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技术巨头索尼、松下、东芝等持续低迷,日见颓态,难再充当日本创新力量“领头羊”。新一代技术精英投身创业者队伍,有心提振日本信心,却步履艰难。
“速配沙龙”
每周三,日本首都东京市中心一家酒吧都会举办一场非同寻常的“速配沙龙”。来这里饮酒、闲聊的大多是年轻人,笑容里还带着些许腼腆和生涩。不过,他们可不是来谈情说爱的。
“我想结交一些有共同想法的人,主要是那些懂互联网的人,”29岁的平沼慎吾(音译)告诉《纽约时报》,“我并非和谁都搭话。”
平沼慎吾是一名智能手机工程师,早先供职于东芝公司。在最近的一次周三酒吧“速配”活动中,他手拿一台苹果MacBook Air笔记本电脑,向与会者兜售自己新近开发的地图应用程序Sanpo。
Sanpo在日语中意思是“散步”。这个应用程序不仅能像谷歌地图一样帮助用户规划行程,还可推荐沿途深受大众喜爱的商店、餐馆和娱乐场所。“它帮助人们搜寻有趣路线,尝试新鲜事物,”平沼慎吾说,“我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随着索尼、松下等老牌技术巨头持续低迷,日本新一代技术企业家正在崛起。虽然他们人数不多,无法与美国同行相比,但已引起不少创业孵化器关注,甚至从美国硅谷获得融资。东京酒吧里的创业“速配沙龙”就是为了促成潜在的合作。
“眼下日本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让年轻人更愿意承担风险,尝试新理念,”26岁的广卫前田(音译)说。
广卫前田曾就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巴克内尔大学,毕业后就职于美国多家创业公司,之后回国,在东京创建孵化器“开放网络实验室”,为新创企业提供前期投资、办公空间和创业指导。
广卫前田介绍说,开放网络实验室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开展5期融资活动。今年最新一期融资活动中共收到近100份申请,超过去年两倍。
多重阻力
日本迫切需要注入创业新鲜血液。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在联合国最新公布的“全球创新力”排行榜上,日本仅列第25位,自2007年该调查开始以来首次跌出前20名。
越来越多迹象表明,日本大型电子企业已无力担当创新的领军力量。那些生产电视机和智能手机的技术巨头们受日元升值冲击,承受巨额亏损,正被更灵活、更廉价的海外竞争者超越。
与从前相比,更多创新看上去要么是细枝末节的修改,要么显得平庸。今年8月,松下推出一款可通过智能手机远程操控的“网络化”洗衣机,标价4500美元,遭日本博客圈一片嘲笑。一名博主问:“松下昏头了吗?”
不过,日本新一代企业家若想在老牌技术巨头未获成功的领域“拓荒”,还需克服诸多阻力。日本社会仍推崇“一生忠诚于一家公司”的理念,对冒险和失败嗤之以鼻;政府制定一系列复杂低效的网络监管法规,令新人望而却步;不仅潜在的企业家耽于冒险,连投资者也更乐于支持老牌企业,而非扶持新兴公司。
位于东京的风投企业中心约有50家风投基金成员,2011年这些基金的投资总额为3.16亿美元,同比增长35%,但较之硅谷,仍相去甚远。国际会计公司安永数据显示,去年硅谷的风投融资总额为126亿美元。
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参与创业的人口比例也处于最低行列。创业公司门户网站“国际创业”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参与创业人口比例为3.3%,而美国为7. 6%。
问题也许出在日本一直没有像样的创业公司收购记录。也就是说,日本技术企业对投资者唯一的回报途径是让公司上市,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这个目标不切实际。去年,仅11家技术企业成功上市。
由于投资者对成功收回投资没有很高期望,因此投资金额远远低于硅谷同行,导致更少技术企业获得成功。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日本企业的创新。
“种子基金在日本已经生根发芽,但数目很小,”27岁的谷歌前雇员福山诚(音译)说,“企业家仍被视为无所事事的盲流。”
精英加盟
虽然困难重重,还是有一批技术精英投身创业者队伍,令日本创新企业呈现新的面貌。
苏吉聪(音译)、内藤纯平(音译)、福冈宗明(音译)和栗田弘(音译)等人早先分别供职于尼桑、索尼、奥林巴斯、电通等大型企业,后来相继离开舒适的工作岗位,走到一起研制电子驱动设备“Whill”——将它安装在轮椅上后,可以把普通轮椅变成电动轮椅。
对这些创业者来说,这是一场大赌注。由于无法获得大型投资机构支持,他们投入开发原型产品的600万日元全部来自个人积蓄。去年,他们受邀参加东京车展,产品吸引广泛关注,收到来自日本、欧洲和美国的大量咨询。
今年从索尼辞职的产品工程师苏吉聪说:“Whill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索尼,我喜欢这样。”
福山诚和昔日谷歌同事、25岁的植村幸田(音译)联合开发基于“脸谱”的应用程序“社交午餐”,帮助年轻专业人士举办休闲商务午餐,扩大社交网络。目前,“社交午餐”已有6万用户,并以每月1万的速度增长。
今年,日本第二大电信企业KDDI旗下一家创业基金向福山诚提供3200万日元种子基金。不过,福山诚坦承,想获得更多投资,挺难。
原田拓(音译)曾在索尼、苹果和亚马逊工作过,2009年成立活动管理公司PeaTix,帮助用户举办活动、发放门票等。他表示,现在从大公司吸引人才比以前容易一些。他的团队约20人,平均年龄远超过30岁,每人都有丰富的技术部门工作经验。
“成功的案例越多,越能激励更多企业高管跳槽,”原田拓说。不过,许多有意跳槽的人告诉他,在日本,一旦失败,他们的声誉将受到极大打击。“如果你失败了,今后就不会有太多机会了。”
面向海外
鉴于日本国内对创业多有顾虑,一些企业把目光转向海外,从其他国家寻找投资、招募人才。
Gengo是一家网络翻译公司,33岁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赖恩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帮助需要翻译服务的用户与世界各地的自由译员立即取得联系。
Gengo起步非常艰难。莱恩是英国人,整整一年没有挣到一分钱,完全依靠积蓄生活。他的生意伙伴马修·罗曼有部分日本血统,一直睡在东京父母家的地板上。由于公司没有历年报表记录,没有房东愿意向他们出租办公室。
2010年初,峰回路转。美国天使投资人戴夫·迈克卢尔给他们提供种子资金,并帮助他们联系海外投资人。如今,Gengo的主要投资人均来自外国,其中最大投资商是伦敦的Atomico。
即便受投资商和客户青睐,要招募愿意加盟这个团队的人才依然不易。Gengo通过分类广告网站Craigslist、口碑和招聘等途径,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国际军团”。直到去年,Gengo才开始在日本展开大规模招聘,其中不乏国际知名企业前高管。
“最终我们不得不招聘外籍人士,因为似乎只有他们愿意加盟疯狂的创新企业,”莱恩说,“而且,由于东京的创业公司实在太少,我们找不到别人探讨有关问题,无法知晓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也许正因为此,“速配沙龙”应运而生。
相关链接:日本经济财政白皮书强调技术革新
日本内阁府7月发表2012年度经济财政白皮书,呼吁鼓励创业活动、激发技术革新以促进经济复苏。
白皮书指出,在社会老龄化时期,促进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革新,而创业活动是技术革新的重要培育器。
白皮书称,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日本社会的创业意愿较低,以2011年“创业活动率”为例,美国为12.3%,日本仅为5.2%,这意味着在18岁至64岁人群间,美国参与创业者的比例是日本的两倍多。
来源:凤凰网
网址: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1/10/19020278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