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贸易合作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更广泛的领域寻求其合作伙伴,以增强其竞争优势。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先后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310印发的《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及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等精神,特别指出加强与韩日、东盟及中亚国家的双边和区域物流合作,开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协调和技术合作,以提高物流业的国际化和区域化程度。中韩两国物流业的合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一、中韩物流业发展前景分析

 

  中韩两国对外贸易的需求持续旺盛,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而作为第三利润源泉与经济发展催化剂的物流业合作前景广阔,中韩两国物流合作是东北亚经济圈内国际物流合作的基础平台。积极推动中韩两国物流业的发展,不仅对提高我国物流业的国际化程度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推动东北亚国际物流及其供应链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中韩对外贸易需求旺盛,促进两国物流发展

 

  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需求旺盛,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规模持续增长,出口增速有所回落,进口增速有所回升;贸易顺差继续增加;加工贸易增速继续保持强劲,一般贸易进口增速下滑;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中日贸易增幅回落较大,中韩贸易呈增长趋势,自欧美日进口全面回升;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加快。韩国对华投资增长,对美贸易增幅减缓,对日出口继续下降。韩国与东亚地区贸易伙伴贸易稳步增长,尤其是与中国贸易持续稳定的增长,由此也会使中韩两国物流业合作前景更为广阔。

 

  2.韩国产业的区域性转移对中韩物流业合作带来的显性和隐性动力

 

  韩国产业不断向中国转移,在产业结构上发生了由原来的纺织、服装加工、玩具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造船、机械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产业转移到中国后,必然会在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的采购产生采购物流需求,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又会产生对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等物流的需求。产品在中国生产出来之后,不论是内销国内,还是返销韩国,抑或是远销世界,也必将产生一系列的国内和国际物流需求。韩国产业向中国转移,必然会给两国物流业的合作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3.贸易互补性为两国物流业的合作创造了条件

 

  中韩两国在贸易上具有极强的互补性。韩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但市场狭小,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短缺;中国经济正高速增长,国内政局稳定、市场广阔、生产要素便宜、地价低、劳动力低廉、外资政策优惠、投资成本低、资源丰富,但缺乏资金和和先进技术。韩国在技术和资本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两国贸易的互补优势必然推进两国经贸关系升级与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运行格局,19902006年的17年间有14年为资本与金融项目同时出现顺差。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增加了国际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从根本上说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消费投资关系不协调等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内部失衡导致的外部失衡。利用中韩两国贸易的互补性,可以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消费投资不协调的现状,改善我国双顺差运行格局,有利于平衡两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二、中韩物流业合作框架分析

 

  1.中韩物流业合作的保障机制

 

  中韩两国物流业的合作,亟需构建与两国的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物流合作机制,完善物流系统的基础要素及技术支撑要素,建立健全物流保障机制。

 

  (1)国家与地方政策保障

 

  中韩两国的物流合作,需构建与现代物流产业相适应的政策框架。因此,需要两国及地方政府,根据发展形势的变化和需要,制定有利于两国物流合作的政策,为两国物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与保障

 

  中韩物流合作是伴随着两国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派生需求,它必然涉及到一系列合作的事项,需要依靠法律体系确保健康、稳定和又好又快地合作。因此需要在法律上完善相关的条款,特别是需要两国的立法机构尽快完善有关法律条款,或双方依照国际商法及惯例,使物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良性循环。

 

  (3)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物流基础设施是两国物流合作的基本条件,科学合理规划物流中心、物流网点的布局,全面做好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规划,以及相关的物流设施与装备的合理组织与配置。

 

  (4)物流信息系统

 

  中韩物流合作高效化运作,必须尽快建立起东北亚地区物流运作的信息系统,加快与国际物流接轨的步伐,实现物流合作的信息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借助现代物流技术与网络构建物流信息系统,尽快实现信息共享,利益共赢,资源共有的良好合作局面。

 

  (5)建立物流合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

 

  中韩物流合作的目的,就是实现两国物流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物流费用成本最小化,特别需要建立相关的物流合作协调管理机构,对合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组织、指挥及控制,以保障物流效能的有效发挥,使物流合作顺利进行。

 

  (6)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物流合作会涉及到由国内物流扩展到国际物流,必然要求两国物流技术、管理模式、运作机制等方面的兼容性。因此,需要充分协调与沟通,做好两国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确保物流环节得以顺利衔接,使物流合作顺畅进行。

