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2005年的日本科技白皮书问世,正值日本《科学技术基本法》颁布十周年、第二期与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交替之际,所以格外引起关注。白皮书对10年来科技上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科技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并提出了今后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它反映了科技在日本国家总体战略中的特殊地位和争当世界一流大国的雄心。

 
  日本自1980年正式提出“科技立国”的口号,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中长期发展计划出台。1995年11月公布《科学技术基本法》,1996年和 2000年分别出台第一期、第二期《科技基本计划》。这些纲领性文件的宗旨都是“科技立国”。“创新”二字标志着日本不再指望像以往几十年一样,从美国、欧洲那里拿来现成的科研成果,作为种子在日本开花结果。它的技术水平已经从“追赶时代”过渡到“竞争时代”。因此必须进行创造性地研发,为产业寻找下一代产品的技术种子,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一、第二期《科技基本计划》(2000—2005年)的要点:

 
    该期科技基本计划的特点是重点化战略。当前,世界各国为提高竞争实力都把赌注下在科技开发上。为争取时间,必须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向重点领域倾斜。2005年日本的科技预算总额比上一年度减少 0.8%,但对重点项目的投资却增加29.6%。

 
  (一)推进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日本的薄弱环节。  日本政府和企业都认识到基础研究不仅是开拓未来的钥匙,而且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为此要重点推进基础研究,不断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

 
  (二)重点发展领域:在综合欧美和世界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该计划选择了那些前途明朗、波及效果广泛,对未来技术有革命性价值的下述几个领域为重点发展领域: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技术、纳米和新材料技术。

 
  此外,能源技术、制造技术、宇宙航空技术作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在科技白皮书中也分别做了专题论述。在划定重点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把纳米材料技术、生物纳米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系统生物学等当作重中之重。

 
    (三)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1.改革大学和研究所的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研发成果的税制管理;

 
  2.强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改革产、官、学合作的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地方科技发展的条件,建设智力密集型特区;


  3.改革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普及教育的体制,特别是大学的教育体制;


  4.普及科技知识,沟通科技与社会的联络渠道;

 
  5.加强科技领域的伦理和社会责任教育,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

 
  6.强化科研开发基础设施的战略方针。

 
二、《科学技术基本法》和前两期《科技基本计划》硕果累累

 
  2005年5月,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总结了过去十年为落实《科学技术基本法》所执行的前两期《基本计划》的情况,发布了成果评估报告。

 
  (一)经济效益显而易见,科技牵引日本经济摆脱10年困境,走出低谷。在经济不景气的困难时期,日本许多企业坚持不懈地从基础研究入手,坚持研发自主品牌产品,终于开花结果。创新技术提高了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并且增加了就业。科技白皮书指出,日本经济成长TFP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三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中技术进步所占比例正在急剧增加。企业的研发正从流程的下游向上游(靠近基础研究)方向发展。

 
  (二)“科学技术”竞争力保持了世界第二的地位。总部设在瑞士洛桑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心(1MD)每年发布的评价结果显示,尽管日本综合竞争力从90年代高居的第1位降到了2005年的第21位,但科技单项实力一直排在仅次于美国的第2位。2001年一年之内就有小柴、田中两人获诺贝尔奖。国外媒体说:日本众多的神话中,唯一没有破灭的“神话”就是科学技术,特别是日本的制造技术和生产效率保持了世界第一。据世界生产力研究中心评定,汽车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前5名全是日本企业。


  (三)科技为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作出全面贡献。日益兴旺的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的创新对日本克服大气、水、土壤的污染和能源资源危机都明显地起到积极的作用。正在不断普及的太阳能住宅能源系统等先进技术问世,使日本的能源效率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此外,医疗保健技术、防灾技术等为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日本走在世界的前列。

 
三、科技发展面临新课题,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科技白皮书严正指出当前社会、经济的新课题给科技事业提出了的挑战。


  首先是经济领域国际竞争的日益激化,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等经济高速增长,影响力不断扩大,日本的工业产品欲保持市场占有率必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第二是社会急速老龄化。日本人口正在明显减少,到2020年65以上人口将占30%,劳动人口比例的下降造成GDP的减少和社会福利出的增加,由此引起整个社会活力的下降,同时也给科技的发展提出了的课题。

 
  第三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京都议定书》给日本出了将C02的排放量减少6%(到2012年比1990年减少6%)的要求,是2002年日本C02排放量比1990年增加了7.6%,所以实现这一目标常困难,给科技提出的任务非常艰巨。

 
  不仅如此,当前日本科研工作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政府的科研投比例过小。研发体制是典型的企业主导型;基础研究薄弱,无论硬件还软件水平都远不及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先进工业国家;人均研究经费足,支撑创新研发的设备老化。据统计,国立大学的50%,国立研究所 35%以上设备都已经使用了20年以上;研究人才和辅助人才不足,青年远离理工科倾向严重等。


  综合上述问题,今年的《科学白皮书》为日本科技的发展提出如下战略目标:

 
  第一、提出“靠知识的创造和应用对世界作贡献”的口号,到2050要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提高到30人(目前已经有9人先后获奖);

 
  第二、实现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的同步;


  第三、建设一个高质量的,人人能安心、安全生活的富裕社会。

 
  为此制定了今后的科技战略和综合发展方向,其指导思想定位于积极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把知识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成果的尽速转化看作是对未来的先行投资。

 
四、今后科技走向引人注目


  (一)企业进一步向科技要效益。经历了10年磨难的日本企业,在景气恢复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恩惠,这极大促进了企业今后向研发投资的信心。《日本经济新闻》调查表明,2004年全国企业的科研投资达91.976亿日元,比上一年增加5甲o。今年又有75%的企业进一步扩大了投资,其中精密机械行业增加10.1%,医药行业7.0%,机电行业6.5%。 55%的企业决心今后将逐年增加研发投资,还有20.3%的企业计划在国内外增加研发基地,51%的企业表示要加大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协作。

 
  (二)紧锣密鼓计划中的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2006—2010年)

 
  今年1月政府还宣布要把十大技术目标写进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之中。2009年前完成两项,2010年完成4项,2015年前完成4项。项目涉及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检测人体病灶和暗藏的毒品及爆炸物的电磁波穿透技术、用于星际运输的宇宙运输技术以及新一代放射光源等等。

 
  日本最高科技决策机构——综合技术会议(小泉任议长)于2005年6月16日召开了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中间报告会,制定了6个政策目标,提出把着眼点从基础设施的建设转向优秀人才的培养。具体内容是:


  1.实现跨越式的发现和发明,为将来继续丰富知识源泉。


  2.经济与环境同时并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实现从幼儿到老年都能有健康和富有活力的生活。


  4.突破科技的限制,向人类梦想挑战。


  5.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日本经济、产业的韧性发展。


  6.大力开发防灾、抗灾技术,把日本建成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


  为便于国民对科技政策的理解,从而顺利通过科技预算,综合技术会议又将上述6个目标分解为48个具体目标,突出了对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关于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的预算在第一期17万亿日元、第二期24万亿日元的基础上增加多少还在议论之中,重点领域除继续执行前期《科技基本计划》的内容外特别提出“建设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国家”。综合技术会议还为此制定了《日本科学技术新战略》文件,列出十项具体措施,特别强调要努力构建民主、共生、安全、环保的社会,推进社会、教育、科技的体制改革,促进中央与地方、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