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记者:日本对非援助从何时开始?

 

高洪:日本对非洲的援助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由于当时日本政治上还处在美国的卵翼与保护下,奉行“一国和平”和“专守防卫”日本在国际政治上的目力远不及遥远的非洲;加上经济发展方面,日本当时专注于当好亚洲“雁形模式”的领头雁,日非经合援助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在质量上都处于低水平状态。80年代,已经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谋求国际政治地位,伴随中曾根政府的“战后政治总决算”,开始把目光大量投向全球的日本,对非洲的援助开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89年日本对非洲的官方发展援助曾达到10.42亿美元。90年代初,“民主化”浪潮席卷非洲,日本亦从本国利益出发,开始调整对非政策,将人道援助、环境保护、自由民主、人权、良政等列为政府发展援助的理念。冷战后,日本以欧、美国家一度漠视非洲为契机,悄然调整对非政策,从“资源外交”转变为经贸与政治利益兼顾的“全面介入外交”,谋求扩大对非影响力。日本逐渐成为仅次于法国的非洲第二大援助国,试图掌控非洲经济主导权。1993年,日本首次举办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1998年和2003年又相继举办了第二、第三届日非发展国际会议。

 

    进入21 世纪,日本明显提高了对非洲战略地位高度重视,2001年1月日本前首相森喜朗访问南非、尼日利亚和肯尼亚,开创了日本首相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的外交行动。在小泉执政末期的外交巡礼中, 访问埃塞俄比亚、加纳等非洲国家,更是被国际舆论称为“日本2006年为占领非洲战略制高点,拓展、提升全球外交影响力和继续争常的重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小泉前首相作为首访非盟总部的日本首相送出的“免除巨额债务大礼包”,实际上是宣扬日本致力于解决非洲贫困和饥饿问题,强化日本同非洲国家的关系“政治符号”。

 

   2008年,日本继续加强对非洲的外交行动。按照福田首相在说法,“非洲走向健康的步伐才刚刚开始,日本将为之尽最大努力。”于是,福田首相在开幕式上宣布,“为了促进日本企业对非洲投资倍增,将在国际合作银行中设立'支援非洲投资倍增基金',在未来5年提供25亿美元规模的金融援助。另外,为了支持非洲道路网络建设,要在未来年里提供40亿日元以内的日元贷款。“作为会议公报发表的《横滨宣言》的“行动计划”部分,也注明了“在2012年的未来5年中使对非洲'政府开发援助'(ODA)倍增的方针,达到每年2000亿日元(约合19亿美元)水平,其中还例举了整备道路网络的具体项目,以及检查计划进展的新设机制。”此外,福田首相承诺提供一亿日元紧急粮食救援,用以解决因粮食价格上涨造成的非洲发展减速问题。

 

记者:您认为日本为什么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换取对非洲外交的成果?

 

高洪:这实在是出于国际形势变化下日本能源战略、外交战略与大国战略的多重考虑。除了援助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善举之外,日本也是一个注重实际利益的民族,有时候甚至因过于执著于经济利益被国际社会称为“经济动物”。日语里的谚语“鲜花不如饭团子”,就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可以说,今天的日本政府重视非洲、加大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是有着非常明确、非常现实的考虑。

 

    日本在非洲援助上可以说是“深谋远虑”,明显带有功利性目的。第一,是牵制中国的对非外交,无论日本自己承认与否,利用“非洲开发会议”对抗中国主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可谓路人皆知的事实。非洲是世界上经济最落后的大陆,目前全球48个最不发达国家中半数集中在非洲。不过,近年非洲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以来,非洲正迅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2007年12月欧盟与非洲召开了第二届欧非峰会,2008年4月印度与非洲的印非峰会也刚刚闭幕,日本自然也不甘人后,于是抢在今年7月八国峰会在日本召开前,举办本次会议,其中暗含的目的就是要把“非洲发展”列入G8会议的主要议题。

 

  第二,是获取石油、稀有金属等战略物资。非洲是世界重要的产油区之一,石油探明储量不断增加,引起日本的高度重视。稀有金属用于生产汽车和手机等商品,在提高高科技产品性能、减小体积和降低重量方面不可或缺,是日本产业核心部分,很多稀有矿产如钴、锰、钒、铬等都依赖从非洲进口。日本媒体历来批评中国援非的目的是“觊觎非洲丰富的石油和金属等天然资源”,但他们忘记了中国曾经对非洲提供无偿援助的长久历史,倒是日本自身在非洲的做法更具是赤裸裸地瞄准了“在能源以及外交等方面得到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的目的。2006年,日本从非洲的进口额猛增到1.54万亿日元(约合149亿美元),其中主要是石油、铂金、铁矿、章鱼和可可等。2007年11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访问南非、博茨瓦纳等国,目的是为了开发这些国家的稀有金属。

