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日本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三本七平(1921~1991)在其《何为日本人》一书中,开篇分析绳文人的来源时就说,日本有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国江南(扬子江入海口附近),并且认为天皇的先祖就是“吴国的泰伯”。其实,自古以来,在日本持此论者就不乏其人,当然,持反论者也大有人在。

    说起泰伯,乃周太王之子,文王姬昌他大爷是也。据说太王当年看好孙儿“昌”,于是,就欲传位于泰伯三弟昌父季历,以便将来姬昌能顺利接班。泰伯看出 了老父的心思,就与二弟仲雍避祸逃奔荆蛮(今江浙一带)之地,然后纹身断发,以示不可用。三弟季历果立为王,继后,姬昌也顺利践文王位。而避居荆蛮的泰伯 则自号“句吴”,因其广修仁德,泽被荆蛮之民,土著义之,归附者甚众,于是,拥泰伯为主,自此,“吴太伯”之名正式亮相古今。

    而说到泰伯与日本的关系,据传,在东汉末期至魏晋时代,不断有操着满口吴音的倭人来中华上邦朝贡,并在中国皇帝面前自诩“泰伯之后”。唐人编修的 《翰苑》中引用已经失传的《魏略》一书记载,日本“其俗,男子皆鲸面纹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晋书·倭人传》中则有“男子无大小,悉鲸面纹身, 自谓泰伯之后”之类记载。宋人金履祥在《通鉴前编·吴亡条》中说:今,日本又云为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说到吴人泛日,似乎大体有两种,一 说为战国吴越国亡时,吴越人避战祸泛海至日。一说为三国时,吴地人为避战祸入海逃至日本。为证其实,认为日人属中华分支的研究者们,举出古时日本与吴人共 有鲸面、纹身、断发以及渔猎饮食等诸方面的习俗为证,除此,日人被称为倭人,而当时中国中原地区对吴越地区的人亦称其为倭人。凡此种种,皆为中日同宗之佐 证。由此,我们看出,说中国吴越人中有日本人之祖先,这事儿有点靠谱,而说泰伯是天皇先祖,因无泰伯登陆日本的强力佐证,则貌似日人一厢情愿的意淫,颇有 扯大旗作虎皮之嫌。

    其实,关于日本是泰伯之后的记载,在日本史书中也是屡见不鲜。日本南北朝时,僧人岩圆月在其《日本记》中就有“国常立尊为吴太伯之后”的记述。江户 时期汉学家林罗山父子执笔的《本朝通全鉴》里亦发现了“大和民族是吴太伯之后裔”的记载。甚至在日本曾有传说,中国战国时期越国败于楚国后,越人逃至日本 九州地区,而九州的越前、越中、越后三国就是中国越人后裔建立起来的。此外,日本的稻作文化来源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吴越地区,这也已是日中学者的共识。而 日本的和服,就是由吴地的纺织、缝衣工匠传到日本逐渐演化而成,至今日本和服尤称吴服,足证此论不虚。除此,日本认为日本人乃吴越泰伯之后的学者们,更是 从古时日本经济、社会、礼仪、游艺等诸方面都与中国江南地区似极来支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虽然如此,但持反论的日本人也大有人在,如主持编撰《大日本史》的源光国明,他不仅不承认吴人与日人的关系,甚至于连女王卑弥呼的存在此君都持否定 态度。还有本居宣长等辈,亦都是主要的持反论者。可这些人包括今天的日本保皇派,就是不敢掘天皇家祖坟,生怕一旦挖出来个泰伯或徐福拟或朝鲜半岛李承晚的 十八辈儿祖宗,那就彻底歇菜了。不过,日本人也自打嘴巴,1928年与德国争我山东半岛时就曾叫嚣:“我们从大陆上来,现在还向大陆上去”云云。看来,承不承认自己有个外国祖宗,好像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思维。

    看日本史料说泰伯,却也发现了趣事儿,如果说天皇的祖宗真是泰伯后裔,那也就是姬氏后裔了,而据本人查证,本人家族亦是姬姓后裔。实在亲戚呀,真该好好处。呵呵!

来源:日本大观园

网址:http://www.jp118.com/a/riqiwenhua/ribenlishi/ribenlishizatan/2011/0311/3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