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日本7日谈:日本距离危机还有一步

作者:金柏松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5月23日,日本股市开盘先行大涨300点,在即将突破16000点位大关之际,日本国债大跌,大量抛盘涌现,消息传来日本股市价格瞬间转跌。不久,汇丰银行调查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再次回落在50荣枯线以下,说明中国经济未来3-6个月增长乏力,日本股市加剧下跌,收盘时暴跌7.32%,从高点计算波幅约9%,日本股市经历了一场典型的“黑色星期四”袭击。然而究竟是哪些因素诱发日经指数暴跌?这场暴跌说明了什么?且看笔者分析。

一、股市暴跌起因

首先,5月23日日本国债价格早盘受到重挫,因为美联储(FED)主席伯南克(BenBernanke)暗示,若美国经济进一步改善,可能在今年稍晚放缓买债速度,于是美国国债收益率劲扬。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联席首席投资官、债券天王格罗斯周四在接受采访时说,美联储可能在9月开始削减当前购债规模。格罗斯称,从美国10年期债券收益走高的情况看,投资者应该早就预料到美联储将缩水其债券购买规模。美国债息升高风险在于升幅过快、过多,债市泡沫将破裂,全球债市也会随时同步大幅升息,发生泡沫破裂。意识到这种风险,23日早开盘,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急剧攀升,触及1%,为2012年4月初以来最高。

其次,就实体经济而言,日本经济复苏势头才刚刚开始,日本经济复苏依然靠外需带动,作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的中国经济增长一旦受阻,出现硬着陆迹象,日本经济复苏必然遭受打击。因此当消息传来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再次下跌在50%以下之际,日本股市应声转跌。

其三,日本股市自2012年11月14日激活以来,制高点15900,已经上涨83.6%。按理获利回吐,也应该正常回调30%。股市交易常理是获利快,回调也快,获利多回调也多。此次日本股市回调至大约13300点基本可以止住。

二、不排除暴跌演变为慎重观望

我们看到,随着日本股市暴跌,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03升值到101水平。这说明获利资金离场跑出日本境外观望。投机资本望风而逃说明对日本经济是否能真正复苏存在信心不足问题。

不仅国际资本,即便是日本国内机构对安倍执政以来的经济政策疑心重重。

首先,对日元贬值的担心。日元贬值确实对日本出口产业有力,但日本企业多数认可汇率在95上下5日元水平足以恢复以往盈利水平。贬值过多、过快,反而进口不利的负面效果更加凸显。一是贸易逆差加大,需要日本对外支付,出现资金外流;二是进口物价突然又跌转升,企业采取对策一时难以消化,担心转嫁到下游,会削弱竞争力;三是担心一旦进口价格上涨转嫁到终端时,如果价格幅度小消费者容易消化,如果过大消费者可能减少消费。5月22日,日本财务省公布日本4月日本商品贸易逆差8799亿日元,远高于预期6206亿日元。导致贸易逆差增长的原因在于日本出口低于预期,而进口高于预期。这说明日本机构担心的事情正在发生,因此构成23日日本股市暴跌深层次原因。

其次,日本经济界对安倍经济学关键--增长战略存在担心。采取量宽政策、财政刺激政策,在短时间见效,且效果还不错,但不等于复苏势头稳固。日本经济大萧条20年,绝不是简单地可以治愈的“小病”,而是有可能导致发生大危机的“大病”。需要安倍政府下大气力,提出新的理论,制定有新意的发展战略,实行大胆改革,才有可能救活日本经济。但安倍内阁在注重经济政策同时,还对中国、韩国采取强硬政策,还倾注大量精力准备修宪,显然安倍内阁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日本机构有足够理由怀疑三心二意的政府能否救活日本经济,及不与中国建立良好关系如何解决外需不足问题?因此对安倍政府外交政策内心担忧是日本股市暴跌另一个深层次原因。

三、日本经济距危机还有一步

美联储何时退出量宽政策虽未确定,但减少购买规模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今后美国国债债息逐步走高也将形成趋势。因此,日本央行如何平息日本国债债息成为关键。因为日本金融市场没有设立与美欧之间“防火墙”,日本机构掌握的资金会自由地选择购买债息高的金融商品。日本资金外逃必然引发日本国债利息升高。假如日本央行想要维持国债债息在零水平而增加购买规模,实行“无上限购买国债”、扩大货币发行对策,极有可能引发恶性通胀,届时日本机构会大量抛售日本国债,爆发国债危机。

不仅如此,一旦日本国债爆发危机,日元也将暴跌,日本股市还将暴跌,及日本金融资产发生暴跌,则日本实体经济也会发生危机。所以,外资机构在日本股市获利回吐,立刻将资金转移到日本境外,才能安全。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一旦日本爆发总危机,日本政府将不得不冻结一切交易,实行管制经济。届时所有资金调动、交易都将获得批准之后才能进行。(作者:金柏松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人民网

转载时间:2013年05月25日

网       址:http://japan.people.com.cn/35463/8257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