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广岛原爆幸存者探索永恒祥和的人生之旅

 

平山郁夫先生画作

 

 

平山郁夫先生(左5)等在《悠悠大河》发行仪式上。左3、左1(不分前后排,下同)为翻译家李建华杨晶伉俪。左2为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左4为平山先生夫人平山美智子。左6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会长常沙娜教授。

 

 

一位广岛原爆幸存者

探索永恒祥和的人生之旅

——《悠悠大河》述评

杜克强

2008年4月17日,在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三十周年之际,平山郁夫美术展开幕式暨《悠悠大河》首发式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出席,唐家璇为《悠悠大河》的出版写了贺词。中央电视台播发了平山郁夫接受水均益专访的专题节目。

正在此时,收到翻译家杨晶、李建华贤伉俪惠寄他们的最新译著《悠悠大河》,开卷就被深深吸引。平山郁夫,这位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在书中展现了他战后六十年来艰难探索永恒祥和的人生之旅。作者对战争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文化传承和包容的追求,对消弭战祸、永恒祥和的信念,洋溢在17万字的煌煌大作之中,让我深受启迪,倍受震撼。

一、在原爆惨境中渴望永恒祥和

我是第一次读到亲历者再现广岛原子弹爆炸惨状的真实描述。

1945年8月6日,年仅15岁的平山郁夫在广岛念中学,按日本战时体制被安排在军需厂劳动,三架美国B29轰炸机扔下三个“白点”(一个原子弹,两个仪器),“周围白光一闪,眼睛一下子看不见了……接着是轰然巨响,爆炸声震耳欲聋”。

作者“总算从火光四起的广岛市区逃脱,然而巨蟒般的火舌却在身后紧追不舍”,“任凭你在前面怎么走,火舌还是从后面蹿上来。人像石头一样,噼里啪啦地倒下去。纹丝不动的,血肉模糊呻吟不止的,白骨裸露的,被砸在倒塌的楼房底下的……”“一路上的情景残酷无情。烟雾中惶惶不安的人们,血肉模糊,或断了手臂,或失去双脚。但仍在拼力挣扎着要站起来。……还遇到很多眼球冒出来、挂在腮帮子上的人,”“皮肤完全像破絮一样垂下来的,像一块里脊肉一样被压扁的,身体的一部分像被刀片削掉的……”“碳化了、一丝不挂的……,就那么……直挺挺‘站’着”。

“后来才知道,凡是直接目击了那个闪光的人,眼球都爆出。”连离爆炸中心比作者远3公里的人都没能跑掉。作者“在爆炸前的一瞬间,偶然扭脸冲进工棚,才保住一条命”。

这场惨绝人寰的历史空前的大屠杀,刹那间剥夺了二十万无辜人民的生命。更多人患上了原子病,许多人相继死去,连夜逃出广岛的作者与这种病魔搏斗了几十年,几曾濒于死地而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劫后余生的平山郁夫,于两年后考入东京美术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原子病使他的白血球只有常人的一半,体重只剩40公斤。家境的困苦和战后食物匮乏,加剧了病痛的折磨,经历了“终生不治的身心焦虑和痛苦”,甚至一度觉得“大限”就要到来。但他以常人难以想像的顽强毅力,投入日本画的研习深造。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走上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之路。由副教授、教授直至东京艺术大学校长、东京国立博物馆特任馆长,成为日本画的一代宗师和享誉国际的杰出艺术家。

最令平山郁夫痛苦不堪的还不是病痛,而是日夜挥之不去的广岛梦魇。他说,“战后10年、15年了,我仍然无法访问广岛。似乎有意回避这样的机会。一定是那刻骨铭心的记忆,令我在生理上做出强烈的拒绝反应。”而同样挥之不去的,是作者因自己没能为死者做些什么而产生的愧悔内疚。他写道,“我的内心深处,一个声音叫喊着。……你忘掉‘那一天’能够得到原谅吗?你有脸面对‘那一天’死去的学友以及那些有缘无缘的人们吗?”“目睹了原爆的凶险惨绝,自己也因后遗症曾体验在生死边缘的徘徊,因此内心在寻求某种永恒。”

