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 《南京!南京!》北美首映
多伦多电影节连映五场
“我很想谦虚一下,但是《南京!南京!》让这个平静安逸的加拿大城市,炸了窝。”
——导演 陆川
2009年9月21日 欧洲首映
2009年9月27日 影片获得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
2010年 《南京!南京!》将在日本公映
2009年9月29日晚22:30 刚刚回国的陆川走进了《环球视线》演播室,对话水均益。
主持人 水均益:
中国影片《南京!南京!》9月26日在第57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荣获了最佳影片“金贝壳奖”。今天这个中国电影首次捧回的“金贝壳”就摆在我们演播室的桌子上,给大家展示一下。这就是世界第四大电影节的“金贝壳”奖,同时演播室里也请到了影片的导演,陆川导演。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电影有一个很重要、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这样一部题材的电影,在欧美可以引起这么大的一种反响,到底是什么原因?您的思考、您的所见所闻。首先还是要先向陆导表示祝贺,在这样一个非常高级别的电影节上,能拿回这样一个非常珍贵的奖项。
陆导给我们解读一下,我记得你从在多伦多开始之后的感受,在你自己的博客里也说到,当地电影看完之后,您用了一个词,叫“炸了窝”了,您怎么解读欧美观众对于这个片子的一种反应?
《南京!南京!》轰动欧洲 北美
陆川 电影《南京!南京!》导演:
其实我们当时还是带着一种挺忐忑不安的状态把《南京!南京!》带过去的,因为当时《南京!南京!》要在中国上映,错过了一些大的电影节,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能够把这个事实传播出去。加拿大等于是全球的一次首映,等我们到的时候,媒体场已经放完了,但是消息已经出来了,说媒体场坐无虚席,加拿大是北美最大的电影节,这个媒体场基本上都是美国的主流媒体,还有一些美国的专业电影媒体,就是好莱坞的一些专业电影媒体过去,所以当时一下消息就出来了,给了我们很多信心。第二天晚上是观众的首映场,电影节主席后来接待了我们,那天一千多人的剧院坐无虚席,而且完了之后的反响很大,我想理由可能是因为欧洲和美国在二战期间是身受其害的,他们对整个战争的体会跟我们亚洲人民是一样的,二战的记忆记忆在他们心中还是非常深刻。
水均益:
而且欧洲人这么多年也接受了类似于纳粹对于犹太人的大屠杀,无论是历史高密度的接触,无论通过电影、文学这种方式,也包括事实和这种史料的接触,所以对他们来讲这个东西离他们更近一些。
陆川:
而且其实我们讲述的这段历史,是他们熟知的二战史的一部分,并不是另外一个星球上的故事,只是他们知识的延伸,他们突然发现,在欧洲那种废墟外面,亚洲的废墟上面发生了什么,对他们一下子好像开了一个窗户一样,所以他们能够感同身受我们的感受。
水均益:
你刚去的时候,包括这次到圣塞巴斯蒂安,也是带着一个忐忑不安的心情,但是真正到了以后,看到了看电影人的反应,还是媒体的一种报道,还是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渠道,能感受到这些欧洲人、美国人发自内心地对电影的一种高度认可,或者一种被吸引进去。
《南京!南京!》让欧美认知南京大屠杀
陆川:
我们到西班牙的时候,拿奖的想法不是特别大,因为我在加拿大的时候,加拿大电影节是没有奖项的,我们都觉得去电影节是怀着一颗做公益的心,传播这个事实就完了。而且在加拿大的时候,我看了塞巴斯蒂安的会刊已经出来了,当时14部影片,其中有3到4位欧洲大师参赛,所以像这样的情况,电影节还是很尊重大师们,当时在会刊上,我的电影大概只有这么短短的半句话提了一句,欧洲大师的电影都是成段成段地在介绍。
水均益:
人家的公关做得比你到位。
陆川:
对,当时我们看到会刊,而且我们压在最底下,觉得好像获奖没什么希望,就是想把这个电影能够让欧洲媒体看到。到了那儿,也是媒体场先放完,媒体场一放完,第二天整个西班牙所有报纸真的是头条,全部都是《南京!南京!》,而且《南京!南京!》关于南京大屠杀,关于发生在亚洲这次屠杀的整个前因后果,故事全部在炒。
水均益:
很多媒体把相关的历史事实也链接出来。
陆川:
翻出来再说,当天我跟刘烨、秦岚,当天首映的时候,我们赶观众首映场。电影节主席首先上来先是祝贺,他说媒体场非常好,这两天影评特别好,我们当就是觉得开心,但并没有觉得获奖。但是放完之后,观众确实让我们挺吃惊的,他们居然会留在电影院欢送我们,当时刘烨眼泪就下来了。
水均益:
对,电影节里面也少见。
陆川:
