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清水宏之后,另一位早期日本电影巨匠即将被世人所认识。他就是2010年2 月柏林影展特别介绍、3-4 月香港国际电影节会公映他的《邻家的八重》和《春琴抄·阿琴与佐助》(1935) 等6 部代表作的“小市民映画大师”岛津保次郎。
岛津保次郎1897 年6 月3 日生于东京,自小是个活动狂,毕业于正则英语学校后,师从提倡新剧运动的剧作家和导演小山内薰。进入松竹电影公司后,随即转到小山内薰主持的松竹电影研究所工作,并于1921 年担任研究所首回制作、村田实导演的《路上的灵魂》的助导。同年,他亦首次导演了《寂寞的人们》。岛津于1922 年返回松竹,连续两年每年替公司导演了大约16部影片,包括《遗品的军刀》(1922)、《乃木将军的初阵》(1923)等“军队美谈”,以及《山上的养路工》(1923)、《自食其力的女人》(1923)等刻划妇女命运的写实之作。
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后,遭受震灾的松竹蒲田制片厂把主力转移到京都继续运作,仅有岛津等极少数制作人员留在东京。翌年7 月,升任松竹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城户四郎(1894-1977)与岛津商量,尝试制作更加关切日常生活题材的电影。岛津于是构思故事、撰写剧本,并导演了《父亲》(1923),一部以棒球健将和他父亲的关系为题材的轻松喜剧。主人公虽然是个学生,却是个嗜酒好色的青年,在来自乡间底层的纯情姑娘的感化下,才开始了正经的生活。影片反映了社会的阶级意识,也开创了松竹“蒲田格调”的小市民电影的先河。按照城户的说法, “蒲田格调”是“通过人类社会中所发生的身边的事情,能够直观其中的人的真实面目”,并以“温暖的、抱有希望的爽朗来看待人生……电影的根本一定是拯救,绝不要给所见到的人以失望,这就是所谓蒲田格调的基本点”。《父亲》和岛津下一部电影《荞麦店的女儿》(1924)的摄影指导是碧川道夫,而碧川当时的摄影助理正是小津安二郎。
岛津保次郎在默片时代拍了约106部影片,是被松竹重用的多产导演。1919 年创刊的《电影旬报》从1926年开始,每年都选出日本十大佳片。岛津有两部无声片入选十大:1927 年的《海之勇者》名列第五,1931 年的《生活线ABC》(全篇)名列第十。其他值得注意的岛津影片,还有《星期日》(1924)、《制茶的人家》(1924)、《乡村教师》(1925)、《文化病》(1925)、《少爷》(1926)、《久造老人》(1927)与《奖金》(1928)等。其中《文化病》和《奖金》皆是大受好评的风趣喜剧。《文化病》讽刺当时从“文化住宅”到“文化刮胡刀”的商业主义文化。主人公住在摆满了日本旧家具的“文化住宅”中,身为职员却谎称自己是保险公司的负责人,为了假装有收音机也弄个天线立在宅外。他到银座大街闲逛时感到头晕目眩,不惜花光积蓄买了一辆旧的跨斗式摩托车,结果不幸出了事故。《奖金》的内容是:领到奖金的小职员,偕妻子到海滨避暑,想享受一次豪华旅游;没想到住宿处客满,他们多给小费仍受到最低等的待遇,又被同屋的社长的败家子大肆敲诈,把钱花个精光;妻子精神有些错乱,他们无奈坐着三等车回家。
日本第一部彻底的有声电影,是五所平之助1931 年在松竹公司用土桥录音系统拍摄的《夫人与老婆》。曾是五所师匠的岛津,于翌年才拍摄他的首部有声片《登陆第一步》(1932),到1945年9月18日他病逝止,共导演了约40部有声片。他常常自撰剧本,注意台词的情趣和演员的动作及念白,努力指导演员演好角色。他写情细腻温馨,描绘都市的现代风貌亦很轻妙洒脱。这时期他完成了不少佳作,共有8部电影入选《电影旬报》的年度十大佳片。
岛津保次郎拍完了《哥哥和他的妹妹》后,于1940 年改往东宝工作,适逢战争期间,创作自由极受限制,无法再展所长。他替东宝拍了11 部电影,以《直到结婚日》(1940)、《白鹭》(1941)和《绿的大地》(1942)三出比较出色。岛津一生热心指导后辈,在松竹跟随过他习艺的五所平之助、丰田四郎、吉村公三郎、木下惠介、中村登与川岛雄三,以及在东宝曾任他助导的谷口千吉、佐伯清与关川秀雄,日后都成为卓然有成的名导演或大导演。岛津很早就出道,拍了不少受美国片影响、娱乐性丰富的喜剧和通俗剧,既是松竹小市民电影的奠基人和中流柱石,门下又人才济济,所以他对日本电影有很大的贡献与影响。
责任编辑: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