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15日(日本称“终战日”)前后,围绕政客、阁僚参拜与否的问题,靖国神社都会成为媒体的热点。何况今年8月正值选季,政权更迭已变得高度现实,靖国神社问题自然成了舆论的旋涡。
据日媒体报道,被认为距首相宝座最近的民主党代表鸠山由纪夫日前表态说,如在本月30日的众院选举中,民主党获胜的话,将锐意检讨建设取代靖国神社的、新的国立追悼设施的议题。对此,虽然中方的态度尚不明朗,但韩国则立即做出欢迎姿态,执政的韩大国家党发言人赵允旋对《日本经济新闻》说:“作为韩日间的敏感问题之一,如能获得解决的话,将有助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是国家招魂设施对14名甲级战犯的合祀;政治家以公职身份的参拜行动与战后在历史问题上日政府的“公式立场”有内在法理性冲突,伤害了日本周边国家人民的感情,也破坏了日本对外关系的基础。小泉政权时期,作为首相的6次靖国参拜,其初始动机如何另当别论,客观上使日本的对亚外交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不仅使中日、日韩关系大幅倒退,也损害了日本自身的“国益”。
日本朝野深知该问题的重要及敏感性,小泉政权以降,一直小心翼翼,唯恐节外生枝,再添新乱。围绕如何使靖国神社“软着陆”的问题,日国内历来有4种预案:1.甲级战犯分祀,即将14名甲级战犯的牌位迁出,恢复靖国神社作为战殁者慰灵设施的本来面目;2 .摘掉靖国神社的“宗教法人”招牌,实现“特殊法人化”,以弱化其宗教色彩,使其“国家化”;3.另行建设一处新的、非宗教化的追悼设施;4.将距靖国神社不远处的既有设施千岛渊战殁者墓苑扩建为全国性追悼设施。对此,从执政的自民、公明两党到在野民主党,均有重量级人物提出各自的调整方案,也引发了舆论广泛而持久的讨论。其中,2001年10月,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日韩首脑会谈上,对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做出了将检讨建立国立追悼设施的可行性,以谋求靖国神社问题软着陆的承诺。解铃还需系铃人。作为靖国神社参拜问题的始作俑者之一,小泉其人的提案无疑相当引人注目。
然而,一方面是小泉后来一而再、再而三“奋起参拜”的激进姿态,抬升了日本与相关国家(中、韩)一起解决问题的门槛,另一方面是接替金大中的卢武铉政权实行左倾民族主义路线,对日打“历史牌”,加上与此同时中方也别过脸去作老死不相往来状,包括小泉提案在内的对靖国神社问题各种解决方案的具体化检讨被搁置。
但纵然如此,山不转水转,日本国内政治风云的流变及东北亚地区地缘形势的变化,使靖国神社问题的重要性已趋于淡化:曾几何时被看成自民党“票仓”的、动辄由前任首相出任会长的遗族会,随着自然减员,其势已颓;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美国衰落的大趋势,日本与亚洲国家同舟共济的必要性日增,这再次从内部激发并强化了其对亚洲的认同感。而这种内发式的“身份确认”,从方向上说,已不大可能鼓励靖国神社参拜,恰恰相反,是抑制性的。这从今年8·15参拜的规模上亦可见一斑:参拜的政客人群中,只有一名现任内阁阁僚(消费者行政担当相野田圣子),首相麻生本人则低调回避。
如此“自制”的姿态,尽管从本质上说,尚不是基于理性自省之上的自觉选择,而是基于对利益得失的现实权衡,有一定的权宜色彩,可毕竟形势比人强:我们看到,在今天的日本,靖国神社参拜正日益失去“政治正确性”。正是这点,才是可能导致靖国神社问题淡出政治视野的关键所在,而不是中、韩的抗议、反制。
日本是民主国家,政府及其要人在国际场合的承诺作为“公式立场”,具有当然的合法性、连续性。8年前,小泉前首相对金大中前总统所作的低姿态、向前看的承诺,亦当具此种性格。长期以来,金大中一向被日本朝野视为“知日派”领导人,客观上,也确有恩于日本:1998年,金作为总统访问日本,与小渊惠三签署了《日韩战略伙伴宣言》,承诺结束两国历史问题恩怨,对日本大众文化开放国内市场,从此迎来了以共同举办“世界杯”为高潮的两国关系的黄金时代。
斯人已驾鹤西去,后人当以事功缅怀之。从这个意义上说,尽快兑现对金大中的承诺,为靖国神社问题软着陆创造条件,不仅是对先人的告慰,更是日韩、中日关系,乃至亚太和谐之福音。
責任編輯: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