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养老市场 中日合作启航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全球面对的共同挑战。
为贯彻落实2018年05月中日双方签署的《关于开展服务产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10月23日,首届中日养老服务业合作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在会上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日本经济产业省均是两国政府经济领域的重要部门,两部门共同举办此次论坛,对于进一步加强中日养老服务业政策的沟通和交流,推进企业间开展务实合作,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推动双边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老龄化是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日本有成熟经验,中国有广阔市场,双方可以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发展养老服务业方面取长补短,互学互鉴。同时,我们也非常期待与日本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将双方合作持续推向纵深,为增进两国关系做出积极贡献。
中研普华研究员叶奋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中国,日本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更早,有着丰富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经验,而我国养老服务市场近年来亦逐渐被各路资本所重视,中日养老服务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日方的经验、模式运营、管理以及中方的巨大市场潜力等,都是吸引双方在相关领域展开合作的因素。此次论坛应该会为中日两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契机。
人口老龄化呈现3大特点
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而言是人口红利消失殆尽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国养老产业的顶层规划已在起步,各地的养老政策也频繁出台。整体来看,国内的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国情复杂,国内养老服务的发展起步较晚,未来仍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欧晓理在会上介绍,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出3个特点:一是总量大。2017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4亿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约4.9亿人。二是增速快。2000-2017年,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提高约3个百分点,而同期中国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约7个百分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三是不平衡。例如,中国最早和最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上海(1979年)和西藏(2015年)之间相差36年。
同时,欧晓理表示,人口老龄化是包括中日两国在内的全球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中国与世界在2000年同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相互借鉴有益经验,推动企业间合作,扩大服务供给和提高服务质量符合两国人民共同利益,是两国,乃至世界各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就应对人口老龄化作过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到及早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
因此,欧晓理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着眼人口老龄化发展全局和亿万百姓福祉,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见实效的重大政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长远的制度框架。同时,还将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与有关国家加强政策对话与交流,吸收借鉴有益经验。
企业布局养老服务业
记者了解到,基于市场蓝海的出现,目前,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开始布局养老服务业,涌现了多种新模式新业态。
叶奋告诉记者,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布局与发展当中,应注意国内养老市场的多层次性,包括区域特征及需求特征等的多层次性。目前,养老服务的模式大多处在探索阶段,市场缺乏成熟的服务模式,而对于搭建成熟的服务模式及运营模式,对于养老人群服务内容需求的城乡差异、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间差异等都需要有较全面的了解。此外,如何将医疗和养老更好的定点结合也在考验着政府及企业的决策。
欧晓理表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国家发改委一直高度重视。下一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政策落实力度。推动各地将投融资、土地、税费、人才支持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加强政策落实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抓铁有痕,掷地有声,为社会力量参与降成本、增便利。
二是推动改革创新。加快养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医养结合试点、康复辅助器具综合创新等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各地典型经验和有益做法,推动形成示范效应。
三是加大多元投入力度。国家发改委将继续推进实施“十三五”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兜底保障能力。同时,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公建民营、发行养老产业专项债券等方式积极参与,持续扩大有效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据悉,本次论坛共有中日两国200多家养老领域的企业参会,在服务模式、人才培养、“互联网+”、产品制造等方面达成了多项合作成果,并有22家中日企业现场签署了合作协议,取得了丰硕成果。中日两国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对话和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共同打造好中日企业交流平台,为两国关系再起航、行稳致远作出新贡献。
资料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转载时间:2018年10月31日
转载网址:http://wemedia.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