于是,平山郁夫不再一味沉溺于广岛惨象,转而思考生者的责任和人类的永恒祥和。他决心用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思考。他说,“被死神和破坏使者‘原子弹’的魔爪掠去的学友和广大的牺牲者,实际上已在那个瞬间的幸存者心中得到了转生。我总觉得,只要活下来的人在,他们就没死。”“为人类弥天大谬做出牺牲的人之生,只有通过幸存者……度过赎罪的人生才能延续。”“我一直认为,有朝一日可以画原子弹的体验……为制造疯狂的杀人凶器的同时代人忏悔和祈祷宽恕……。”

作者历经34年的痛苦思索和艰难创作,《广岛生变图》问世。作品表现了广岛的死而复生,它像不死鸟一样,化死者的呐喊和对生者的希望为动力复活了。画面令人生悸的熊熊大火之上,隐约涌动着“永恒的生命”。到此,作者为“跨出了这一步而不无感慨”,“心中燃烧的孽火,总算为之一吐”。

二、在文明大河中探索永恒祥和

20世纪60年代,日本反美、反战情绪高涨,控诉原子弹罪行的画作备受瞩目。朋友们劝平山郁夫:“你根据自己的体验,描绘令人毛骨悚然的广岛,肯定轰动。”但他“不想以这种形式利用原子弹体验”。创作《广岛生变图》之后,他的目光投向文明的大河,要从历史轨迹中寻求永恒祥和的答案。

平山郁夫的专业是日本画,他看到日本画与中国画的某种联系,产生了探寻日本文化源流的动机。多年以后,他在敦煌莫高窟220窟惊奇地发现,壁画的菩萨与日本法隆寺的6号壁画极其相似,从敦煌的佛教艺术看到与日本佛教艺术的源流关系,说“日本画的根在中国”。1959年,他创作的《佛教传来》,是他“起死回生”的代表作。他说“这幅画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标志着自己作为画家迈出了解脱和创作的第一步”。中国敦煌学大师常书鸿则说,《佛教传来》“开创了日本画的一代画风”。

在平山先生看来,丝绸之路正是佛教传来之路,而中国则是此路的起点。于是,一股访问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并沿着唐玄奘西行求法的路线亦即丝绸之路,寻求文化源流的激情在平山先生心中涌动。

平山先生说,“我去过很多国家,但访问中国的次数最多”,“从第一次访问中国至今过去了30多年,到底访问了多少次已经数不清了,肯定不下一百几十次”。西安、敦煌、吐鲁番、高昌、楼兰、喀什、阿克苏、和田、库车以及拉萨的文化遗存,哪怕有的文化古迹只剩下废墟,都常常让他感到震撼,引发深邃的思考。

出中国往西,丝绸之路长途漫漫,历经哈萨克、乌兹别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伊朗、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平山先生寻访旅行达130多次,把他每次的行踪连接起来,竟是走了丝绸之路全程近30趟。

平山先生在这漫长的文化苦旅中,历尽艰辛甚至危险。高原缺氧、沙暴突袭、交通险阻、战乱威胁。一次,面对沙漠中的古城废墟,向导估计30分钟后就有沙暴袭来,而平山先生仍在从容写生,他后来写道,画到第八张时,“渐渐地起风了,细沙直往眼睛里钻。我戴上防风镜。一会儿,写生册被风刮得啪嗒啪嗒直响。我用曲别针夹住画纸。远处眼看着沙尘腾起,开始变得朦胧。”当直升机刚刚将他紧急接应升空,古城废墟“已经笼罩在沙尘中,转眼间就看不见了”。

平山先生说,“回顾几千年历史的壮丽舞台,没有比丝绸之路更绚丽多姿的世界。即使它现在只是黄褐色土地,大漠茫茫,但那里确实流荡着走过这片土地的无数人的宏愿。”他不无自豪地说,“对丝绸之路如此执著的画者,无论日本还是世界恐怕绝无仅有。”