 

    第三,仍旧是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寻求非洲国家的支持。而这样的做法恰恰揭穿了“道义的面具”,显得自己象一个急性的小商人,赤裸裸地提出“当日结算中得到回报”。 显然,日本是想通过在"非洲问题"上采取措施,在国际上获得正面评价和信赖,树立“政治大国”形象,推销日本价值观与发展模式,希望获得非洲支持,为最终实现“争常”进行铺垫。而且这样的交换关系在《横滨宣言》里已经讲得很清楚,“关心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给减少非洲贫困化造成的困难;高度评价日本在解决全球变化方面作出的贡献;早日促成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的三件套组合本身就容纳日本与非洲各自的要求。

 

记者:有报道说日本和非洲的关系是“貌合神离”。你对此如何看?

 

高洪:实事求是讲,日本为实现世界"政治大国"长远总体战略意图,赢得非洲支持,进一步扩大对非贸易,大幅度增加对非经济、技术及人道主义援助,把援助重心从日元贷款转向扩大投资,密切日非经济关系,倒也无可厚非。何况对于非洲国家而言,日本对非洲的官方发展援助主要用于资助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教育、供水以及食品安全等,在改善非洲人民的生活、促进健康和发展教育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那么,在日非峰会结束时,就很自然地要"盘点"其外交投入与产出效果的平衡关系。过去,日本对非洲的争取工作一直因功利性目的太明显而缺少实效。比如,2005年,日本“争常”处于关键时刻,曾以各种形式在非洲开展声势浩大的“外交攻势”,但却由于缺乏长久的政治信任和国民感情基础,未能在最终的决定性环节上奏效。有舆论在比较中非之间同日非之间关系的“温差”时,批评日本的对非洲“金元外交”是投入大、产出小,花钱买到面子却没买到黑人兄弟的真心,结果是“貌合而神离”。

 

记者:您认为日非峰会会对日非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高洪:由于日本成功地邀请到51个国家和40多名非洲首脑参加会议,比在2003年第三届日非洲会议的23名首脑几乎翻了一倍,几天来为会议殚精竭虑的福田首相终于送了一口气。加之日本政府以高额经济援助承诺为后盾贯彻了自己的政治、外交诉求,福田在大会闭幕式报告上才能踌躇满志地宣布:“这次作为日本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国际会议的日非峰会,以所有议题圆满成功结束了”。

 

    对于今天的福田政府来讲,广泛使用外交资源,争取会议成功几乎是办好8国峰会的预演和通过外交表现证明政府执政能力的良机。在具体做法上,从非洲国家经济落后、急需援助的国家做起,在政治“促进非洲发展”的拉拢中树立自己“积极且建设性介入国际热点及难点问题”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福田首相在峰会上表示,日本新增援助着眼于带动受援国长期、快速的发展,以学校、医院、公路、桥梁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及对医务人员和农民的培训为主(预计未来5年为非洲培训10万人)。日本出手阔绰的做法感动了许多非洲与会国家首脑,莫桑比克总统格布扎感谢日本政府对莫基础设施的财务援助,与会者普遍认为“日本的支持将使非洲产生很大变化”,非盟(UA)主席、坦桑尼亚总统Jakaya Kikwete认为,非洲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刺激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企业在非投资。世行行长Robert Zoellick乐观地设想,今后15年非洲将同中国和印度一样获得高水平发展。

 

    我认为,上述对日非关系对非洲发展的看法未免过于乐观。姑且不说国际形式变化与非洲发展基础上存在的欠缺,就是日本本身,能否在能源和市场需求、大国外交需求等目的实现后继续实行援助非洲的行动也有待观察。与官方相比,也有一些非洲人,尤其是一些学者,认为日本等国对他们的拉拢背后,有着明显的战略意图,这让他们不得不保持着必要的警惕。还有一些环境学者,对非洲资源被过度开发表示担忧。其实,日本做非洲的工作也不难。毕竟非洲与日本没有历史恩怨和道义上的欠账。既然日本为非洲兄弟在经济上“输血”不会产生政治上不"排异",那么久而久之总可以“用真心换真情”。问题的实质在于,自己的真心是不是有问题。

 

责任编辑: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