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已过去近两个月了,在民众努力重建生活时,汽车制造商却开始“受灾”。由于日本在全球汽车业中处于重要地位,地震在给当地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震断了整个全球汽车产业链。
2011年5月4日,本田汽车称,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从4月30日起开始停产,并将在5月中旬恢复生产。尽管本田公司发言人坚称,停产只是例行检查,但媒体分析,零部件跟不上才是他们痛下停产决心的诱因。
全球汽车对日本的依赖有多大?中国会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通过解读大地震后的日本汽车产业链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震源
大地震震停日系车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两三天,丰田、日产、本田三大汽车巨头就有15家主要工厂先后因零部件供应不上停产。
之后几天,停产范围迅速扩大,马自达、斯巴鲁、铃木等主要在日本西部地区布局的企业也因为零部件供应的短缺先后停产。在地震的重创下,日本国内汽车生产全面停滞。同时,由于来自日本的零部件供应不上,日本企业在欧洲、北美的产能先后缩水,甚至停滞。
4月14日,丰田决定其在欧洲的5家工厂(英国整车及发动机工厂、法国和土耳其整车工厂、波兰发动机工厂)临时停产,并取消5月份的加班计划,由此导致减产规模将达5万辆。20日,在公布中国减产决定的同一天,丰田公司宣布其北美14家工厂也有类似的减产计划。
余波
全球受牵连 缺一个件车都造不出来
实际上,无论是身处灾区的日本本土工厂,还是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欧美,都无法避免产业链震断之痛,因为从基本的原材料到可装可不装的“后装市场”,日本的影响遍布全产业链。
著名汽车评论家贾新光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指出,汽车是非常精密复杂的工业产品,从最小的螺丝开始算,一辆车有三万多个零部件,缺了一个零部件,这辆车就造不出来。
在原材料方面,制造车身结构使用的高强度钢就是日本生产的。日本车轻,就是因为日本车采用的钢材强度大,而要实现同等的强度,国产车就需要采用更多更重的钢材;此外,齿轮钢、弹簧钢等钢材都是日本生产的。
零部件方面,当今的汽车使用了大量的电子元件,而这方面,电子产业发达的日本在电子芯片、元器件的生产上在全球都居于垄断地位,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基本上都是产自日本。
地震后,无论是美国的通用、福特还是法国的PSA、雷诺,都受困于车用电子元器件的短缺而相继减产甚至停产。而一些原本是欧美领先的技术,由于在日本设厂生产,也没有躲过地震的冲击。
贾新光举了个例子:大众的TSI发动机使用的一个小涡轮,在全球只有两家工厂能够生产,除了欧洲的一家,另一家就是日本的石川岛播磨重工。只要日本的生产厂有任何闪失,全球范围内TSI发动机的生产肯定受到影响。
另外,在中国合资生产的日系车受到的影响更大。由于日本车企把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生产留在了本国,日本国内的减产直接导致不少中国的合资厂断供。
分析
零库存露怯汽车供应链其实很脆弱
除了这些核心技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环节,同样有日本的影子。例如福特部分车型使用的黑色和红色车漆就产自日本。
更极端的例子发生在马自达身上。一座生产珠光粉的工厂因位于福岛核电厂周边30公里范围内而被停产,而这座工厂生产的紫晶檀珠光粉又是马自达6轿车使用的紫色油漆的原料,于是紫色马自达6车型就此在全球“绝种”。
贾新光还指出,除了前面提到的基本环节之外,汽车行业的所谓“后装市场”,如车载电子系统、显示屏,基本上是日货一统天下,像大街上随处可见的“DVD+GPS”,都是日本生产。
近年来,以日本丰田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推崇“零库存”运营模式,并且在全球各地建立起严密的供应链,体现出更大程度上的全球化。
这种精密生产模式一度被世界汽车厂商竞相效仿。但是,在这条由汽车制造商和各种零部件供应商所构成的紧密产业链条上,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将无法维持生产,因为工厂已将库存保持在最低水平。
影响
甭管哪派日本一震全歇
人们常把汽车分成欧美系、日韩系等看似井水不犯河水的阵营,但这次地震就震掉了阵营间表面上的鸿沟,揭露出日本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惊人的触角。
3月21日,美国通用汽车表示,由于日本生产的汽车电子配件短缺,旗下多家工厂不得不停产。首先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座工厂,接着西班牙的萨拉戈萨工厂于3月21日关闭,而位于德国的爱森纳赫工厂将减少轮班。
不仅如此,由于缺少空气流量传感器的供应,3月30日起,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也停止了西班牙马德里和比戈、法国普瓦西和欧奈以及斯洛伐克特尔纳瓦的工厂,开工率降至40%至50%。
此外,法国雷诺位于韩国的合资企业雷诺三星和福特俄罗斯公司也宣布,因零部件供给跟不上,分别减缩产能和停产。
延伸
日企垄断玩的是“核心”
《欧洲时报》分析称,各汽车工厂短缺零配件主要和电子芯片有关。日本是汽车电子芯片的生产大国,和需要海运的大的零配件不同,主要靠飞机运输的芯片供货时间短,受地震和海啸影响,所以短缺现象很快显现出来。
日本强震和海啸对该国汽车业造成沉重打击。然而,受伤的不仅仅是日本车企。由于牢牢把控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核心零部件市场,在整个汽车产业链条上游的上游,日本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不可小视。
而生产停滞的日本零部件厂商,也间接将强震和海啸的连锁反应传导给了欧、美汽车制造商。
对接中国
国产车关键件还是日本造
虽然4月20日丰田才正式宣布在华减产,但据广汽丰田内部人士透露,该厂从日本地震开始便已实行减产模式,将每日生产率下调70%,以储存备件应对零部件供应不稳的情况,维持供需正常的表象。
这直接导致货源缩减到原来的三成,消费者需花上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提车。而目前长春一汽丰田厂内生产情况也与广丰基本一致。
实际上从3月26日起,东风日产就开始大幅减产,其襄樊工厂从26日起安排的生产计划已不及平时的三分之一,早已陷入半停产。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由于日本本土生产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产品供应不上,东风日产只能靠库存维持生产,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天籁”车型,采用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大都是由日本本土生产的。
此外,不仅位于日本本土的日产工厂受大地震冲击,一些配套关键零部件厂也不同程度地陷入停产或半停产。
汽车业分析师认为,不仅是丰田一家,日本地震对中国日系车企的零部件配套带来严重影响,对日系合资公司都是不利消息。尽管目前合资品牌国产化程度已达90%以上,但如果来自日方的关键进口零部件供应不上,生产随时可能被迫中断。
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日本地震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的噩梦才刚刚显现。
责任编辑:刘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