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壁画与平山郁夫
黎明前的长安大雁塔(中国)
在即将迎来21世纪的2000年12月31日除夕之夜,日本国奈良药师寺的玄奘三藏院里,为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先生的巨作“大唐西域壁画”的最后一笔入魂,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全部壁画在7个场面之中,以13幅画面的内容,表现玄奘三藏带着在中国隋亡唐兴不安社会中的痛苦心情和追求和平的愿望,从大唐首都长安到印度佛教圣地那朗达所经过17年艰苦历程取回“大藏经”真正的佛教思想,并把其经文翻译成汉文传授给当时的人们,以至后来传入日本国,以这一艰苦历程和无畏的意识为中心创作而成。
其创作这幅“大唐西域壁画”的渊源,则是平山先生在他29岁时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子弹”而残留下的“贫血症”和他本人为了求得世界和平之心愿。他在“佛教传来”这幅作品中,以他自身的真实感受,用画笔惟妙惟肖地把玄奘三藏取法经的精神和思想融为一体再现出来,为此打开了平山先生在日本画坛中的重要地位。自此之后他花费了33年的时间,把玄奘三藏的取经历程以自身的亲自感触在考察之中画了150多本画稿和4000多幅速写。他以玄奘三藏的精神,在他那13幅“大唐西域壁画”之中,以“绘身舍利”之精髓,同玄奘三藏同样用翻译“大藏经”的20年时间完成其作品的创作,为世界人们留下了又一幅宏伟的巨作。
这幅壁画的表现形式,是平山先生以玄奘三藏取经历程中的景观为中心,通过平山先生的绘画语言,把玄奘三藏的历程中的视觉语言同观赏者的鉴赏语言融为一体,把玄奘三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不断追求与更新事物的思想,展望其世界的和平与未来。画面中唯一的人物形象则是平山先生把玄奘三藏与已故的药师寺管长高田好胤的化身为之寓意而视。
近年来,平山先生又在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东奔西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政府提出以“文化财红十字”构思为指导思想兴起国际舆论和采取紧急措施抢救阿富汗巴米杨石刻大佛像这一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并正在积极投入着他全身心的力量。平山郁夫先生的名字也正如同他其人。“平”就好像他那种“平易近人”之人格,“山”则是平山先生敢于攀登和创新日本画这座艺术大山之勇敢气概,“郁”是平山先生为悠久的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尽其自身的全部力量,“夫”乃是为追求世界和平而尽着“匹夫有责”之心。
在此感谢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酒井诚先生及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馆长新岛治男先生的指导和协助。
刘洋
越过嘉峪关(中国)
那朗达的月(印度)
高昌故城(中国)
巴米杨石窟(阿富汗)
德干高原的夕阳(印度)
西方净土须弥山(左)
西方净土须弥山(中)
西方净土须弥山(右)
资料来源:人民网
转载时间:2016年02月17日
转载网址: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3332/428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