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民主党上台给日本带来“平成之变”,但真变假变、形式之变本质之变相互混杂,难辨究竟。就政坛格局、政党政治层而言,日本无疑朝两党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这是否一定能导致日本发展模式、外交政策的深远变化?判断为时尚早。

 

 

  鸠山内阁上台后,政策调整首先从内政开始,变化也先从国内开始。原因很简单,民主党虽然掌握了众议院绝对多数,但由于在参议院连简单多数都没有,为确保重要法案在国会顺利通过、实现稳定执政,不得不联合两个小党--社民党、国民新党共同执政。这对民主党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要建立稳固的“独自政权”,民主党必须赢得明年7月份的参议院选举。

 

  一切为了参议院选举,这就是目前民主党施政的主轴。在民主党领导层看来,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一旦建立起“独自政权”,就无需再看联合伙伴的脸色行事,一段时间内(至少3年,即下一届参议院选举之前)也无需太多顾及选民的反应。为实现这一目标,民主党着手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人事上,由有“选举之神”称号的干事长小泽一郎总揽备选工作。二是在政策上,既要兑现众议院选举前的承诺,显示与自民党政权的区别,继续拉住选民;同时又不能变得太过迅速和剧烈,冒犯选民利益。

 

  民主党上台后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国内政治领域。民主党要向官僚夺权,打破“政官共治”局面,构建“政主官从”、综合统一的决策机制。民主党设立了直属首相的国家战略局,作为政策协调的枢纽,打破自民党政权下决策程序省厅(部委)之间条状分割局面,定夺预算、外交政策等重要事项,将决策大权集中于首相官邸。在这方面,自民党政权也曾多次试图改革,桥本、小泉、安倍各届内阁都曾有过尝试,但因受既得利益势力的牵绊,最终半途而废。

 

  民主党与旧体制瓜葛不多,它的上台为决策机制的改革打开了机遇之窗。而且这些变化一旦得到制度与机制的保证,即使4年后民主党下台,相关做法及其理念也已落地生根,很难再扭转。这是民主党治下日本之变最切实的一部分。与政治领域相比,民主党更大的挑战来自于经济社会政策。政治改革充其量得罪官僚,而民生问题却直接涉及选民利益,弄不好会得罪选民。民主党政权在做两方面的事情。一是“废”,包括停止小泉以来的邮政民营化改革,废除要求老年人增加保险费的医疗制度,禁止制造业企业雇用临时工。二是“立”,推出儿童补贴、农户补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首先是出于选举魔咒的束缚,是为了“惠民”、“悦民”,从中看不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愿景,看不到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确实也体现了民主党主要领导人的新理念,鸠山就提出要构建“为了人的经济”,推行“消费者行政”,但与其理想主义色彩相比,对现实政治利益的考量显然被放在了首位。实际上,在小泉政权初期,民主党曾提出要与自民党展开“改革竞争”,但后来鉴于日本社会对结构改革的诟病日渐增多,民主党转而站到了小泉改革的对立面。

 

  其次,这些措施(还称不上是系统的政策)对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增长似乎弊多利少。它不是着眼于经济发展本身,而是着眼于均贫富,即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它刺激内需的预期效果并不看好,却将导致日本财政赤字进一步增加,同时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换言之,民主党政权强调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分得更匀一些,但没有关注如何把蛋糕做大。而且实际上,蛋糕可能会变小。海外媒体认为,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日本人真的希望进行一场国际真正需要的彻底的变化。日本人投票赞成的是一个实际变革很少的变革,因为民主党是一个没有明确主张和计划的政党。他们没有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案,在经济领域提出的唯一明确承诺是,反对导致国内市场自由化和无序管理的改革,而这些改革措施是提高生产率和消费所必需的。

 

  三是这些措施恐怕难以持久。目前日本的财政赤字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民主党的政策无异于寅吃卯粮,长期而言必将难以为继。英国前驻日大使休·科塔齐评论说,日本正朝着有利于其议会民主的两党制迈进,但这个变革不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那种根本性变革。日本民主党叫停经济自由化、尝试恢复官僚控制、采取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不仅会损害日本的竞争力,提高生活成本,而且会对日本的世界地位造成严重冲击。

 

  综合来看,民主党上台导致的政治领域的变化最明显,经济领域的变化则充满不确定性,而且可能削弱前一种变化的渗透力。根据日本宪制,众议院多数党获得执政权,单独或领衔组阁;一党在朝还是在野取决于众议院选举的结果,而在众议院任期届满之前,决定其是否提前改选的权限又掌握在首相手里。换言之,只要民主党政权不主动放弃政权(由首相宣布解散众议院、提前改选),民主党就不会下台--哪怕是支持率再低。

