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面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国内媒体近来大量报道日本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泡沫经济,并将其与现在国内经济现象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从日本经济寻求借鉴是有意义的,但经济问题的比较与借鉴要找准参照物,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否则,就会开错“药方”,误导大众。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经济现状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差异很大,还不用担心我国经济也会出现日本式的“长期停滞”。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前期,日本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摆脱石油危机影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佼佼者,日本经济进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从政治家到普通国民,都开始头脑发热。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在日本考博士时,一篇论文的内容就是“美国经济不如日本,就是因为美国人太懒了”。这种自满导致日本整个国家对泡沫失去警惕。


  不过,虽然中国正在步日本后尘逐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资产价格不断上升,但出现日本泡沫经济可能性不大,原因就在于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日本当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大大缩小。国内市场已经饱和,比如平均每户已经拥有1台小汽车,冰箱、空调等家电早已普及,而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广大农村市场还没有完全启动,发展余地还很大。


  其次,从产业结构上看,80年代中期日本已形成了发达国家型的产业结构,不论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其第一产业都下降至5%以下,第三产业超过50%,而中国现在农业就业人口仍占50%左右。


  再次,从企业实力上看,当时日本企业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丰田、东芝、松下等世界顶级企业和品牌,而且掌握着众多的核心技术,与欧美国家已没有多大差距,家电、汽车业甚至要超过欧美;日本的管理模式也被世界所认同。从我国现状来看,世界顶级企业极少,世界顶级品牌还没出现,企业也严重缺乏核心技术。


  此外,虽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房地产一样火爆,和我国现在的房地产业发展情况很像,但也有不同。当时日本全民几乎都去炒股、炒房,连家庭主妇也参与进来,许多企业、银行也加入炒房大军,起着推波助澜作用。而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银行并未参与炒股和炒房。


  笔者坚持认为,我国与日本当时的情况大不一样,不可能出现与日本80年代末一样的结果。同时,也不要把泡沫经济和长期萧条划等号,泡沫破灭只是日本陷入长期萧条的一个导火索,其深层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对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人们往往用“失去的10年”来形容,笔者则认为这也是“调整的10年”或 “得到的10年”。日本经济好比一个高速运行的列车,进入修整平台,但仍在匀速行驶,其经济总量并未减少,目前仍仅次于美国,没有发生剧烈变化,国内的国民生活也没有受到严重影响。


  尤其是在这10年,日本实现了大部分的转轨,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研发投入居世界首位,其绝对量也仅次于美国。而在经济相对比较低迷的时候,进行大量的技术储备,意义十分重大。今后国际上的竞争不是生产能力的竞争,而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因为拥有这么高的技术能力和技术储备,在今后的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就很容易。可以说,日本将“长期停滞”变为“得到的10年”的经验,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责任编辑: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