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毛毛虫》剧照
 
当地时间2010年2月15日,第60届柏林电影节进入第五天,日本参赛片之一的《毛毛虫》在当地举行了媒体首映,它以鲜明的反战风格获得瞩目。
 
作为日本导演若松孝二的一部反战题材的作品,与另一部参加本届柏林电影节的日本电影《弟弟》相比,在日本国内的关注度要低得多。
 
这部电影根据日本著名小说家江户川乱步的短篇小说《芋虫》改编,讲述因战争失去四肢的须永与妻子时子之间的爱情羁绊。从战场归来的须永失去了四肢,只能像一条“毛毛虫”一般生活着,而天天细心照顾他的时子心态也有了变化。生活的艰辛,长时间没有性生活,以及时子叔叔对她的觊觎让本就不平凡的生活泛起了更大的波澜。影片反复使用类似的情节片段,展现战争给人带来的空虚感,揭示人性扭曲的轨迹,还穿插了不少日军侵华战争时拍摄的历史镜头,以及日本遭盟军轰炸后满目疮痍的真实场景。
 
这部影片虽然具有反战的主题与情绪,但在放映中,打出“日中战争”的字幕,招来记者的不满。在发布会现场,一位土耳其记者率先提出问题,他说,众所周知这场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而影片的开头字幕使用了“日中战争”错误的措辞,他质问导演若松孝二,为什么会使用这样不顾及中国人感受的词语。
 
  面对这个严肃的问题,若松孝二直接表示自己很后悔,他说:“在那个年代的日本,这场战争被称为亚洲解放战争,日本国内的多数年轻人都以为这场战争是为了将亚洲各国从英国法国等欧洲殖民国家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真相后,开始用日中战争这样的称呼来形容这场战争,我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你这样一说,我马上就意识到这种措辞的确很不合适,我现在非常后悔在片头使用了这个措辞。”
 
责任编辑: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