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亚洲,较早与南非建立经贸关系的是日本。由于南非经历了南非联邦、南非共和国和民主重建下的新南非等几个发展阶段,日本与南非的经贸关系也随之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这期间,两国经贸关系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危机和国际社会对南非制裁的过程,但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无论是贸易初建时期的片面贸易、不均衡贸易、贸易高峰期的相互依存性贸易,还是新南非建立后以援助为特色的由“政经分离”走向“政经合一”的贸易,都表现出了日本利己主义的态度。
关键词:日本,南非,经贸关系,特点
一
日本与南非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国的经贸关系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特别是南非经过“矿业革命”被纳人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以后,日本加强了与南非的经贸关系。南非作为日本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供应地,从南非联邦建立到曼德拉上台后的新南非,以及包括国际制裁时期的南非,日本一直没有割断与南非的经贸关系,本文主要分析日本与南非经贸关系发展的进程,并概述双方经贸关系的特点。
(一)日本与南非联邦的经贸关系(1910-1960年)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发展的目光开始从亚洲转向世界各地,并“把南非、埃及作为日本通向欧洲的大门,以及潜在的市场,因而寄予特别的关注”。但以通商贸易为纽带的日本与南非两国关系的具体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并没有实现,导致“1912年日本出口南非联邦的货物金额只有454万日元”。可见,当时两国关系还比较疏远。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贸易发展为依托的两国间直接的、多方面的、经常性的贸易关系逐渐建立起来,两国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南非加入了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从而使南非与德国原本源远流长的关系降到了冰点。战争给南非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却为日本发展与南非的贸易提供了机会。日本锁定取代德国与南非联邦进行贸易的目标,南非联邦为了解决市场供应不足的问题,也非常重视在商品价格上同德国一样低廉的日本。于是,日本很快就取代了德国在南非的经济地位,并在1916年成为南非联邦市场上一个独立的竞争者。
战后,由于英国首先恢复了在南非的贸易支配地位,南非联邦与传统的贸易对象国也恢复了贸易关系,这对刚刚与南非建立起贸易关系的日本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威胁。日本为了尽快抢占南非市场,将其商品急风暴雨般地倾销于南非联邦,使本来就已存在的两国间片面贸易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在南非联邦内产生了严重的排日主义倾向,加上南非联邦自建立伊始就是一个种族至上的国家,致使日本与南非联邦原本顺畅的贸易关系陷入了困境。这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强国的日本而言,无论在政治、经济、外交还是心理上都是无法接受的。
1923年南非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南非的羊毛大量积压,此时,日本把羊毛进口从澳大利亚转向了南非,出现了“日本对南非通商关系的一大革命”。南非政府为此也做出了迎合举措,日本利用了这个最佳时机,对南非联邦的贸易出口倾注了全力。日本的介入,促进了南非经济的发展,南非羊毛的出口从1910年的380万美元增加到1919年1790万美元,而日本在1919年从南非进口价值为370万美元,相应的出口价值是17万美元。南非经历了近十年只从日本进口而不出口的经历后,终于赢得了与日本较好的贸易平衡。1920年日本接受了738.95亿日元的南非货物,从而一跃成为南非第二大出口市场。1920年后,日本对南非的出口又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持续上涨,到1933年,日本成为南非第四大供应商,排在英、德、美三国之后。
但如此亲密的两国关系,在日本接近德、意阵营而与美、英对立的背景下,很快又趋于冷淡。1941年12月8日,当日本所谓的“解放大东亚”传遍世界各地时,南非联邦宣布与日本进入交战状态。至此,持续了30年的日本与南非联邦的贸易关系宣告中断。
(二)日本与南非共和国的经贸关系(1961-1990年)
