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日本灾情惨烈,世所罕见。我们需要从灾难的悸痛之中寻找启示,学会思考,思考如何与灾难保持距离,有效应对灾难。
 
日本大劫难警示人们:预防灾害,必须重视灾害的连锁反应,作出更加科学、更具战略眼光的安排;救援抗灾,必须考虑灾害超出国界的特点,建立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的国际协调机制。
 
防灾意识超强、防灾预案完备、防灾机制成熟、防灾资源充足,这是外界对日本的普遍评价。但此次日本大劫难,却打开了防波堤的缺口,深深地刺痛着人们的心。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万天丰分析说,二战后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许多工业设施集中在了东海岸,就在此次地震震中附近。填海造地后修建的防波堤比较矮,普遍只有3至5米高,对抵御这次海啸作用有限,以致损失惨重。
 
此次日本劫难,绝大多数民众丧生于次生的海啸之中,而不是原发的地震灾害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万天丰说。自然灾害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越来越呈现出复合型的特点。连锁反应的灾害中,常常是次生的灾害更加可怕。这迫使人类在预防灾害时作出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具战略眼光的安排。
 
日本的灾难警示人类,千万不要相信固若金汤的神话,要保持忧患意识。预防灾害,应该当作发展的重要前提,宁可超前一些。就中国而言,‘十二五’规划突出建设防灾减灾体系,要求不同主管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统筹系统安排防灾减灾的工作。既要考虑当地主要灾害,又要重视次生灾害。比如在地震、洪水多发的山区,必须考虑防治泥石流和滑坡。这是安全发展的要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在日本大地震中,也显现出国际救援的协调机制尚存欠缺。日本《产经新闻》曾撰文指出,仅就救援队而言,在区域划分、与日本相关部门的对接、译员的配备等方面,就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6年前,在日本神户,世界首次减灾会议就通过了《兵库行动框架》,会议提出在联合国主导下逐步建立全球海啸预警机制、建立全球灾害预警网络、加强国际救援行动协调等一系列主张。国际社会应当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协调下,建立更加机制化的防灾与救援体系,在灾害预警、信息共享、科技研发和抗灾救灾等方面进行合作。
 
日本地震引发的核电站泄漏,引发了人们对利用核能的深深思考。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将安全置于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已建、在建和将建核电站都需要吸取福岛核电站的前车之鉴,从选址到结构设计乃至工作人员操作程序,在安全保障上更上一层楼。同时,做好一旦出现问题后的一切准备。
 
日本大劫难警示人们:巨大的灾难影响全球经济。在应对自然灾难的同时,应分散风险、协调政策,建立全球性的经济“防波大堤”。受灾最严重的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分布着汽车、石化和半导体等重要产业的工厂,由于推崇低库存的“准时制”生产管理模式,备用体系建设不足,因而灾后陷入困局。依赖日本产品供应的部分跨国企业受到冲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说,在当前东部率先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密度急剧增大。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沿海地区的灾害防御能力。同时,也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这既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刘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