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日本经济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转机,并逐渐从萧条中走出。2003、2004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1%和2.0%,2005年度更升至2.4%,实现连续四个年度的正增长,而且增幅也远高于1.5%左右的潜在增长率。2006年平稳复苏,估计2007年和近期仍将持续复苏。  

  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2006年4--6月增长率为1.0%,7--9月增长率为0.8%,实现连续七个季度的正增长,估计10--12月份也将是2%左右的正增长,尽管势头减弱,但基本处于稳定复苏状态。当前日本经济的亮点如下:  

  第一,股市稳定恢复。泡沫经济后遗症成为阻碍日本经济复苏的巨大障碍,其中股市暴跌对经济复苏的影响更为明显。从2005年12月以来日经平均股指一直保持在16000点左右,恢复到泡沫崩溃前1986年的水平。2006年12月下旬,又升至17100点左右。股市的平稳回升增强了国内外投资家和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和预期。  

  第二,地价缓慢回升。2005年下半年土地价格下降幅度变小,2006年7月,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地价全面上升,特别是东京中心区已成为国外房地产商新的投资热点。土地资产缩水现象基本消失。  

  第三,不良债权处理完毕,金融秩序稳定。2006年3月,主要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率从2001年4月的8.3%降至1.8%,整个银行业的不良债权率也从10%左右下降至3%。银行业从亏损转向全面盈利。2006年3月和7月分别解除了数量宽松政策和零利率政策,这意味着货币政策也走向了正常化。  

  第四,企业的设备、人员、债务“三过剩”得到解决。泡沫经济崩溃后留下的企业“三过剩”严重阻碍了经济复苏。但经过10余年的艰苦调整,这一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据2005年度和2006年度日本《经济财政白皮书》分析,2005年以来企业的雇佣过剩和设备过剩已经消除,债务流量比率也降低到泡沫经济崩溃前的水平。  

  第五,通缩继续缓解。1997年以来,日本的物价一直处于下降状态。长期通缩,特别是陷入通缩萧条恶性循环后,对经济活动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2005年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停止下降,2006年前10个月中,有8个月为正增长。日本政府有可能在2007年度正式宣布摆脱通缩状态。  

  第六,企业效益上升。进入2002年秋季以后,企业效益得到恢复,特别是大企业效益更好一些。2002、2003和2004年度,全行业企业的经常收益分别比上年增长14.6%、18.7%和9.5%,2006年7--9月为15.5%。企业效益的上升标志着日本经济活力的增强,企业效益增加与扩大生产、扩大就业和扩大职工收入,特别是与扩大居民消费紧密相连。  

  第七,出口与国际收支持续扩大。在世界经济景气的大环境下,外需状况良好,近年来出口一直保持扩大态势。2005年度出口同比增长9.1%,2006年1--8月进一步增长16.0%,高于同期GDP的8倍之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5年度的国际所得收支顺差,即日本的海外企业汇回国内的纯利润突破10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2006年度上半期(4--9月)更高达6.7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6.8%。  

  第八,失业压力减轻。失业问题是制约日本经济增长的严重问题。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失业率也开始下降。进入2006年1—10月基本保持在4.1%左右,失业人口也减少至268万人,恢复到1990年代中期的水平。  

  第九,居民消费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居民消费占日本GDP的56%,对宏观经济影响巨大。消费疲软是日本经济陷入萧条的重要特征之一,整个90年代居民消费基本处于停滞或负增长状态。2004年度居民消费增长1.2%,2005年度增长2.6%,但2006年度居民消费并未出现人们期盼的快速增长,估计将是1.0%的微弱增长。  

  截至2006年12月,景气时间已达60个月,成为战后日本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增长速度过低,尽管景气时间持续较长,但至今尚未传导至普通百姓的生活,其波及力无法与高速增长时期的景气相比。不过,推动复苏的动力已逐渐从财政投资、外需主导转向以企业设备投资和居民消费为主体的民需主导方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日本国内的主要研究机构预测,2006年度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将达到2%左右,而日本政府的最新预测值为1.9%。  

  2007年经济展望  

  从2006年下半年日本经济增幅开始减弱,但持续复苏的大趋势没有改变。2007年以后,增长点将从制造业扩展到非制造业,企业效益好转将向居民消费波及,整个经济将继续从外需主导转向内需主导。估计2007年的日本经济仍将保持2%左右的正增长。其主要理由就是促进经济复苏的有利因素将大于阻碍经济复苏的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第一,设备投资将持续增长。民间企业设备投资约占日本GDP的15%左右,对宏观经济影响很大。2006年前三个季度分别为13.6%、18.4%和12.0%的正增长,而且反映半年后设备投资增长的机械设备(除船舶、电力外)订货金额与上年同比增幅较大,这预示着明年的设备投资仍将有一个大的增长,估计全年度将增长9%以上。设备投资在内需和供给两方面均发挥作用,设备投资的增加不仅会带来扩大内需的效果,还为今后在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居民消费有望增加。2006年前11个月,职工现金工资总额,尽管增幅不大但基本处于上升状态。近一两年来,随着经济复苏,失业率开始走低,而且总就业人数也出现增加的态势。由于战后人口出生高峰时期出生的所谓“团块世代”将在近几年集中退休,为了补充这些空穴,各企业都在积极招收新员工,这种招工热,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雇用扩大、收入扩大定会带来消费扩大的效果。失业人口的减少和就业人口的增加必将提高全社会总体收入水平,而收入增加会带来消费扩大的效果。  