我们是留在那儿,观众一般都先走了,但是等我们走出来的时候,突然发现几百名观众就站在电影院的台阶上、走廊上,在那儿鼓掌,就不走了。电影节主席站在台阶下面,又来接我们,说你看这些观众都是自发留下来。所以西班牙是饱受内战之苦的国家,而且他在历史抵御法国的侵略,到现在国内还有一些独立的,而且当地的那些朋友告诉我们,在西班牙历史上这种战争的屠杀发生过很多次。
水均益:
他们那儿的人对于历史,特别是历史发生过的一些残酷的事实,还是比较重视。其实说到对这个电影的评8论,我查了一下,不光是一种影评。从专业角度,电影的艺术水准、导演手法等等,实际上已经辐射到更加广阔的领域,包括对于历史,对于中国,对于亚洲,包括对于二战。
我们搜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评论,比如说像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的评语,他们对你们的评语:从中日双方不同的角度,真实而又震撼了展示了人在废墟中的残酷现实。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评论:这也是世界的主流媒体,这部电影说明中日两国之间仍然有很深的不信任,这是陆川的电影恐怕到目前为止还无法根除的。
美联社的评论:这部电影微妙而又平衡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痛苦难忘的那一刻。
法新社的品论:影片用战争的场面、屠杀以及人与人互动的情景,从侵略者和受害者双方不同的角度,传达了日本暴行的恐怖。
其实一个电影能够对于一种历史,或者电影之外的一种现实,做这样一种强力的传达,有过这个例子,但是您这种电影还是比较少见,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这儿之前有很多作品,包括中国的,似乎都没有达到一种预期,或者应该有的效果,但是这次起码从媒体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有关的搜索引擎,基本上是几千万条,google是三千多万条关于这个电影,已经完全超出电影本身的东西了。你觉得在西方或者欧美国家,他们是第一次认识这个事,还是以前大概知道点,但是通过这个电影更加真实地,或者重新认识了这段历史?
陆川:
把南京大屠杀这个事实传播出去,是几代中国人的一个工作,但是真正让西方开始了解这件事的是美籍的女作家张纯如,她是第一次让西方的主流社会了解到这个事。《南京!南京!》这次打破了很多媒体,因为为什么西方媒体会这么关注?是因为他们突然意识到,因为他们其实有一个习惯思维,欧洲中心论,这个中心不光是文化中心,以前是经济中心,现在经济中心不是他们了,但至少是文化中心,他们还有一种意识,二战期间我们也是痛苦的中心、灾难的中心,他们其实或多或少会忽略欧洲以外的,比如亚洲人民所遭遇的痛苦和做出的牺牲,这次这部电影非常惨烈地、直接地让他们第一次意识到,我们亚洲战场上被侵略民族、被压迫民族遭受的这种苦难,完全不亚于在欧洲战场上的犹太人。
《南京!南京!》2010年在日本公映
水均益:
整个人类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很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我知道你一直有一个心愿,要把这个片子带到全世界,包括日本。你曾经说过一个理想,这方面工作进行得怎么样?
陆川:
这次在欧美,媒体的这些追踪或者说报道,其实已经对日本媒体有了相当的压力,因为开始在日本媒体上,他们把《南京!南京!》渲染为历史上最恶毒的反日电影,他们认为这个电影很狡猾。
水均益:
您本人不是还接到恐吓的信件吗?
陆川:
这次欧美媒体一边倒的,基本上99.9%是好评,而且接受这部电影的事实,对他们的媒体压力非常大。在圣塞巴斯蒂安我们的媒体见面会上,有日本记者提出关于数字的质疑的时候,马上遭到这半部分欧洲媒体的一个鄙视,怎么会在媒体会上问这样的问题,你们怎么能质疑数字,他们觉得不尊重,所以其实这次已经给他们很大的压力。另外,从我们的工作上来说,明年我们已经有比较大的把握,在日本上映了,而且是公开上映,是商业渠道上映。
水均益:
中日关系有很多要素,其中历史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看到了现在随着日本新政府的上台,中日关系出现这种转机的迹象或者希望,也希望类似于像《南京!南京!》反映的历史事实,也能够成为中日关系再上一台阶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和一个平台。
责任编辑:西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