1961年南非联邦宣布脱离英联邦,成立南非共和国,从而在国际社会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为摆脱自己孤立的处境和国际社会制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南非开始在亚洲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尤其注意发展那些与自己一样受到国际社会排斥的国家的关系。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自己的战争形象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排斥;同时,两国贸易关系又基本处于政经分离的状态中,再加之国际政治环境对双方贸易的影响也非常小,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就成了南非重点改善关系的国家之一。
南非当局之所以把合作的目标重点放在日本,还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日本政府反种族意识比较淡薄,几乎没有进行反种族隔离制度的活动;其次,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南非的矿产资源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最后,日本是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工业产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都是南非经济发展所急需引进的。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南非与日本的贸易额增加了5倍,尤其是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后,“1961年日本向南非出口的价值增长了近70%”。同时,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从南非进口大量工业原材料,并相应降低初级工业品的进口关税,进而更有利于两国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南非从日本进口的商品也逐渐转向制成品、消费品、工业原料及一些食品原料,机械和金属部件的进口也开始突出。而“在1958年日本的加工产品以及中间产品占南非进口总数的68.7%,机械和运输工具在1961年占南非进口的36.2%”,南非进口贸易的这种变化归因于日本在1955年和1961年向南非出口数额的巨大增长。
由于两国密切的贸易关系,日本由此获得了在南非《人种差别集团住区法》中享受白种人优厚待遇的权利,并进一步推动了两国贸易的发展,其贸易额也从1962年约1.8亿美元增加到1965年的5.5亿美元。南非成了日本经济发展所需的稀有资源“稳定而独占”的供应地。但随着国际社会声讨南非种族隔离呼声的不断高涨,日本也不得不做些表面文章,日本先以“反对种族主义的先驱者”为幌子,借以掩盖与南非的贸易关系,后又在1971年以政府告示的形式,禁止对南非进行直接投资等措施来表示对南非的制裁。但私下日本还是通过转让专利和所有权等改头换面的手段,继续保持同南非的贸易往来。因此,南非与日本的贸易额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近20亿美元,其中,“南非向日本出口额是10亿美元,进口额是9.8亿美元”。即便是在国际制裁南非高峰的1985年,“日本依然向南非出口价值10.29亿美元的商品”。而此时南非与美国和西欧的贸易额急剧下降。
这个时期南非在日本对外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是“进出口总计为33.25亿美元(1983年),超过法国的33.12亿美元”。因此,日本对非洲外交的对象地域被设定在撒哈拉以南的国家和地区是不容置疑的。在南非猖獗的种族隔离政策下,在世界各国纷纷制裁南非的情况下,日本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依然没有减少与南非的贸易。
(三)日本与新南非的经贸关系(1994- 2000年)
1989年,南非德克勒克开始向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的方向行动,1990年2月2日,南非白人当局提前释放了反种族主义领袖曼德拉。这样,支配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体制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面临解体,1994年,南非进入了民主化和经济重建的新时期,国际上对南非政权援助的呼声也逐渐代替了谴责和制裁。
国际环境的变化,为日本和南非的经贸关系提供了更有利的时机,日本政府在解除对南非“制裁”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自己的非洲政策,即“南非——火车头论”。1992年,德克勒克总统访问日本时,提出了以南非为中心的南部非洲经济圈的构想,得到了日本的积极响应。德克勒克时期的这种思路,基本上被曼德拉政权所采纳,日本外务省非洲局就曼德拉访问日本的意义,曾作过如下表述:“与南非的关系是日本对非洲外交的基轴”。可见,两国的关系已经从经济上的“火车头论”向外交关系上的“基轴”论进一步发展,从而显示出无论是在制裁南非还是解除对南非制裁时期,南非都是日本对非洲外交中备受关注的国家。
1991年版的日本《外交蓝皮书》指出:“日本从人道的立场,从与其国际地位相称而应负有责任的立场出发,对非洲各国尤其是像南非这样为克服其政治变革所带来经济困难的国家,进行大力援助”。在贸易方面,日本提出了重新开展金融投资的要求,并积极参与非洲新秩序的建立,把南非作为非洲新秩序的中心,从而形成了“日本——南非——南部非洲——非洲这一金字塔式体制”。