  第三,外需环境继续趋好。虽然外需对日本经济复苏的贡献度在下降,但是由于经济体质所决定,外需,即扩大出口对日本经济依然生死攸关,是经济复苏必不可少的起爆剂。据日美欧主要金融机构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超过3%。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日本经济持续复苏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目前中国和美国已经成为支撑日本外需的两大支柱,对中、美两国的出口约占日对外出口总量的4成左右。多数国际经济组织预测,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3.8%左右。至于中国经济,经过两年多的调整,个别领域出现的过热投资已得到控制,在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指导下,经济增长方式正在逐步转换,估计2007年增速仍将在10%左右。世界经济、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扩大从日本的进口,在外需方面支撑日本经济的持续复苏。  

  2、主要难题  

  第一,沉重的财政债务负担。尽管日本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趋好,但财政改革并无实质性进展。自1992年起,日本已先后13次推出“紧急经济对策”,累计投资已达140多万亿日元。估计到2007年度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长期债务余额达773万亿日元,与GDP之比超过150%,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6.4%,上述两项指标都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而造成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入不敷出。例如2007年度预算的税收仅为53.5万亿日元,而财政支出为82.9万亿日元,不足部分只能依靠发行国债填充。每年用于国债还本付息的资金占财政预算的比例高达21%,财政结构严重刚性化,政府利用财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功能几近丧失。沉重的财政债务终归要由国民来埋单,国民的增税预期和不安心理加重,直接影响消费的扩大,也制约宏观经济的发展。从长远看,提高消费税是解决税收减少的重要途径,然而提高消费税又是最得罪选民的事情。此前已有两位首相因消费税问题而丢掉相印,安倍首相也自然不敢轻举妄动,现在看来也只能将提高消费税推到2008年度以后。  

  第二,区域性经济差距、贫富差距重新拉大。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后期,居民收入最高的东京与最低的冲绳之差基本在2:1之内,如果考虑到物价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几乎看不出多大差别。日本人均平均收入吉尼系数一直在0.21以下,这表明日本已成为世界上国民收入分配最平均的国家之一。但是,近年来由于长期萧条和推行改革的结果,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差距及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无固定职业的临时工的扩大,使低收入人群增加;零利率的长期实施以及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提高,使依靠养老金生活的老龄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生活日益困难,近年来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也明显增加。《读买新闻》社2006年8月对东京、大阪地区的抽样调查表明,低收入群已占到52%,而高收入群仅占14%。这和七、八十年代的所谓“一亿总中流”时代形成巨大反差。由于日本国民的承受能力很低,差距重新拉大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安倍政权若继续推进改革,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若着手解决差距问题,又势必会与改革大方向相悖,有开倒车之嫌。  

  第三,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负担不断加重。2006年7月,日本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重已达到20.8%,估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25%。老年人的增加一方面使就业人口减少,即纳税人减少,使整个经济活力下降,市场缩小;另一方面也会相应增加养老金和医疗费的支出。日本的养老金基金早已出现不足,随着老年人的增加,以养老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将会越来越大。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一直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但进展缓慢。由于人们对退休、老年以后的生活极为担心,所以捂紧钱袋,不敢积极消费,这成为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第四,国际油价上涨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许多人担心国际油价上涨会给日本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诚然,油价上涨对世界石油消耗量居世界第三位,而且所需石油几乎百分之百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影响很大,特别是如果油价上涨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恐慌,则对日本的间接影响更大。事实上,油价上涨已导致日本贸易顺差大幅度下降,2006年1—6月,日本的贸易顺差同比减少24%。但随着油价的回升,8月份以后贸易顺差又转为正增长。总体来看,油价上涨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很有限的。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挑战,日本积累了丰富的克服石油危机的经验。本次油价上涨出现的交易条件恶化(因油价上涨对产油国的转移支付)占GDP的比例仅为0.5%左右,远低于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的3%的水平。由于节能技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单位GDP所需原油量仅为70年代的1/6,因此原油涨价对国内需求的负面影响很小。另外,日本拥有可供国内半年消费的石油储备,即便出现危机,也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国际油价已在很长时间里保持60美元/桶左右,估计已近上限。这种价位尚属于日本可承受的范围,完全可以被企业效益的提高所吸收。  

  从另一方面看,国际油价上涨却反而给日本经济带来了若干正向效应。最近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微升与原油涨价不无关系。自2004年以来,日本的企业物价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消费者物价并没有跟进。但2006年以来,因油价上涨带来的生产领域价格上涨终于传导至消费领域。消费者物价的上升对于日本经济走出通缩困境无疑是有利的。再者,由于油价上涨,人们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技术、节能汽车、节能家用电器等更加青睐,而日本在这些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油价的上涨等于给日本开辟了更宽广的市场。  

  综上所述,目前泡沫经济后遗症和资产缩水现象消除,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定,正如日本《2006年度经济财政报告》的副标题所表明的那样,增长条件已经复原,日本经济正在奔向新成长的目标。设备投资和居民消费等内需将会持续扩大,外需环境趋好,财政困难、差距扩大和人口老龄化等难题多属于中长期性质的难题,对短期经济形势影响有限。尽管2006年复苏势头减弱,但复苏的总趋势并未改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估计2007年以及近期日本经济仍将在民需主导的轨道上持续复苏。

责任编辑: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