究竟什么力量支撑平山先生以如此顽强的毅力完成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那就是唐玄奘的精神鼓舞使然。玄奘不顾唐代国禁赴印求法,经历16年艰苦卓绝的磨难将佛经带回中国,又经过13年埋头翻译,完成佛经译著1338卷。平山先生说,“玄奘的行动不是仅仅为了中国,而是为了人类。唐代,对日本文化中奈良文化恩泽宏大。玄奘是恩人啊。他的翻译和思想方法,从结果上在整个东亚广为传播。”“玄奘舍死忘生求法的精神,鼓励我作为画家为和平、为追求净化原子弹受害体验的世界和平开拓新的境地而画。”以玄奘为榜样,以济世为己任,平山先生义无反顾、坚忍不拔地探索文化的源流,体认文化对达到永恒祥和的伟力。

寻访丝绸之路的艰难历程,使平山先生看到了文化的惊人穿透力、无限包容力、强大凝聚力和永不磨灭的生命力,形成了他审视文明的世界眼光。他说,“世界的三大宗教——印度的佛教,罗马的基督教,土耳其、阿富汗的伊斯兰教,与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丝绸之路,又是连接世界主要文化之路。”在他看来,宗教传播的不仅是各具特色的世界观,同时将其承载的文化流播四方,相互交融。他说,“印度佛教文化中随处可见西亚、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欧亚大陆的历史与文化源流打造出更大的佛教文化”。“争霸丝路的王者城堡,不是废墟就是残垣仅存,埋没在荒漠沙海之中,唯留驻着悲怆……然而文化不灭。……经丝绸之路传播的古代东方、埃及、波斯或希腊、罗马文化,已经异域生根,至今保持着生命力”。“在政治意义上有国境,在文化意义上却不存在国境”。 “人类只有一个,四海皆兄弟的观点并非无稽之谈”。“现在发生纠纷的地区,其实就是不愿承认别人的文化”,“日本军国主义之所以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当时的军国主义与今天的恐怖主义、基地组织一脉相承,都自诩高明,他们的下场只能是失败。”

至此,平山先生得到顿悟:“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沟通的,即使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包括民族、文化、宗教、语言、习惯等”,也不应互相排斥,更不要诉诸战争。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民族,应该从文化之源找到文化的同一性,并以宽阔胸怀包容经由各自国家、民族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多样性,在文化的交融中走向永恒祥和。

三、在艺术实践中融入永恒祥和

平山先生深入思考着自己以及自己的祖国日本在人类文明的悠悠大河中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他写道,“迄今为止的两千年间,日本是只进不出。接受来自中国、朝鲜半岛、或印度、东南亚等东方文化和希腊的西方文化,从日本拿出去的有限。然而今后却是向西方反输出在日本沉淀、开花、升华的文化的时代。我暗自期许:即使日本画在世界艺术上并不起眼,但通过向亚洲、中近东、欧洲展示,一定也能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昭显东方个性。”

平山先生一生艺术成就集大成者,莫过《大唐西域壁画》。这幅弘扬玄奘精神业绩的壁画,高2.16米,长40米,由7个部分13个画面组成。它们是:朝阳晨雾中的长安大雁塔,途经嘉峪关,新疆高昌故城,西方净土须弥山,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印度德干高原的黄昏,月夜下的印度那烂陀,构成了一日从早到晚的图景。同时,平山先生还在为展示壁画而修建的殿堂顶部画了一幅25米长的《丝绸之路蓝色天空》。这部作品的巨大成功,源于平山先生丰厚的艺术积淀和严谨的创作态度。从采风到制作,他为这幅壁画花费了将近40年光阴。艺术家笔下的佛教绘画,本不必拘泥于佛教的个别解释,可以凭无拘无束的想象去描绘佛教本来的精神。但是,平山先生严格践行自己提出的“尊重事实,想像力才更丰富”的理念,为获取创作素材,踏察丝绸之路行程80多万公里,共作画稿6000多幅,大约这还不包括丝路沿途所作大大超过此数的写生稿。这部呕心沥血的巨构,将永存日本奈良药师寺新建的“玄奘三藏院”,世世代代的来觐者将从中悟到:日本之有今日,是兼收并蓄各国文化并致力创新的结果。人们也不会忘记,平山先生将创作此画作为对玄奘的报恩之举,完全是个人奉献,分文不取。

