成果的,与其说是设施和教育系统的改善与充实,不如说是学生升学路径的改善,考生质量的提高,报考人数的增加。但这些更具有标志性的成果需要时间来检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才会进一步显现。

 

    在调查中,人们对于项目结束的后续性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特别是资金补助用于人头费的场合,由于人员的雇用具有连续性,问题很大。从本次调查了解到,人头费的使用比例,特色GP有二成不到的项目占58%、现代GP有二成不到的项目占38%;特色GP有四成以上的项目人头费占13%、现代GP有四成以上的项目占11%。所以,项目结束后如何持续发展成为问题。对此校长、项目负责人、评审委员多数认为,“本校有必要继续筹措人力财力”,同时“政府应继续给予配套的资金支持”。也有的认为,利益相关者持续做下去的意愿过高。有的评审委员认为,项目达到了目的,就应当出台新政策,以求得新的发展。

 

    很多人认为,特色GP实施以来,积累了经验,应当成为日本高等教育的一项固定政策。它不单单在教育活动中引进了竞争投入方式,而且促进了大学教育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其信息的传播不仅推动这所大学的教育改革,而且有益于全国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政策能够延续,追加投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从学生的角度看,也有人认为在学生升学路径的改善、考生质量的提高、考生数量的增加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必然的,因为教育的效果需要时间来改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项目结束的后续努力很重要,需要有长期的考虑。

 

    这次调查表明,应当促进各类院校更广泛地参与特色GP。获得项目的大学改善教育的热情比没有获得项目大学和没有申请的大学高得多,对项目成效的评价也高得多,这是很自然的。虽然后两类大学评价不如第一类大学,但是他们申请参加这一事业、参与教育改革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动力大大增强。调查中没有听到不申请的理由,而他们关心入选率提高、项目增加数、小规模项目,说明不管有没有申请项目,都已经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今后大学教育改革的计划设计,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四、特色GP的政策价值
 

    日本高等教育学会前任会长有本章教授对特色GP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他认为,特色GP在日本高等教育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尝试。日本现代高等教育有130多年的历史,大学改革经历了三波潮流。第一波是明治时代,第二波是二战结束,现在是第三波。1990 年以来的15年中,大学改革的着力点开始放到教育教学改革下,可称之为教育革命。如果以战后新制大学创设为分界来回顾这些改革,可以看到,从美国输入、引进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框框少了,探索性的东西多了。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过去一些大学的改革不那么成功,主要原因还是外国移植的东西水土不服。对于种种的改革试验,人们开始努力以实证为依据来进行判断。

 

    2000 年以后,对改革进行事后第三者评价成为制度。但因为强调尊重大学的自主性,重视大学个性,实行绝对性评价,有效性有限。而特色GP改变了做法,它采用竞争机制,实行相对性评价,项目入选率控制在10%以内,着眼于激活系统,具有战略意义。

 

    有本章教授特别指出,自上个世纪90 年代中以来,日本的教育改革在国家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主导下,政策重在构建研究基地。在这种政策遮蔽下,教育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GP 政策的出台,意味着21世纪的政策价值在逐渐转向。尽管它已经滞后了,但开始引导教育改革,有利于纠正重研究轻教学的不良风气。政府推进的21 世纪COE计划和全球化COE计划,追求建设世界级的基地和世界最高水准的大学,它们是以研究为中心的。而特色GP提升日本国内大学的教育水准,同样也以实现世界水准的教育为目的的。它们相互补充,相映生辉,是对传统大学文化的一种反省和纠偏,具有方向性的引导作用。 #p#分页标题#e#

 

责任编辑: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