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的大量出口终于引发与美国和欧洲的汽车贸易摩擦。日本汽车产业为对付贸易摩擦采取了海外投资,转移生产,增加海外当地生产和当地销售的战略。
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业的海外生产迅速扩展。当时日本汽车企业的主要目的是(1)通过当地生产体制的建立,由出口成品车转向出口汽车配件。在当时,一些国家对进口成品车加30%左右的关税,而对进口汽车配件所加关税较低,一般只有百分之几,这可以使日本的汽车贸易极大地利用关税优势。(2)欧美存在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在那里建设生产据点,可以降低日本车生产成本。(3)在当地生产便于与当地技术相融合,搭乘当地经济增长便车,拉动日本汽车出口。经历10余年海外发展,到90年代初,日本在世界20几个国家建立了23个生产据点,1992年,海外生产汽车数量达86万台,这个生产量占当时海外销售量的50%。
日本汽车产业全球化战略从最初逃避贸易摩擦,扩展为降低劳动成本,开辟新市场,建立全球生产、全球开发、全球销售体系。汽车产业的投资和海外工厂设立的重点地区,从美国扩展到欧洲,进而向亚洲发展。海外经营战略从生产当地化,拓展为管理当地化,研发当地化,企业金融当地化。
当地化战略源于欧美国际企业,之后在许多国际型企业得到认同。在20世纪90年代中,当地化战略受到日本海外投资企业的重视,已经成为日本企业全球战略中的一个侧重点。日本海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当地化进程落后于欧美企业。但日本汽车企业的海外投资比较早,当地化的实践开始的也比较早。仅以日本进军美国的汽车企业为例,尼桑、本田、丰田、三菱等大企业在美国的独资或合资企业,90年代中期的当地化比率已经比较高,尼桑的当地化比率达到70%或75%,丰田、三菱的当地化比率略低,也到了65%。(参考表4-1-3)
但这里的日本企业当地化仅仅是采购的当地化,企业的当地化不仅是采购当地化,还有经营管理的当地化,企业文化的当地化等等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日本汽车企业的当地采购比率比较高,但当地采购中日资企业的比率占多少,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当地化战略有利于促进国际型企业与投资对象国当地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这一点正在被更多国际企业所认识。
表4-1-3 日本主要汽车企业在美国的生产能力及零件当地采购率
責任編輯: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