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态现象,它以各种形态广泛存在于多个国家多种类型的产业之中。仅在发达国家内就有意大利式产业集群、硅谷式产业集群、丰田式产业集群等多种形态。这些产业集群除去具备一些集群的共有优势之外,还各自享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如悠久的手工业传统、高效的知识扩散及风险资本支持、企业间长期稳固交易的传统等,这些都是被迈克尔·波特视为决定竞争优势持续力的首要条件,即特殊资源的优势,而且都是不易被模仿和取代的高层次资源。除了特殊资源外,迈克尔·波特认为持续竞争优势还取决于竞争优势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持续改善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而产业集群具备持续竞争优势是其成长的要求。本文在初步解构产业集群成长的内涵的基础上,以日本东大阪市为例,探析一般意义上产业集群成长的支持性要素。
一、产业集群成长的内涵
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空间聚集现象,产业集群成长既不是产业成长,也不是区域经济增长问题,而是有其特定的内涵。
较早关注到产业集群成长的是迈克尔·波特教授,他从产业集群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角度认为,“各国要维持它在某些产业集群上的竞争力,必须回归到各国在关键要素上的差异”。即在波特看来,产业集群需要具备因差异要素获取的独特优势,而且随着需求条件、市场环境、竞争状态的变化,产业集群的独特竞争优势也应随之变化。虽然迈克尔·波特没有使用产业集群成长的概念,但其关于产业集群必须获取独特的持续竞争优势的论述,已经触及到产业集群成长的部分内涵。
还有学者从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切入论述产业集群的成长现象。认为一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取决于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集群内部企业以及集群与相关产业之间合作的宽度和联系的强度。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只有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才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延续集群的生命力。
产业集群成长虽然不等同于产业成长,但是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的演变周期与产业生命周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产业集群也会经历生成、成长、成熟、衰退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发展的关口,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由于每个产业集群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条件、集群的形态和内容各不相同,所以其面临的问题也会各不相同,但都需具有维持既有集群、促成其成长的战略措施,特别是在产业集群从成熟走向衰退之前,需要特别的行动来遏制这一趋势的发生。也就是说,产业集群的发展虽说可能经历由盛到衰的过程,但并不必然会走向衰落。因为一些战略性行动会改变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使其保持长盛不衰。
如同成长这个词的本意所表达的那样,本文将产业集群成长定义为产业集群朝向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能力的获取和壮大过程。具体而言,这一系列能力包括:
(1)产业集群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产业集群总是处在由需求条件、经济发展的宏观基础、市场竞争、产业文化等构成的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下,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一种常态,产业集群能够迅速有效地适应这种变化是其成长的一种表现。
(2)产业集群不断创造独特竞争要素的能力。当今产业集群成为产业存在的一种普遍形式,产业间的竞争也由纯粹的企业间竞争向企业竞争与产业集群竞争并存的方向发展。当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全球产业竞争时,创造独特的竞争要素成为确保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而且因为竞争内容和形式的变化,竞争要素也会变动和更替,产业集群要成长就需具有不断创造独特竞争要素的能力。
(3)产业集群构建良好环境界面的能力。产业集群是多个构成主体的混合存在,各个主体之间既具有很强的相互依存关系,又面临各自不同的目标和使命。环境界面良好就是指产业集群的各构成主体保持协调关系,拥有基本一致的发展认知和朝向同一目标的行为取向,也就是说产业集群的各构成主体可以互相提携,努力达成一个共同目标。
总体而言,产业集群成长是一个自组织过程。根据自组织理论,有机系统的演化(进化)是在开放条件下进行的,演化的方向由吸引子诱使,但最终的路线由涨落决定。在产业集群的成长中吸引子就是需求,而涨落则是以上3种能力的作用总和。需求对产业集群成长发挥的是拉动和导向作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创造独特竞争要素的能力和构建良好环境界面的能力则对产业集群成长发挥支撑作用。而这些能力本身又附着在一些支持性要素之上。通过剖析日本东大阪市产业集群的发展以解构这些支持性要素是本文的目的。
二、案例对象:日本东大阪市及其产业集群特征
东大阪市毗邻日本关西经济圈的中心大阪市,同属大阪府管辖,面积约61.81平方公里,人口约513000人。东大阪市地处连接大阪与奈良的要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东大阪市交通便利,通过纵横交错的公路与铁路网,形成辐射四方的海陆空网络,为东大阪市人、财、物的交流活动打造了一个便利的基础设施平台。
