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成功收购夏普 回顾四年“鸿夏恋”
日本夏普在今天上午召开的董事会上正式决定接受鸿海的援助,这意味着夏普事实上将被鸿海收购。鸿海将投入7000亿日元用于收购夏普,双方将在本月内正式就收购事宜达成一致。品牌和技术实力较强的夏普与擅长批量生产和拓展销路的鸿海合作被认为是“天作之合”,然而这中间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困境重重
作为日本家电和面板巨头,近年来夏普深陷亏损的泥沼。早在2011年6月,就有消息传出,称日本夏普公司目前正和郭台铭的鸿海集团,就精密3C产品的制造洽谈合作事宜。预计合资公司将于年内成立,制造电视液晶屏的零部件今后也会实行统一调配。>>>>
夏普是日本大型平板电视制造商,在液晶技术领域拥有很强的创新力,但却缺乏资金。对于此次与鸿海联盟,夏普表示:“电子市场环境正趋于严峻,科技的发展以及全球市场竞争加剧,使得价格快速下降。我们认为,有必要及时采取行动,以应对这些变化。”
而鸿海此举则旨在扩大并深化液晶电视代工业务,强化产业界地位以进一步与韩国大厂三星及乐金电子相互竞争。如今有了夏普十代线产能与技术加持,鸿海更有条件扩张代工业务,强化产品线内容,积极为苹果下一个明星产品iTV(网络电视)做准备。
坠入爱河
2012年3月27日,日本夏普公司候任总裁奥田隆司在东京都内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将与电子机械委托制造领域的世界头号企业台湾鸿海精密工业集团在资本运作和经营业务上开展合作。到明年3月下旬以前, 鸿海集团将持有总计约9.9%的夏普公司股票,成为夏普第一大股东,同时以上两家公司还将共同运营制造大型液晶屏的堺工厂。>>>>
受到鸿海夏普联盟消息的刺激,3月27日,双方股价大幅上扬,并带动当天日本和台湾电子板块股价整体上涨。毫无疑问,鸿海通过收购夏普股份,在日本获得立足点,在全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获得了进一步认可。>>>>
确立合作关系后,台湾鸿海还计划在中国成都投建中小型液晶面板工厂,夏普则将向鸿海提供自家的高精细液晶面板显示技术。此外,双方还计划在手机业务领域展开合作,夏普拟委托鸿海代产智能手机,并在中国市场销售。
“恋情”遇挫
◇注资谈判无限期搁置
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刚刚开始不久便遭遇挫折。备受关注的鸿海注资夏普谈判似乎进入了瓶颈期。3月双方签署合作协议,鸿海以每股550日元的价格收购夏普约10%的股权,成为最大股东。然而夏普于8月2日公布2012年4月-6月即第一财季决算后业绩恶化的消息,随即股价暴跌。3日在东京股票交易所,夏普股价跌停,触及187日元。鸿海集团更是深受影响,股票大跌。为避免更大损失,鸿海与夏普商讨修改入股协议,双方出现分歧。>>>>
关于向夏普总公司出资,夏普广报部表示:“要以(2012年达成一致的夏普股价)每股550日元为前提”,不同意更改条件。>>>>
◇夏普不再向鸿海的四川面板厂提供技术
鸿海2012年曾计划在中国四川成都建设中小型液晶面板工厂。夏普最初也讨论向这一成都市的工厂提供技术。不过,9月在双方进行的出资交涉中,鸿海精密工业则提出了在成都工厂生产IGZO液晶面板的要求,希望夏普提供IGZO液晶显示技术,遭到夏普拒绝。双方的交涉再次延期。
◇停止共同开发智能手机
夏普曾在其发布的2012年度经营战略中提出,2013年将与鸿海合作,进军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然而2013年11月,夏普正式宣布解除与台湾鸿海精密工业的电话业务合作。夏普表示,受苹果iPhone智能手机的挤压,今后将把手机主力市场转移至日本国内,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灵活制定战略。
好事多磨
而对期望能够入股夏普的鸿海来说,不利的因素也正在逐渐增多。因为各种外界因素,夏普显然在物色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的合作者。高通、三星、联想、CEC一个接一个地成为夏普的合作伙伴。
