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2005年3月9日】目前,日本制药业正经历着一场购并高潮。有分析家指出,如果新兼并的公司能够在全球市场规模最大的美国市场上成功登陆,欧美制药巨头垄断全球医药市场的格局将会发生变化。
    近日宣布的日本三共和第一制药合并之举,不仅有利于日本本土公司抵抗国外制药巨头通过兼并日本企业而挑起的激烈竞争,也有益于日本企业在美国的药品营销工作——毕竟日本企业目前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仍然很低。
    
重磅炸弹发源地,肥水却入外人田
    对于美国医药行业而言,日本制药界的激烈震荡绝非好事,因为日本历来是医药界最大的新药出让源头。例如,销售规模达到260亿美元的他汀类药物是全球最畅销的药物类别,而首批开发他汀类药物的公司目录中,日本公司赫然在册。又如,普伐他汀原为三共发明,但这个产品最终被协议转让给了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如今,商品名为“普拉固”的普伐他汀制剂每年能为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带来3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而盐野义公司开发的瑞苏伐他汀也被转让给了阿斯利康公司,而这个商品名为Crestor的新药也将成为阿斯利康公司未来业绩的重要寄托。
    
欠缺的是营销力量
    为了借助欧美巨头强有力的营销实力,很多日本公司开发的高潜力新药在欧美市场上都被协议转让给当地的大型企业营销,或与他们共同营销。例如,武田公司开发的糖尿病药物Actos上市当年即成为美国市场上最畅销的新药,而这正是武田与礼来公司合作营销的成果。精神病药物Abilify由日本小野公司开发,最终由百时美施贵宝公司负责其在美国的营销。假设日本公司将来有实力在美国直接销售这些产品,其业绩增长能力将无可限量。
    日本制药界的形象可谓一言难尽。日本公司似乎已经不能仅算是全球制药界的小配角了,因为他们有能力开发高市场潜力的各种新药。然而,日本制药公司仍然大都是全球制药界的小弟,因为几乎所有的日本公司都只能立足于本国市场。据IMS公司统计,日本医药市场的规模为520亿美元,大约占全球医药市场的11%左右,而欧美市场的规模达到3600亿美元之巨,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高达75%以上。
    
合并重在增强营销实力
    对于欧美公司而言,收购日本本土企业是快速渗透日本市场的最佳策略。默克公司收购万有制药,以及罗氏公司控股中外制药就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而三共制药与第一制药的合并因此被视作日本本地产业对抗西方公司收购的一种策略,而且此举有望增强日本公司在美国的营销实力。
    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对于三共制药而言,如果不加强其美国市场的营销能力,历史则可能重演:三共制药正在开发一种称为ACAT抑制剂的最新的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脂血症的治疗药物Pactimibe。一旦临床研究结果证明Pactimibe的确能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其市场前途将无可限量。而迄今为止,日本公司大都只能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熟练运作。如果三共制药没有积蓄足够的国际舞台竞争实力,到时“肥水又落他人田”的局面将再次重演。 
 
责任编辑: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