东大阪市制造业的发展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治后期,在大阪等地学习掌握了先进技术的手工业者就开始在东大阪从事棉毛纺织、牙刷、纽扣、理发用具、五金等杂货生产。日本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一批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在东大阪租赁厂房或是转移当地进行生产,形成大都市圈加工型产业集群的雏形。时至今日,虽然经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和长达10余年的萧条,日本东大阪市原有的集群优势非但没有削弱,反而以非凡的集群完善和提升能力,赢得充满魅力的制造业街区的美誉。东大阪市是典型的中小企业聚集区,中小企业大多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以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称傲于世。东大阪市产业集群以金属制品、一般机械器具、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为主。2000年东大阪市制造企业的主要产业构成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传统制造业在东大阪市依然呈现勃勃生机,是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产业。特别在传统的金属制品、工作机械、塑料加工等领域更是优势尽现,产品行销世界各地。由此可见,东大阪市的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新产业、新兴产业。这也是东大阪市之所以能够充分积淀并利用企业聚集优势的有利条件。
第一,东大阪的地理位置优越
大阪市是日本经济的核心之一,也是关西经济圈的中心,是银行、证券、保险、物流、信息服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贸易机构等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地,东大阪市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此类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而东大阪市距离大阪市中心区无论是驱车还是乘坐地铁都仅需20分钟的车程,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东大阪市的制造业聚集与大阪市的现代服务业聚集相得益彰,共同创造了关西经济圈的竞争活力。
东大阪市的制造业集群属于典型的中小企业集群,企业中90%以上是从业人数不满20人的小企业,从业人数在1—3人的小企业就占企业总数的46%。虽然是小规模企业占主体,但东大阪市的小企业具有很强的自立倾向,这一点与日本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有很大差异。仅从企业中拥有自主研发生产的自主品牌产品的比例来看,在东大阪地区31.6%的企业都拥有自主品牌产品,而日本另一个代表性的小企业聚集区——大田区的同一比例是18.2%。大批自立的中小企业聚集是东大阪市制造业集群的根本特征。
第二,东大阪市的企业聚集优势明显
地理上的集中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必要条件,一定地理空间聚集的企业数量越多,说明该地域的吸引力越强,企业因聚集获取的收益也可能越大。工厂密度是衡量企业聚集水平的一个指数,据2000年度的一项调查显示,,东大阪市在日本所有城市中的工厂密度是最大的。
第三,东大阪市的地域产业特色鲜明,专业化优势突出
与东大阪市毗邻的大阪市,工厂密度位居第二,与东大阪市一起形成一个典型的工厂密集区域,这对重视面对面交流的日本企业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除去享有地理集中所产生的各种成本节约外,企业聚集对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与扩散的促进作用、企业聚集所产生的创新氛围、甚至是企业聚集所拥有的谈判力量等都增强了东大阪市产业集群的特色。
这里所说的东大阪市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不是通常意义上每个企业主体的专业化,而是说东大阪市从一个地域主体的角度,几十年来一直专注于构造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即使在日本制造业总体上陷入“空洞化”的困境之时,东大阪市也没有盲目地推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服务化等调整政策,而是积极实施一系列培育扶持制造企业发展的措施,从资金、技术、劳动力培养、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社会化、全方位的支持。就连对现代制造业生产须臾不可或缺的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证券、保险、信息服务、律师、会计师服务等,因为毗邻的大阪市是日本关西地区的金融和信息枢纽,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达且可以方便地获取,所以在东大阪市都没有特别加以培育。使得东大阪市的服务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基本限于生活服务业的范畴。另一方面,东大阪市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中地域产业特色鲜明,因为金属加工、塑料、木制品、纸张印刷、缝纫等基础产业之间的技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以适用更广阔的产业领域,一直被作为东大阪市的地域产业来加以培育。
第四,东大阪产业集群的网络化支持体系已然形成
