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聂耳纪念碑竖立在离东京约五十公里的藤泽市。1935年4月,为当时日益严重的白色恐怖所迫,聂耳经日本前往苏联时,在东京短暂驻足。不幸的是,就在这年的7月17日,他在藤泽市鹄沼海滩游泳时,被黑潮溺毙,年仅24岁。新中国诞生以后,藤泽市的市民为他建了纪念碑。
   
   
    今年四月,我们沐着春阳来到藤泽市。海老根市长和市议长举行了欢迎仪式。随后市长亲自陪同我们去聂耳罹难之地。车行
不久,便看到了鹄沼海岸的聂耳纪念广场。这里原是一片沙滩,现已围成了陆地。广场中心的纪念碑面对着鹄沼海岸。这片海滩是聂耳短暂生命的“终焉之地”,也是中华民族痛失英才的伤心之地!
   
   
    凝视纪念碑文之际,聂耳留下的音乐遗产——《新女性》《开路先锋》《大路歌》《前进歌》《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
,以及《金蛇狂舞》等歌曲和乐曲,一一闪过我的脑际;而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作为国歌响起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也在我沸腾的胸膛中升起。就是这支歌,在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响彻中华大地。“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郭沫若先生语)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由于美国黑人歌王保罗·罗伯逊用英语和汉语四处演唱,也由于中、英、美等许多国家电台的反复播放,这首歌享誉世界。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国务院曾将其列入《盟军胜利凯旋之歌》,视其为代表中国的音乐。这支歌将永远回响在天地之间!
   
   
    现任聂耳纪念碑保存会会长桝居佑三先生,是一位长期从事中日友好事业的人士。他让我们了解了这座纪念碑的历史。原来
,从1949年开始,藤泽的志愿者就开始了筹建聂耳纪念碑的活动,1954年纪念碑落成,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李德全女士应邀参加揭幕仪式。1958年纪念碑受台风潮水冲击流失后,1963年藤泽市成立了聂耳纪念碑保存会,开始了重建纪念碑的活动。1965年,聂耳友人设计师山口文象完成了“耳”字形花岗石纪念碑为中心的总体设计。聂耳纪念碑保存会的事务局长叶山峻先生请郭沫若和丰道春海先生题写了“聂耳终焉之地”和“碑文”。新碑建成,藤泽市举行了由市民和社会团体参加的隆重的仪式。时任中日贸易东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孙平化先生应邀参加揭幕。从此,聂耳纪念碑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象征。1981年,因着对于聂耳的敬爱,藤泽与聂耳故乡——昆明市结成了友好城市。1986年,为纪念聂耳逝世50周年,藤泽市民和有关方面又捐资建造聂耳胸像(浮雕),并将纪念碑和周围进行扩大和维修,形成了现在的聂耳纪念广场。广场的面积虽然不算大,但周边绿树和鲜花环绕,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分外的庄严肃穆。
   
   
    在怀着深深缅怀之情离开纪念广场时,我蓦然想起《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作者田汉先生当年痛悼聂耳罹难的忧愤诗,并在心
中默念着:“一系金陵五月更,故交零落几吞声。高歌正待惊天地,小别何期隔死生!乡国只今沦巨浸,边疆次第坏长城。英魂应化狂涛返,好与吾民诉不平。”
 

 

                                                                          责任编辑:西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