日本把对南非的关系置于整个对非洲关系的核心地位,采取了从政治、经济方面积极援助的政策。1994年,日本除了向南非派遣选举监督员以外,还决定提供总额为13亿美元资金的一揽子援助计划,这在以往日本对非洲的援助中是前所未有的。而日本与南非的经贸关系也从过去的单纯贸易走向了援助,即通过援助干预南非的政治。为了表明自己对南非民主化的支持,以便更好地投资,日本驻南非大使透露了“为数2.35亿兰特-3.35亿兰特的日本一揽子贷款和赠款计划,这些将用于南非黑人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日本对南非的政策也由过去单纯发展经贸关系走向了“政经合一”。
二
(一)贸易初期的片面贸易和不均衡贸易关系
1912—1961年,日本在与南非的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南非经济的起步是以农牧业为主,采矿业在钻石和金矿发现后才逐渐发展起来,而此时日本的工业体系已初具规模。其次,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南非的制造业还没有发展起来,以单一出口矿产品和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最后,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因国内资源短缺,市场狭小,其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就与海外市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实行“外向型贸易立国”战略。所以,“在1920年,日本对南非的出口贸易额约740亿日元,进口贸易约82亿日元”,这种不均衡贸易在南非引起了强烈的反日情绪。同时,由于南非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日本在南非贸易的扩大,以及日本商品对英国商品的冲击,也严重影响了英日关系,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这种冲击更为明显,进而引发了30年代的南非反日倾销战。可见,日本在南非贸易迅速扩大的同时,片面贸易问题也极其严重。
(二)以经济安全战略为主的贸易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策的制定者就把“稀有资源”认定为日本经济安全的重点,并且强调了经济作为国家安全工具的重要性,因此更加重视拥有重工业所需的巨大矿产原料和其他惰性金属资源的南非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南非的资源对日本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可从以下几种矿产资源中明显表现出来。铬对日本钢铁工业非常重要,1974年日本工业所需的铬87%来自南非。1985-1986年日本进口的56%铬也来源于南非。南非锰矿的储量占世界40%,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从南非进口它所需锰的55%。南非的黄金、钻石、煤炭及其他稀有惰性金属资源对日本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非的铀矿资源。20世纪80年代,日本从南非进口铀占日本所需的一半左右。但由于国际社会对核能的限制,日本与南非的核交易是非常隐蔽的,政府不公开具体数据。另外,铀供给国在贸易上对铀的出口都附加了种种限制。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南非这4个主要的产铀国中,前三国都与日本在不扩散核问题上有争议,日本就把目标对准与之进行贸易的南非,对南非铀矿的依赖度非常大。特别是在1987年,当日本作为南非第一大贸易国出现时,面临着制裁南非舆论的日益升温,日本通过自己独特的官、民、财的方式,使两国贸易关系避免了政治影响。
(三)在国际制裁时仍保持密切的经贸关系
1961年南非脱离英联邦后,由于南非对种族隔离政策的进一步强化,使其在国际社会中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这样,南非与日本间的贸易往来就更加密切了。20世纪60年代,南非出现的经济奇迹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与来自日本进口的激增有很大的关系。两国贸易增长之快和贸易额之大非同一般。据世界经合组织统计,1983-1985年,日本对南非的出口增加了34%;1987年和1988年日本与南非的贸易总额分别达到39亿美元和40亿美元,远远超过同期日本与撒哈拉以南其他非洲国家贸易的总和;1988年日本已成为南非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其地位仅次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对南非的经济制裁进一步加深,一些国家撤走公司,减少与南非的贸易往来,而日本却利用这一机会扩大对南非的贸易。日本从南非进口的商品,主要是谷物和冶金矿砂、钢铁产品、煤、铬、铂、锰、黄金等战略性原料,最近两年还从南非大量进口珍珠和原玉石,日本向南非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汽车、重工业设备和船舶等。
