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加工日本掌握核心技术 地震海啸导致沿海工厂停工 零配件全球告急
数码产品货源吃紧价格普涨
有人说,美国是靠进口人才、苏联是靠进口设备。二战后几乎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仅用40年时间就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日本就是靠进口技术发家的。
对此,英国《每日电讯》报道,“日本制造”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崛起的象征。
美国《华尔街日报》则写道,在过去十年中,日本对于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可能已日薄西山,但这个国家依然在科技行业扮演着主要角色。
而3月份的日本大地震,这个“电子产品王国”逐渐让世界意识到,“大国”抖一抖,全球跟着抖三抖的厉害。
灾情
沿海遭受重创命脉工厂闭门
此次大地震给日本数百英里的沿海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破坏,而在这些地区坐落着很多生产芯片的工厂,其中大多数都是日本主要的闪存芯片工厂。
索尼公司已经关闭了6家位于东北部的厂房,工人也已经撤离。除了9级地震,在多次余震中,日本的生产商再次被迫停止生产。其中,微控制器晶片制造巨头瑞萨、全球第三大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晶片制造商尔必达、尼康、全球第二大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东京威力科创以及富士通,这些厂商的部分工厂均在余震中停产。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地震灾难发生后,日本许多工厂一直处于停产状态,因为断电问题继续困扰着生产,而且某些组件也出现短缺。虽然日本工厂停产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不清楚,但像智能手机生产商诺基亚公司、半导体专业公司意法半导体等欧洲科技巨头,未来数月将因此而无法推出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数码相机生产面临元件短缺
据悉,在地震直接影响的区域(宫崎、岩手、福岛、秋田四县)内,共有18座芯片生产厂,包括12英寸厂1座、8英寸厂7座、6英寸厂7座、5英寸及以下芯片厂3座。这些芯片厂的合计产能约占日本半导体总产能的20%,占全球总产能的4%左右。
在众多数码相机相关工厂中,此次最靠近日本地震核心灾区的当数尼康在仙台的一家大型工厂。据悉,该工厂主要负责生产高端单反相机,包括D3系列以及胶片相机F6等。
此外,还负责生产包括闪光灯在内的部分高级元器件。有消息称,地震引发的海啸完全摧毁了该工厂。
另一大影像产品巨头佳能也有多家工厂位于灾区。据悉,此次对佳能影响最大的是位于宇都宫的镜头工厂,另外,位于关东以北生产超声波马达的佳能精密仪器、福岛佳能和佳能模具工厂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市场
日本品牌相机 缺货价格普涨
“又涨了400块”,张小姐几个月前就看好了索尼TX9C红色款相机。“年前刚打听好降到2200元了,可还没来得及下手,日本地震后就一下子涨到2600元了”,张小姐一直后悔自己迟迟没有下手。
在中关村主要经营日本相机的惠通数码公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从地震后就感受到了供货紧张的压力,店内大部分产品都上调了价格,其中单反相机佳能5D Max II从地震前的16000元涨到了19000元,较低端的卡片机也水涨船高,佳能A3100从之前的950元涨到了现在的1100元。
对于这种供货紧张的状况什么时候能够结束,各个店家都对记者表示,未来难以预测,一时还望不着结束的边儿。
背景
全球产业链日本掌握核心
在全球电子产业链中,日本可谓掌控着上游产品的核心技术,且控制着利润最丰厚的环节。
2005年,苹果便携式音乐播放器i-Pod上市时,几乎三分之二的零部件都来自日本。iPod的硬盘由东芝公司提供,液晶显示屏由松下公司提供,电池则由TDK公司提供。
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日本公司提供的零部件,在iPod制造成本中占了68%。
日本在电子行业有着多大的意义,行业研究公司Gartner Inc公司的分析师Klaus Rinnen 和Jim Tully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消费全球24%的硅,而全球65%的半导体硅片都是日本制造的。
此外,日本还是关键材料以及一些设备的主要供应国家。其中就包括包装和装配以及印刷电路板等各种材料。
日本的供应商向全球销售35%的半导体设备。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使得日本的Mistibishi公司被迫关闭工厂,全世界应用于半导体封装基板和印刷电路板的BT树脂,90%是由该公司生产的。
就此,手机、无线网络、笔记本以及存储设备的生产,包括图形芯片、基带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PC芯片组等产品的制造和供应都受到影响。
此外,日本产品占据世界电子产品的15%至20%,其中电子游戏占30%、摄像机和照相机占40%、电视机占15%。无论是产业上游的材料技术、原材料加工水平,中游的精密加工技术、材料、零部件、制造设备,还是下游的最终产品制造技术,日本企业都是世界电子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支撑大企业的无数中小企业经过几十年的生存竞争和对技术的不懈追求,形成了很多ONLY ONE产品。
近年来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这一现象在日本甚至被称为“数字景气”。
影响
电子产品供应短期难以恢复
离日本很近的中国,同样也是依赖日本电子产品的邻居。统计显示,2010年1至9月,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中,光学、照相等设备及零部件占日本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5%(第四大类产品)。
拓墣产业研究所研究部经理高小强表示,目前国内电子信息产品所使用的许多上游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从日本进口。其中就包括中国生产的手机、液晶电视机、电脑、显示器等主要电子产品。如果日本相关厂商的生产受损严重或者道路等运输条件短期内难以恢复,则将可能出现供应紧张局面。
Klaus Rinnen 和Jim Tully告诉记者,中国是日本产品的消费国,出现货物短缺以及价格波动是在所难免的。
据了解,日本是香港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去年香港进口日本的货物总额达到400亿美元,其中七成自香港转口到其他目的地,成为香港的出口货物,而其中八成输往中国内地。
到目前为止,日本地震海啸和核危机将令香港出口总额减少逾300亿港元,相当于香港去年出口总额的1%。
分析
电子产业链条中国或成替补
深圳易方数码商务经理潘平透露,该公司生产的平板电脑所需闪存是向三星采购的,但由于闪存的主要供应商东芝的产能极大受限,三星的闪存价格水涨船高,已提价20%,因此终端产品不得不相应涨价。
潘平同时表示,受地震影响,该公司在日本当地分公司的订单大幅缩减,今年的销售量只能达到原计划的20%,“销售恢复到正常水平估计需要很长时间”。
环球资源展览部总裁黄谭伟表示,日本地震引发的电子产业供应链整合至少需要半年左右时间才能恢复。日本IT产量或下降2%以上,集成电路的供货将会延迟。日本地震拖着电子产业的后腿这么久,从日本采购原材料的厂商,视其库存多少,都将受到负面影响。
这半年时间又会有怎样的格局转变?美国媒体就称,各公司当前正在评估各种可选方案,并试图找到破坏性最小的一个。一些公司正在寻求来自韩国和中国的替代供应商。
KlausRinnen和JimTuly称,短期来看,电子产品的供应链受损,中国企业自然迎来很多机会。此外,目前已经有许多高科技产品供应链多样化的谈判,而且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第二和第三货源,中国公司就将从这一趋势中吸引更多的生意,获得长期利益。
责任编辑:刘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