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压抑着各安其位


  任何人想弄明白日本人,得首先明白他们的口头禅“各安其位”。——《菊与刀》


  去过日本或者看过日剧的人肯定会发现,晚上的日本非常热闹,因为很多工薪阶层下班后不回家,都去小酒馆喝酒或者去KTV唱歌。所以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日本人:“白天像个人样,晚上不是人。”且不追究这句话是否有夸张成分,但是足以窥见日本人是如何借酒消愁的。


  远的不说,今年(2009)2月14日的七国集团财长会议上,日本财政大臣中川昭一就因醉酒门而贻笑大方,引来世人嗤之以鼻;10月4日,这位“失意大佬”猝死家中,在震动日本政坛的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媒体的关注。


  不须追溯太远,两个月足矣:8月8日,著名老牌明星酒井法子被曝涉毒;9月11日,人气漫画《蜡笔小新》之父臼井仪人坠崖身亡(死因尚在调查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们有点措手不及,于是世人不解的目光又纷纷投向日本,并将关键词锁定为“压力”。


  若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理解在日本生活将承受什么样的压力。“在日本,活着真不容易!”电话那头传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专家霍建岗的感慨,“2006年我曾在那呆过一年,即使是在学校里,你也会发现人们言行举止都是万般的小心翼翼,极其讲究分寸。你要是在日本呆过的话,会发现日本人真是活得很压抑”。


  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何况表面风光的政治家,中川昭一犹如“从云端掉到地下”最终猝死有其患病的偶然性,然而其背后却有着更多的必然。


  与中国强调“仁”不同,日本非常注重“礼”。日本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准确地说其实是外在约束。日本人对外在表现有很高的要求,处在某个位置,必须做与其位置相应的事情,说相应的话。所以个人必须压抑个性,一旦做得不对,就会受到自我谴责。


  日本人的心理极为敏感、脆弱,他们必须自我压抑去融入群体。“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集体压力,这是日本人所承受的三大压力,这三大压力合在一起能不把人摧毁嘛!”霍建岗补充道。


  在社会原因之外,往深层剥开那便得说到文化了,日本有着源远流长的特殊的文化传统。


壮美的“樱花文化”


  日本的社会组织原理是不同于欧美“个人主义”的“集团主义”,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菊与刀》


  对于日本人而言,最强的归属感是集体。


  “日本人的集团性很强。”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日本问题专家周永生教授指出,“一个人一旦被集体排斥,就会非常郁闷、萎靡,几乎没有活路”。


  对此,霍建岗教授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如果被群体排斥,那么意味着个人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所以日本的自杀率特别高,在发达国家中是名列第一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日本人的心理构建是不完全的,他们对于个人压力的排解能力非常不足。”


  对于“重今生”的中国人而言,日本文化实在费解。中国文化崇尚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前提”。不过,日本文化则截然不同,日本人认为“世界是无常的,死是生之延续,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日本崇尚“樱花文化”——短暂而壮丽。在他们看来,自杀是生命“最后的光芒”,自杀代表着勇气,是对失败负责的行为、是一种英勇的谢罪形式,甚至被视为一种崇高的文化。然而,一直以来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却让日本这个社会看起来很畸形。如果说承担责任的自杀还是武士道精神的延续,勇气可嘉的话,那么近年来接二连三的网络相约集体自杀却让人扼腕叹息。


  根据日本警视厅2009年4月2日公布的数据,2008年度日本共有32249人自杀,这已经是日本连续11年自杀人数居高不下。而自从2008年秋天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日本自杀人数持续增加。仅2009年2月就已经有5125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175人。


  生命是可贵的,这是生存者的共识。如果非要走到自杀这一步,那么真得好好反思了。虽然自杀在日本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但是防止自杀的完善法律制度的缺失政府却难辞其咎。8月的日本众议院选举中,民主党便拿连年攀升的自杀率来说事。不过,这绝不仅仅是某一届或某几届政府的过失。


武士道精神在延续


  “大多数人并不承认这个事实:日本的危机不在于政治,而在于心理。”——3月3日《纽约时报》发表《走老路的日本将没有未来》


  《走老路的日本将没有未来》中,作者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日本社会中可能有多达100万的“隐蔽青年”(hikikomori,日本的文化依存症候群,指人于某种程度狭窄的生活空间之中不出社会),年龄范围从青少年到40多岁的中年人,这些人把自己关在房间中,一关就是好几年。日本社会中还存在着“单身寄生虫”(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未婚成年人)。鉴于目前的发展趋势,只需50年左右,日本人口总数就将可能从1.3亿左右下降到9000万以下,与此同时,40%的日本人已经65岁以上了。


  2008年5月12日,日本国土交通省官员任命Hello Kitty为日本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旅游亲善大使,这一举动足可以看出可爱形象在日本的重要地位。高压的社会导致各种减压服务应运而生,日本人全民迷恋可爱文化,喜欢可爱的毛绒玩具,喜欢印有卡通形象的衣服、背包,甚至笔记本电脑,对卡通形象的迷恋正是为了舒缓压力。从酷爱漫画的“宅男首相”麻生太郎到追逐可爱元素的众多日本人,让人们在感叹日本花样翻新的减压方式的同时,更是不得不惊叹于日本人所承受的高压和矛盾人格。


  1946年,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写成了一部剖析日本人人性的研究报告《菊与刀》。虽然专家普遍认为本书有偏颇之处,但是一些对于日本人人性的刻画与描述至今依然适用。


  “菊”与“刀”,一如樱花与武士,这两个内涵迥异的意象恰恰象征了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而日本人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至今仍在延续。不过,在成为催命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继续维持着日本社会表面的平静,不过,深层所涌动的压抑与不安绝不可小觑。

 

责任编辑:雪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周永生] 首相拜靖國 日本民族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