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揭秘日本居眠文化 晚睡早起却常打盹(图)

 

 

综合BBC中文网报道,日本人不爱睡觉几乎已经成了世界人民的共识,而日本人尤其爱这样夸耀自己,似乎这样就会拥有一些道德上的优越感。但事实上,日本民众不眠不休只不过是一种错觉:每天都有无数的日本人在地铁车厢中打盹,有些人甚至站着就呼呼大睡。日本民众将这种随时随地都能入睡的休息方式称作“居眠”,并对此十分推崇。

 

 

在日本,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人们普遍认为在床上或榻榻米上睡觉是懒惰行为,而晚上很晚才睡、早晨哈欠连天的“工蜂”却属于正面形象。为了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专家对日本的民族文化及价值观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破解“居眠文化”的谜题。

 

 

专家认为,日本居眠文化的形成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即晚睡传统、早起偏好以及在公共场合入睡的适应能力。首先是传统习惯:我们往往认为人类的祖先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但实际上,不管在日本还是在其他地区,人们的睡眠习惯从来就没有如此简单过。古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有文化的人(尤其是年轻的武士)挑灯夜读是一种好的品德,即使这种学习习惯可能效率并不高。

 

 

另一方面,清晨早起被誉为是一种美德,至少从儒家和佛家被引入日本后是如此。古代文献中有人们对于公务员工作时间表感到担忧的记载,但从中世纪以来,早起就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喜好,“晚睡早起”成为有文化品德的人的象征。

 

 

除了晚睡早起,日本父母与子女共寝的习惯也对居眠文化产生影响。日本父母和医生却坚决主张父母与子女共寝直到学龄。他们的理由是:这样做不仅会消除儿童的紧张情绪,还有助于塑造独立和适应社会的成人人格。可能正是这种文化习惯才让日本成年人在他人面前毫无心理负担地酣然入睡。许多日本人说,他们在有人陪伴时睡眠质量比独处时更好。2011年日本海啸发生后,幸存者们挤住在避难所里,数十甚至数百人共处同一片屋檐下。虽然人和人之间也发生了某些冲突和问题,但幸存者们却说,和这么多人一起睡觉让他们更为放松,更易入眠,并且重新找回了健康的睡眠节律。

 

 

此外,居眠文化形成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即在某种程度上,日本人根本不把小憩和睡眠同等对待。在日本人心目中,小憩不仅和夜间床上睡眠毫不相干,与睡午觉也有所区别。

 

 

根据日本文化,小憩和白日梦很类似。尽管小憩者此时可能已经精神溜号,但在需要主动参与时,他们就会立刻返回到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来。他们还可以通过身体姿态、身体语言、衣着符号等方式保持符合可支配介入活动的印象。工作场所中的小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原则上,工作场所要求员工态度专注、主动参与,在工作场所睡觉则会给人留下性情倦怠、逃避责任的印象。然而,打瞌睡也会是勤奋工作的产物。在要求听众被动聆听主席台上冗长报告的会议上,听众非常容易入睡,来参加会议本身比会议能取得什么成果更加重要。

 

 

日本人认为,勤奋是指长时间尽全力工作,这是一种得到高度推崇的美德。在筋疲力尽或者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参加会议的人表现出的是勤奋态度、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通过克服身体不适和需求,一个人就能在道德和精神意义上变得更加强大,并且充满正能量。人们会觉得这类人忠诚可靠,应当晋升。如果他们因为过度劳累、患上感冒或其他疾病而酣然入睡,人们会原谅他们,并且打趣地说,这是因为“睡魔”袭来的缘故。

 

 

另外,日本社会也高度崇尚谦虚这项美德。因此,没人会四处吹嘘他工作勤奋–此时就需要采取某种巧妙的方法获得社会认可。由于劳累和疾病往往是由于过去的努力工作所致,这时可以小憩一番–甚至闭上眼睛假装小憩–从而表明该人一直在努力工作,虽然他现在正在打瞌睡,但却仍然具有控制自身及情绪的力量和道德。

综上所述,日本人的小憩习惯不能和懒惰划等号。恰恰相反,它是日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正式行动,目的在于通过暂时“离开”职责而确保日常职责得以履行。很明显:日本人不是在睡觉,也不是在打瞌睡,他们正在小憩。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网
    转载时间:2016年06月17日

    转载网址:http://news.youth.cn/gj/201606/t20160616_8146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