产业集群不同于一般性企业集聚的关键一点是存在相关支持性产业,进而言之,是形成包括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社会中介组织在内的网络化支持体系。特别对东大阪这类中小企业集群而言,网络化的支持体系必不可少。在网络化的支持体系中,政府是重要的构成主体,东大阪市的政府援助政策具体、实际,但只限于企业自身无能为力的“失败”领域,也就是说,并不干涉企业的具体经营。东大阪市的企业援助政策和活动基本包括:吸引企业投资建厂政策,如提供土地和厂房信息,对土地、厂房使用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等;技术扶持政策,如政府组织各种形式的技术洽谈、技术指导和技术推介会,建立企业技术援助中心,企业可以免费或以低廉的费用在该中心制作加工样品,利用测定、检查仪器等;此外,政府还引导企业与附近的大学、研究机构等组成产、学、研合作网络,为了推动企业进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政府成立了“产品开发研究会”,支援企业的开发活动;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如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协助企业寻找合作工厂、提供产品的供需企业等信息;支援企业员工的研修活动,包括支援中小企业向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大学和大阪府立产业技术研究所等派遣员工进修,以及对中小企业的团体研修活动给予一定的费用支持等;帮助企业拓宽产品市场,政府出资制作英语版的数据库,协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高技术产品冠名“东大阪名牌商品”的荣誉,发挥东大阪的品牌效应,支持企业间建立组织化的共同订单处理团队,为推广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外召开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商务洽谈会等,为了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企业进行IS0认证等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为企业参加各种产品和技术展示会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等。
三、产业集群成长的支持性要素:以东大阪市为例
产业集群形成是产业集群成长的前提,因此,形成要素是支持产业集群成长的基础性要素,每个产业集群基于各自不同的背景和条件可能面对不同的形成要素,但综合而言,一个具有成长能力的产业集群的形成要素至少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具备特定因素,在特定地域内围绕一个或数个特定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在东大阪体现为在1个小时之内的移动范围内围绕金属制品、一般机械器具、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第二,地域特征突出,例如独特的地域资源、地域文化、需求条件等,东大阪的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技术沿袭了相当长的时间;第三,存在核心企业或是研究开发机构、公共机构等,东大阪市由政府协调成立的“产品开发研究会”等支持性机构发挥了核心机构的作用;第四,战略构想能力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也是必不可少,东大阪市产业集群从形成初期就树立了以一流技术立足的战略目标,并在不同时期辅以不同的战略措施以培育产业集群的长期战略构想能力。以上4点是产业集群的形成要素,它虽是产业集群成长的前提但并不必然促进产业集群成长,因为它们并不能够直接锻造产业集群的三大成长能力,即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创造独特竞争要适应不同阶段的要求不断提升吸引性资源的水平。而对另一些需要聚集大量域外人员的产业集群,培育吸引性资源的重要性更大。
四、结论:支持性要素与产业集群成长的作用关系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成长是一系列能力的获取和壮大过程,主要包括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创造独特竞争要素的能力以及构建良好环境界面的能力等,而支持产业集群成长的要素主要有学习的氛围和环境、竞合的压力与动力、多元化的支援体系、融和渠道及吸引性资源等。这5种支持性要素与3种产业集群的成长能力之间存在某种作用关系,具体如图3所示:
事实上,如果深究,这5种支持性要素都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产业集群成长的3种能力。图3是仅就直接作用而言,学习氛围与环境要素主要对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和不断创造独特竞争要素的能力产生影响,而且一般而言,产业集群的独特竞争要素越突出,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也会越强,因此,学习氛围与环境要素作用的核心是提高产业集群不断创造独特竞争要素的能力。竞合压力与动力产生的明显绩效是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当竞合压力与动力作用于产业集群时,它的作用对象就不再是单个企业,而是要求产业集群总体具有不断创造独特竞争要素的能力,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具有独特的竞争力支点。多元化支援体系是弥补产业集群面临的市场失灵的一种选择,对提升产业集群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和构建良好环境界面的能力具有直接作用,因为对产业集群而言,多元化支援体系本身就是环境界面的一个构成要素,多元化支援体系越完备,运转越有效,说明产业集群的环境界面越良好。融和渠道是产业集群与系统外环境和竞争主体发生联系的中介,稳定高效的对外融和渠道不仅可以成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且可以提高产业集群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吸引性资源首要的作用对象是人,人是产业集群中最活跃的细胞,从这点来看,吸引性资源将对以上3种能力都产生影响,而最直接的是影响到产业集群构建良好环境界面的能力。一旦产业集群建立起良好的环境界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和调试能力会增强,也会产生产业集群整体创造独特竞争要素的共同激励。
产业集群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成长能力并非一成不变,因此,适应不同阶段的产业集群成长表现,支持性要素也具有一定的变动性。这些都有待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来展示和完善。
责任编辑:米阳#p#分页标题#e#
上一篇:日本四大钢厂计划大力发展高端产品
下一篇:日本新工业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