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视频带来的“中日化学反应”
 

10万,这是清华大学的一名日本留学生所制作的视频在中国网络上的播放次数。拥有众多中国粉丝的他,在北京的动漫展上一露面,便被前来合影留念的年轻人团团围住。本期为您介绍的主人公——新野公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展着中日文化交流,在喜爱日本亚文化的人群中已是小有名气的名人。(撰稿:岩崎元地 编译:周欣一)

自新野开始在清华大学的留学生活之日起,他经常拍摄自己吃日本或中国各种食物的视频,并上传到视频网站上。水果、即食食品、日本的粗点心、中国各省的特产以及其他国家的食物,视频中新野所吃的东西多种多样。

他是如何想到以视频的方式开展中日文化交流呢?新野回忆说,“在日本时就曾听中国留学生说过,虽然很多中国人想要与日本人交流,但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与平台。当初我决定来中国留学,内心也十分渴望与中国人交流,便创建了一个微博账号。但是,不管我写什么、介绍什么内容,都没有什么人关注,也有人怀疑我根本不是日本人”。于是,新野想到了拍摄视频,既能露脸,又可以说话,他在视频中介绍自己来北京留学后买的各种东西。即便如此,新野的作品仍没受到多大关注。

 

 

一天,新野随手发了一个自己吃北京干酪的视频,没想到这个视频一下子火了起来,网友们纷纷围观,“原来日本人是这样吃干酪的?这样吃看起来的确很美味!”。正如日本人看外国人初次尝试蘸了芥末的寿司会觉得好奇有趣一样,中国人也想知道,外国人尝试中国食物时,会有什么表情、反应与感想。意识到这一点,新野之后发布的都是他尝试各种食物的视频。视频中,新野独特的感受与表现力,加上他尝试各种中国特产时的那份好奇与认真,使视频瞬间在网络上走红,甚至有网友寄食物给他,请他尝尝当地的特产。

 

 

新野的活动,并不只是单方面的信息传播。某天,他收到网友送的西瓜,在视频中介绍到“在日本又很多人将盐撒在西瓜上吃”时,收到了网友各种各样的反馈:“为什么要撒东西?”“为什么不是撒白糖?”“撒盐很普遍啊”等等。新野这才意识到,原来同样一种食物在中国各地的食用方法与习惯也是不尽相同的。当然,来自网友的评论并不见得都是友好的,其中也有持批判性观点或是提及政治问题的人。看到这样的评论,中国的网友们会主动为新野声援,告诫他们“不喜欢的话看别的就好了”“多看几遍就会感到很有趣”。新野所做的并不是单方向的视频发布,其中蕴含着关于习惯、文化的思考与讨论,这是他独特的民间交流方式。

 

最近,新野专注在做介绍日本料理的视频,而且是从料理的准备阶段开始介绍。为了不弄错烹调方法误导网友,制作长度不足10分的视频往往需要花上数个小时预先查阅准备,他还会向大家普及日本其他地区的做法,并配上中日双语字幕,为保证内容准确易懂可谓是绞尽脑汁。如果网友有疑问,新野更是会耐心解答,补充完善。吃过日本料理的人不少,尝试亲手做的人可能不多,新野会向网友们介绍一些简单的日本料理,用在中国买得到的调味品,即便是初学者也可以在自家完成。既不耽误学业又要定期制作视频,这对新野来说并不容易,但粉丝们的热情反馈始终是支持他坚持创作的动力所在。“超喜欢日料,学习了!”“吃东西的反应超棒!”“太逗了!”“每次必看!”“对于理解日本饮食文化很有帮助!”,对于中国粉丝们来说,新野是随时可以自由交流的日本小明星,是不同于电视中的日本人、亲近又真实的存在。

 

 

 

说到今后的目标,新野表示,“发布视频不过是交流的一个契机。当然我一个人无法代表整个日本,性格、想法与我完全不同的日本人也大有所在。只希望通过与我这样一个日本人接触,让大家对日本的理解能变得更加丰富,哪怕是一点点我也会很开心。同样,我也想把中国的美味食物、优点传达给更多的日本人”。

    资料来源:人民网
    转载时间:2016年1月1日
    转载地址:
http://www.chinese.peopledaily.jp/n/2015/1211/c369790-27915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