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2001年4月25日】自从泡沫经济破灭后,不良债权问题始终是困扰日本金融业并制约日本经济恢复的一大顽疾。为了处理银行业的不良债权问题,日本政府近年来可谓是挖空了心思、绞尽了脑汁。但是,从结果来看,不良债权并没因此而减少,反而出现了增多的趋势。据统计,截至2000年9月末,日本全国各银行的不良债权总额仍高达31.819万亿日元,比去年3月末增加了4.8%。为此,日本政府近来又推出了一项旨在彻底解决不良债权问题的紧急经济对策。
这项紧急经济对策的主要内容是:日本国内银行必须在未来的两年里对其坏帐进行全面处理;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设立“股票收购机构”,为银行持股规模设定上限,为银行“消肿”;政府将设立专门基金,用于购买部分银行所持有的亏损股票等。同时,该项经济对策还包括增强证券市场活力、促进证券市场发展,增强城市活力、盘活不动产市场等内容。
新的经济对策强调要由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设立“股票收购机构”,帮助银行减少相互持股规模,用来消化银行等流向市场的股票。这一机构设立后,银行(目前限于15家大型银行)抛售股票的流程将发生变化。即由原来的的直接流向股市,转为经过“股票收购机构”流向股市,这有助于减少对股市的冲击。股票收购机构承接的股票持有期限规定为5年,如果5年后,股价比收购时下跌,亏损部分将由政府以税金加以填补。同时,为促进银行放弃股票,而规定了银行“相互持股的上限”。这一上限是银行所持股票总额不能超过自有资本金规模。反过来,如果5年后股价上升,上升部分则返回银行。也就是说,亏了归政府,赚了归银行。不过,关于设立“股票收购机构” 的时间,执政党和政府经济部门之间尚存在严重分歧,最终在经济对策中只用了“尽早”这一模糊的字眼。
这项经济对策的另一个新举措就是将银行处理不良债权的方式由间接处理向直接处理方式转变。迄今为止,银行处理不良债权的方式主要是以间接方式,即由银行为防止贷款资金回笼风险而积累相应的坏帐准备金,也就是即使对方破产,银行也能运用积累的准备金扛过去,其后患是不良债权继续在帐面上挂着,对银行信用形成压力,出现不良债权越处理越多的结果。据统计,1997年3月,所有银行的不良债权规模为21.7万亿日元,1998年3月猛增至29.7万亿日元,到了2000年9月末,不良债权总额高达31.8万亿日元。因此,由于传统的间接方式失灵,此次经济对策推出直接方式,即银行通过依法使贷款对象破产等做法彻底理清债权和债务的关系。但是,这种直接方式可能带来破产企业增加、导致失业问题加剧、收入减少,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此间舆论认为,多年来,日本政府曾推出过若干经济对策,但对经济形势以及股市的积极影响均以昙花一现而告终。此次的紧急经济对策实际上还只是一个框架,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其核心是解决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但是,如果不对日本经济进行结构性改革,银行要从根本上对不良债权加以剥离,恐怕很难奏效。
责任编辑: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