 

  但关键是,如果民主党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新政”受挫,如到明年还不能拉动经济走出低谷,就可能加剧党内分歧、损害政权威信、影响政治领域改革的持久进行。届时可能出现虽不换党但换人的局面。果如此,即使没有“扭曲国会”的制约,民主党执政姿态也将从攻势转为守势,施政能力受到削弱。新老矛盾、左右矛盾是民主党固有的结构性问题。如果鸠山不能长期执政,“鸠山理念”很可能昙花一现。

 

 

  民主党治下,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总目标并没有变化,但外交姿态明显出现了变化的迹象。这种变化实际反映了近年来面对新兴大国崛起、日本为立于不败之地所做的战略思考。日本长期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长期“靠美”,现在这两条都发生了重要变化,需要思考如何应对。结论是:日本不能完全靠经济说话了,但也不能靠军事说话。是否把军事手段作为追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手段,是区分鹰派保守主义与温和保守派的一道分水岭。截至目前,后者明显在民主党政权中占据优势。民主党高级智囊须川清司最近在其著作中说,日本近年来努力扩大国际军事作用,但并没有使日本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那么日本要维护乃至提升国际地位靠的是什么,只有靠“拼外交”,加大国家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外交的手段和作用。外务省智囊田中明彦强调,日本不能只依靠经济实力来搞外交。增加ODA金额当然是需要的,但仅靠这些还不够。今后的日本外交必须是包含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理念在内的综合性外交,是建立在支持基础上的外交。从这个意义上讲,鸠山首相将焦点放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虽然“在2020年之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5%”的目标非常难以实现,但作为一种外交战术,这无疑是日本发挥领导作用的良好起点,很有可能成为打破此前日本外交消极态势的象征。日本这一战略思路的变化首先体现在“东亚共同体”构想的提出。“东亚共同体”并非新鲜事物,小泉时期就曾提过, 2005年首届东亚峰会,各国也把建立东亚共同体作为地区统合的长期目标。从小泉到麻生,各届自民党政府都曾提出过不同版本的对东亚政策构想。但与自民党相比,民主党政权对此构想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如此之高,却是前所未有的。这说明日本对“日本的未来取决于东亚的发展”这一认识更加清晰,要更坚定地依托东亚参加全球竞争。但另一方面,“东亚共同体”一个隐含的用意是:借此增加外交筹码,拓展对美国的回旋空间,增加在美国全球和地区战略中的分量,即所谓“偕亚自重”。日本甚至不需采取实质动作,“东亚共同体”的具体内涵也可以语焉不详,它只需高举地区统合大旗,就足以令美国对其“关注”。民主党上台以来对美国采取的姿态,首先服从于国内政治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拼外交”的思路。作为新兴政党,民主党对美政策带有反传统色彩。这一点不难理解。既然日本民众对本国外交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做法日益反感,民主党就一定会在政策上有所体现。为此,民主党在上台前后提出了修改普天间空军基地搬迁计划、调查“核密约”、修订驻日美军地位协定等多项议题。但随着执政时间的延续,民主党对美外交的理想色彩渐少,不得不面对现实。毕竟,从日本人角度看,日美同盟的两大功能--应对地区力量的崛起、应对地区安全热点,都还存在。朝核问题引发东北亚安全局势的紧张,提醒日本别放弃这一选择。

 

  实际上,重估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防卫计划大纲的修订乃至普天间基地搬迁的方针,通通都已经被推迟到明年。至于对“核密约”的调查,视其结果,有可能影响到日美两个民主党政权之间的和谐气氛,但在更大程度上它已经转化为日本单方面的内政问题。密约的存在一旦坐实,就将成为抨击自民党“秘密外交”的一张牌。

 

  很明显,考虑到明年要面对参议院选举,民主党既要遵守选举承诺、顾及联合政权内社民党的反应,继续对美坚持“对等”姿态,同时又不想、也不能贸然采取削弱日美同盟的政策。所谓不想,是民主党需要等,等参议院选举的结果,再决定如何行动。所谓不能,就是日本政界主流派深知,如果日美同盟削弱甚至解体,日本将无从保障国家安全。“日本的很多国家利益是可以通过日美同盟来实现的,日本的国家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和美国的威慑力量。在政策上无视这一点也是违背国家利益的”。日本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目前不到1%,而如果实现完全“自主防卫”,这一比例将明显不够开销。而且,主张增加军费、甚至“拥核”的议论会充斥各界,日本社会将陷入混乱。