平山先生以其频繁的国际交往,大力推动文化交流。1975年,平山先生基本实现了走通丝绸之路的夙愿,根据沿途写生创作了一批画作,于次年相继在日本国内大阪、京都、名古屋、横滨、广岛举办巡回画展。接着,便积极推动在中近东的巡回展出。伊斯兰世界相信唯一绝对的神灵“安拉”,不承认任何神祗和信仰。其时,阿以争端造成阿拉伯世界内部严重对立,事端不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处于准战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到中近东巡回展出那些体现文化交融的丝绸之路画作,意义不凡,但危险巨大。平山先生抱定“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全力以赴”的信念,积极奔走,艰苦备尝,终于在1976年12月至1977年4月,先后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土耳其成功展出。平山先生深有感触地写道:“为保护自己的福祉也需要不惜作出牺牲,为实现对方的利益和福祉竭尽全力。文化交流本应如此啊。”“实际上哪怕一个人的努力再微不足道,对和平的贡献也是无可估量的。不计个人得失,造福他人,这样的人在今后日趋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其影响尤其不能忽视。”

在平山先生不遗余力的文物保护业绩中,他对敦煌倾注的心力,当是我国人民不可忘怀的。在平山先生心目中,敦煌就是他探寻文化源流漫漫长途中的灿烂北斗。他说,敦煌壁画“超越时代,超越国境,超越所有人的价值观。——即使抛开历史价值不谈,作为现代画作也不愧为一流名作”。“若将地理坐标放在敦煌,反观世界,一览无余”。“日本文化离开敦煌就是无本之木”。“敦煌的文物是中国的瑰宝,同时也是东亚的、世界的瑰宝,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1979年平山先生第一次来到敦煌,面对稀世珍宝,在产生高山仰止感慨的同时,看到了“壁画一点一点地受到剥蚀、损毁”。于是萌发了“文物红十字”的构想,即超越国界、超越敌我、超越意识形态的对立,齐心协力面对文物危机开展抢救。其目的不仅是对有形物质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保护人类的心灵。平山先生回日本后立即向敦煌捐款200万美元,并设法推动日本政府援助1000万美元。建设敦煌研究院的基建项目上马了,敦煌研究院专家分批到日本进修文物修复保护的培训计划启动了……。他看到敦煌研究院要从很远的山上引水解决水源问题,便直接找到日本首相竹下登帮忙,并联系到愿意捐赠运水卡车的单位,但中国海关要征20%的进口关税。后来他趁见李鹏总理之机,争取到敦煌保护项目的进口全部零关税。——以敦煌文物保护为起点,平山先生的“文物红十字”计划沿着丝绸之路向西延伸,得到联合国科教文机构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平山郁夫先生以自己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文物保护的卓越实践活动,融入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悠悠大河之中,导引并鼓舞着人们奔向永恒祥和。平山先生即将年届八十,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 (2008年7月13日)

 

 

在北京召开的《悠悠大河》发行座谈会

 

 

平山郁夫(左2)与常沙娜(左3)对谈,对谈录为《悠悠大河)中文版组成部分。常沙娜是中国著名艺术设计家、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会长。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系敦煌学大师常书鸿之女。左1为《悠悠大河》译者李建华,左4为《悠悠大河》译者杨晶(也是对谈现场的翻译)。

 

 

右1为《西游记》唐僧扮演者迟重瑞,右2为《西游记》孙悟空扮演者章金莱(六小龄童),右4为翻译家杨晶,右5为平山郁夫。

 


 

 

 


    资料来源:凤凰网
    转载时间:2016年02月18日

    转载网址:http://blog.ifeng.com/article/238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