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二、当前中国和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宏观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国际国内很多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泡沫,并且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相似。但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宏观经济环境存在很大差异。除了外汇控制机制、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对改革时机的掌握、以及企业治理结构不同外,最关键的差异在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

 

  日本当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几乎不存在差距。国内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比如平均每户已经拥有1台小汽车,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电早已完全普及。中国目前还远远达不到这种水平,,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广大的农村市场还没有完全启动。市场广阔,发展的余地还很大。由于发展阶段不同,由此带来方方面面的不同。

 

  从产业结构上看,80年代中期日本已形成了发达国家型的产业结构,不论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第一产业下降至5%以下,第三产业超过50%,而中国现在农业就业人口仍占50%左右,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60%左右。

 

  从企业实力上看,当时日本的企业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丰田、日产、日立、东芝、松下等世界顶级企业,而且这些世界顶级企业掌握着众多的核心技术,形成了许多世界级品牌。可以说,日本当时的企业与欧美国家相比已没有什么差距可言,有些产业,如家电、汽车甚至要超过欧美;当时日本的管理模式,也被世界所认同,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管理模式或经营模式。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世界顶级的企业极少,而世界顶级的品牌还没有出现。特别是我国的企业严重缺乏核心技术。

 

  从增长速度来看,日本在80年代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年平均增长不足5%;而我国现在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近几年的速度一直是10%左右,2007年超过11%。

 

  从GDP总量来看,日本当时的GDP总量在世界第二,中国目前的绝对量是世界第四。但人均GDP就很不一样了,日本当时人均约2万美元,而我们现在仅仅2000美元。

 

  此外,从消费物价指数(CPI)来看,日本1985年是2.0%,1986年是0.6%,1987年是0.1%,1988年是0.7%,物价水平一直处于低位。而我们则不一样。按照惯例,房市和股市的上升会传导给物价,但对日本来说,能源、资源等几乎百分之百进口,大部分中低端消费品也依靠进口。日元升值,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进口产品。进口价格下降稳定了日本国内物价,这就是当时日本物价始终处于低位的秘密所在。而中国却不是这样,人民币升值比较缓慢,渐进式的升值对进出口产品价格影响不大。只要国际油价、资源价格上升,立刻就会影响到国内物价,近一两年,特别是今年物价持续上涨。

 

  三、中国不会重蹈覆辙,但可吸取教训及时预防经济泡沫

 

  由于宏观经济环境迥异,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不犯日本当年的错误,中国可能创造应对近代以资产泡沫为特征的经济危机的最新模式,建立成功防范以资产泡沫为特征的经济危机的新的金融体系,中国经济可能会创造持续快速发展的更大奇迹。

 

  ()当年日本的泡沫与当前中国的资产过热仍有本质的不同

 

  当前中国不动产过热的重要原因都是市场供给不足。中国的住宅商品化仅仅十年有余,住宅的供需关系远没有理顺,基础性住宅需求依然旺盛。股票市场也有类似情况,如果适度、循序渐进地释放“国有非流通股”,股票市盈率会明显下滑,股市行情也会相对平稳。同时,中国并未形成“人民币恐高症”,且汇兑政策与金融政策彼此协调,相互呼应,共同维护市场稳定。这对于维护中国的资产市场顺利度过过热期,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当前的中美经贸摩擦与当年的日美经济摩擦有本质的不同

 

  80年代中期的日美经济摩擦白热化,并不仅仅在于日美贸易关系失衡,而在于日美经济关系的两个逆转:一是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的同时,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赤字国;二是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债权国的同时,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这意味着日美间不仅存在贸易上的失衡,更存在对外资本输出地位的逆转。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看,资本输出地位代表着资本输出国对外干涉能力。

 

  日美资本输出地位的逆转,标志着日美在世界中的相对地位的变化。显然,迫使日本开放金融资本市场,允许擅长在金融马背上驰骋的牛仔长驱直入东京市场,是当年里根政府的根本意图。事实上,自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的日美贸易摩擦,直到90年代才建立起“日美经济磋商机制”,而中美贸易刚见失衡,便立即启动了“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显然,协调失衡、确保均衡,符合中美当前的共同利益。

 

  ()当前的中国尚未到达当年日本的那种金钱膨胀的状态

 

  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外币储备额居世界第一,但只是在金钱方面稍有剩余,整个国家还有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比如在医疗保险上,城市中加入医疗保险的人只有3成,就是把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商业保险等等都加在一起,也还是达不到5成。养老基金全都呈现赤字,尚未享受到养老金待遇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但是健康保险、养老金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等制度,好歹支撑住了这些人的生活。日本的教育、医疗和养老金等领域的社会性公平体制,是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高速经济发展期以后、在80年代的“泡沫经济”尚未开始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日本在这些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就是这样还因为货币过剩,出现了泡沫。中国在国家各项制度的基本建设等方面,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只要将资金投入这些尚需建设的领域,中国目前是不会形成日本那样的不合理的泡沫的。

 

  鉴于以上种种情况,加上日本与中国处在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把中国的股市狂涨、房地产走红,立即说成是“泡沫”还值得商榷。与当年日本那种近似疯狂的情况相比,可以说中国目前还没有处于真正的“泡沫经济”状态。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当今的中国也与当年的日本有相似之处。比如,中国也和当年日本一样面临货币升值的压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专家学者向中国发出警告的原因。

 

  从日本的经验中我们应该看到,外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走到尽头时,就会发生泡沫的破灭。中国经济对外部的依存状况远比日本高,尽早转换发展模式,提高内需比率已经刻不容缓。中国的保险、教育、医疗、住房问题,这些是拉动内需的主要内容,中国过去没有充分重视,今后可以把投资转向这些地方。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升、生活的稳定是今后持续发展的最大保证。

 

  中国同时需要更加注意的是企业投资动向。股票价格上去了,但企业有多少用从股市上筹集来的钱去开发技术、改善工作条件、开拓国际市场了呢?中国企业在技术上的弱势是有目共睹的。今后中国企业用几十年时间开发技术,是能把和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缩短一些的,企业现在手头有了资金,最先干的应该是开发技术。把从股市上淘来的款项继续投进股市,短期是能发财的,但绝对不是生产性企业今后长期发展的手段。

 

  总之,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中国如果能积极应对美元贬值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注重人民币升值预期之下的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并努力扩大内需,延长经济增长期,消化经济泡沫,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经济泡沫。

 

责任编辑: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