对手之一:三星
2013年3月,在困境中挣扎的夏普接受三星100亿日元的注资,出售3%的股份,正式决定与昔日竞争对手韩国三星电子集团进行资本和业务合作。本次决定与三星合作,夏普除了获得三星大约100亿日元的出资之外,同时还优先向三星优先供应智能手机和电视用的液晶面板。>>>>
对手之二:高通
2012年12月,美国半导体公司高通将向日本夏普注资约100亿日元。据称,两家公司将共同开发耗电较少的新型显示器。
不过,高通注资夏普也并非一帆风顺。高通已在2012年12月向夏普注入首批49亿日元,而原本计划2013年3月完成的第二笔注资将延迟,原因是双方围绕注资的条件---新型显示器的量产化谈判尚未结束。
2013年6月,夏普宣布美国半导体巨头高通公司已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完成对其第二笔注资,出资额约59意日元。至此,高通成功向夏普投入资金108亿日元,持有夏普3.53%的股份,成为其第三大股东。
对手之三:联想
此外,夏普在国内也找到了电视方面的合作伙伴。2013年1月,就有消息称,夏普计划将位于南京的电视组装工厂转售给联想。2013年6月,联想曾宣布与夏普在研发、制造方面展开深度合作。7月,夏普方面也首度公布双方合作成果,发布了与联想合作的三款夏普电视。>>>>
对手之四:CEC
除了与联想合作推出智能电视产品外,2013年6月,夏普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达成相关协议,夏普向CEC提供高清TFT液晶面板和模组技术,并与CEC成立运用这一技术的8.5代液晶面板和模组合资公司,合资公司的资本金为175亿元人民币,其中CEC出资92%,夏普出资8%。这也是液晶面板领域中日企业首次合资。
通过融资、重组等方式,夏普开始扭亏为盈。2013财年,夏普盈利115亿日元。甚至有观点指出,夏普似乎已经不需要鸿海了。不过,随后却重返亏损,该公司2014财年的净利润亏损222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5亿)。
2015年5月夏普同时公布了经营重组计划,主要内容为全球范围内裁员10%,约5000人(其中包括日本国内裁员约3500人),同时将出售大阪市的公司总部大楼。之后夏普还接受瑞穗银行、三菱东京UFJ银行2000亿日元的资本援助,进行全面重建。然而,重建效果不甚理想,在2016年2月4日公布的财报最新数据显示,夏普2015财年前三季度(2015年4-12月)净亏损108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预计2015财年(截至2016年3月)将出现巨额的最终亏损。
图为夏普社长高桥兴三与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右)
修成正果
由于价格及管理层变更等问题,鸿海对夏普的收购一度搁浅。在经过多次出价协商后,为了实现收购夏普,鸿海不断提高收购额至7000亿日元,报价是竞争对手日本“产业革新机构”的两倍,并承诺保留夏普品牌,不仅不会裁员,鸿海还放弃了变更管理层的要求,还表示将继续雇用40岁以下的夏普员工。
今年春节前,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曾公开表示获得了夏普承诺的优先谈判权,但该说法未获夏普方面承认,后者只承认夏普收购要约期限延长至2月29日。夏普同时也在同日本的INCJ商谈“联姻”。
2016年2月25日,夏普召开临时董事会,决定将归入台湾电子产品代工服务企业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进行经营重建。鸿海向夏普投入资金7000亿日元,事实上将夏普收购。而夏普原有的液晶等主要业务不会被出售,并计划启用新人进行重建。
双方将于本月内正式签约。这也是日本电机大厂被外资企业收购的首例。至此,鸿海与夏普的“爱情长跑”终于修成正果,画上了句号。(策划/袁蒙)
资料来源:人民网
转载时间:2016年02月26日
转载网址:http://japan.people.com.cn/n1/2016/0225/c35463-2815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