即便是在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实行制裁的情况下,日本也继续加强与南非的贸易,并实行政经分离的政策。日本这种对南非政策是在“政治”界、“实业”界、“官僚”界紧密联系中形成的。财界参与的南非外交是在反共战略和经济扩张主义的框架内进行的,对南非少数白人政权以通商贸易作为主要的手段进行支援合作,以确保南非资源出口市场的扩大。由于财界的作用,日本与南非少数白人政权控制地区的通商贸易关系急剧发展。为此,日本政界的外务省和通产省对政经分离论、资源进口不可欠缺论等言论采取了默认和拥护的态度,支持与南非进行贸易的企业界和财界。而外务省对外宣称对南非的态度则是“(1)没有外交关系;(2)不承认通过日本企业对南非投资;(3)限制体育、文化交流;(4)严格遵守联合国安理会的武器禁运决议;(5)积极主张向种族隔离政策的牺牲者提供援助”。对日本当局来说,发展与南非的关系可一举多得。
(四)由单纯的贸易关系走向援助,由政经分离走向政经合一
自20世纪初日本与南非建立贸易关系以来,以发展经济为主,尤其是南非实行种族隔离政策,遭到国际社会制裁时,日本对南非采取政经分离政策更为明显。但无论日本采取什么政策,保证得到原材料特别是矿产品的供应,是日本与南非发展经贸关系的主要目的。1979年,日本《东京新闻》在评论当时日本外相园田直访问非洲时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日本财界从开发资源和作为未来市场的魅力出发对非洲是越来越关心了。”
#p#分页标题#e#
日本对非洲的援助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为了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日美共同提案遭到非洲国家的强烈反对,日本看到了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加之 60年代末,日本上升为西方第二大经济强国,从确保得到资源出发,也把目光投向了非洲。当时日本只向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尼日利亚四国提供少量日元贷款。到70年代末,日本更加重视对非洲的援助。目前,很多非洲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日本的援助,而日本也越发重视对非洲援助的政治意义,这样日本对非洲外交就超出了狭隘的资源外交的范畴,发展到了基于政治视野的外交。日本在对非洲的援助中,重点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和地区,其中又以英语国家为主,1989年,日本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官方援助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而此前,日本对南非正式的官方援助几乎没有,只是在国际制裁南非时,日本对南非采取了不进行任何官方经济、文化交往的措施,并向种族歧视受害者的南非信托基金、南非教育训练计划等机构提供了资金援助。冷战结束后,日本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大国外交的需要,积极调整了对非洲政策。政治大国化的志向和海湾战争时未能参与“大国决策”的失落感,是促使日本加强对非洲大国外交的重要原因。同时,冷战结束也给非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浪潮席卷非洲各国,造成了转型期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特别是南非民主化进程中出现的动荡,更为日本所关注。日本政府从南非的稳定和发展对整个非洲的发展极其重要这一观点出发,强化对新生南非的支援。1994年7月,日本政府发表了具有新意的对南非援助政策,这标志着日本和南非的关系由过去单纯的经济贸易关系走向了援助,由政经分离走向了政经合一。
总之,日本与南非经贸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虽然比较曲折,但日本几次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并从本国利益出发处理与南非的经贸关系,不因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中心策略,从中获得了实际利益。而从双方贸易关系的特点来看,无论是贸易初建时期的片面贸易、不均衡贸易、贸易高峰期的相互依存性贸易,还是新南非建立后以援助为特色的由“政经分离”走向“政经合一”的贸易,都表现出了日本利己主义的态度。日本与南非的经贸关系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南非拥有的丰富矿产资源对日本的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世纪非洲可能出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可能以“非洲象”的姿态崛起,南非将作为国际十大新兴市场而引起广泛关注。可以预料,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日本也必将进一步加强与南非的经贸关系,并加大对南非的政治干预。
责任编辑:水清
上一篇:经济现代化的“日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