 

  总之,在选举这一国内政治需要的因素消退之前,民主党对美政策不会有根本性调整,鸠山首相反复强调的,也是日本要从美国那里获得“尊严”。换言之,日本在外交领域的变化,目前还是虚多实少,更多是为了内政的需要。真正的变化,将出现在明年选举之后。

 

 

  很明显,如果说民主党上台会导致日本发展模式和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将发生在明年参议院选举之后。民主党在参议院的席位距离过半数只差不到10席,一般估计,这一目标很容易实现。果如此,小泽一郎等战略家推行民主党“纯保守化”将成为可能。日本媒体近来盛传,小泽的最终目标是让自民党的老巢分崩离析,实现政界重组,民主党获得政权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小泽将寻找机会,率领150人的“小泽军团”脱离民主党,一举实现政界重组。据说时机有可能是在明年夏季的参议院选举之前。

 

  选举制度的再次调整也将加速两大政党格局的形成。民主党有意修改选举制度,进一步压缩乃至最终取消比例代表制席位(第一步是从现在的180席减少到100席)。这样,日本政坛重组及向两极的聚合进程可能进一步加速。有人预言,此后除日共外,所有小党都将被民主党、自民党吸收。

 

  小泽所设计的是“两大保守政党制”。两党在保守框架内轮流执政,进行“良政”竞争。在两党轮庄的过程中,两党之间将展开“Fixed Game”,交替推动长年难题的解决,包括税制改革,也包括修改宪法。在对国内政治进行统合后,日本追求战略目标的环境将有所优化。

 

  从理论上讲,明年5月以后,日本可以开始修改宪法。2007年安倍内阁通过了国民投票法,这实际是为修宪做准备的“修宪程序法”。法案在通过的同时也附加了一项条件: 3年之内不付诸实施。而到2010年5月,这一“预备期”就将结束。在修宪问题上,下野的自民党将如何动作、扮演什么角色,引人注目。自民党下野后,在对外关系上也可能不再有所顾忌。近日,素以温和派著称的谷垣祯一当选自民党总裁,而他破例参拜了靖国神社。这实际是在提示人们关注自民党借“回归真正保守”、重获选民支持的动向。日本国内保守系舆论主张:自民党如果要寻找再生之路,还必须回到建党的原点,坚持“真正保守党”的原则。换言之,自民党必须提出修改宪法,捍卫靖国神社,否定村山富市的讲话,重新考虑集体自卫权问题。有观点认为,在此次众议院选举中,如果麻生首相能够在8月15日终战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支持票流入民主党了。

 

  所以,从亚洲邻国的角度看,日本潜在的变化,有些是消极的。在两大保守政党制确立的前提下,这种可能是否会成为现实,关键看执政党内部的权力交接情况。如果如前所述,鸠山因经济社会政策受挫而过早下台,下一个特别是下下个领导人,有可能淡化理想主义色彩,不再把“友爱”作为外加理念。特别是当选2到4次的年轻议员(俗称2年级到4年级),由于受成长经历的影响,对外姿态、对华姿态远远不像鸠山,也不像菅直人、冈田那样温和。

 

  在这种前景下,与美“对等”可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得到实现。譬如,修改日美条约的第五条。自民党保守派智囊人物森本敏就主张:既然鸠山首先主张与美对等,那么“作为与美国对等的独立主权国家,日本需要在外交与安全方面实现复兴。为此,必须修改内阁法制局关于集体自卫权的解释,将《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的内容改为攻守同盟,并减轻第六条的提供基地和体贴预算等对驻日美军援助这一世界上没有先例的义务。日本在军事上是美国的‘保护国’,只要不修改《日美安保条约》,对等的日美关系就无从谈起”。

 

  日本外交的独立倾向,从小泉以来就很明显。小泉外交被描述为对美“一边倒”,但实际上,小泉对美国的追随首先是为了维护和扩张日本的国家利益,即所谓“借船出海”。与上世纪90年代初对海湾战争的支持(130多亿美元)相比,小泉派兵伊拉克、在印度洋补给燃料的成分要低得多。更重要的是,小泉借对美合作的契机,实现了“有事立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为日本在军事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民主党政权“重视亚洲”的口号确实给邻国的人们带来了心情上的愉悦,但与美“对等”蕴含各种可能性,其中一种,如上所述,是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在军事安全方面自我松绑。如果是这样的一种“对等”法,亚洲国家是否还会欢迎它?

 

責任編輯: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