 

  (7)物流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

 

  专业化的物流人才是两国物流合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物流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工作,合理规划人才的培养方案,组建物流人才团队和高地,合理搭配各领域专业人才,创造出组合效应。

 

  2.中韩物流合作的整体规划

 

  中韩物流业合作必须着眼于对两国物流资源的全面规划和设计,充分发挥两国的资源优势,促进物流业良性快速的发展,使我国物流业尽快与国际接轨。

 

  (1)物流交通运输平台规划

 

  物流运输平台是物流业的重要载体和通道,实现最大效益的增值与保值是现代物流体系中的支柱和骨架。中韩物流合作首先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合作的效率与效益最大化创造良好的局面。物流交通运输平台主要包括中韩两国航空网、水运网、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以主干线为输送体系的主体,科学规划主线与支线的布局,完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货运系统,优化货运物流网络,构筑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综合运输体系。#p#分页标题#e#

 

  ①航空网。依托现有的中韩国际航道网络和航线,建立国际货运通道网络,形成以两国的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全国并连接两国的国际航运网络。

 

  ②水运网。中国以上海、深圳、天津、青岛等大型枢纽港为依托:韩国以釜山、光阳、仁川港等港口为依托,在港湾、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对口规划与建设,实现港口物流资源的全面整合,建立覆盖两国,辐射全球的水运网络体系。

 

  ③铁路网。以两国铁路枢纽为依托,建立通向海港的海铁联合运输网络,扩大铁路的辐射范围,增大铁路网的服务范围。

 

  ④公路网。公路运输网络是中韩两国物流合作的重要通道,利用两国现有的公路网络,加强高速公路网和公路主干道网的建设,建立综合地面运输的高效公路网络。

 

  此外,中韩两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应大力开展国内及国际多式联运,充分发挥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各自的优势,开展海陆联运、海铁联运、海空联运等多式联运,形成各种运输方式互补的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平台。

 

  (2)物流园区的规划

 

  物流园区是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物流功能区域;同时,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合理规划物流园区,有利于物流业的现代化、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

 

  中韩物流合作的另一个主体内容,就是建设不同功能的国际型、全国枢纽型、区域转运型等物流园区,主要是针对两国经贸合作、交流和产业特点开发设计的具有功能互补的物流园区,并根据对物流的需求量来合理确定物流园区的数量与位置。物流园区的建设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物流需求相适应,并考虑物流园区的覆盖范围与物流效率的关系,还要与综合运输网络一并结合起来规划。

 

  (3)构建跨区域虚拟物流协作体系

 

  虚拟物流利用日益完善的电子数字通信技术,充分整合全球资源,可以实现跨国资源采购、跨国生产产品、跨国销售,可以充分发挥物流的场所效应。通过集中储存加工降低物流的库存和流通加工成本,在最近的需求供应点进行采购和销售,降低运输和配送成本,在网上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和订单处理成本,通过提供虚拟服务,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能力。

 

跨区域虚拟物流协作体系是以中韩物流合作的基本框架为依托,以提高物流的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在物流运作的过程中,以物流流程的不断优化和再造作为合作,具备高起点和智能化的属性,在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和运输实现协作的虚拟化,构筑功能健全的跨区域物流信息网络。构建跨区域虚拟物流协作系统,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建立适合两国经济及产业需求的跨国供应链物流协作系统,减少供应链上的无效作业,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利用公共信息管理系统,增强与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的互动性,既帮助区域内企业及时掌握政府的政策变动情况,以及时调节内部策略,亦帮助政府了解物流行业的运行情况,以便其进行行业管理和制定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使中韩物流合作始终处于良性环境下运作。详见图1

 

\"\"
 

3.架构中韩港口物流的合作框架

 

  港口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强大引擎,它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始点和终点,既是货物水运、陆运和空运的中转地,也是货物分拨和配送的中心。港口物流在国际生产、贸易和运输系统中起到枢纽和桥梁的作用。因此,港口物流将是中韩物流业合作一个重要的板块,应建立两国港口合作机制。我国拥有12.28万公里内河航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其中,上海、宁波、广州、青岛等大型港口年吞吐量都在亿吨以上。韩国有光阳港、仁川港、蔚山港、釜山港等大型港口,两国港口物流合作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且港口业务往来频繁。中韩港口物流的合作具体有如下途径:

 

  (1)健全港口管理体制,完善通关政策,提高物流业合作的效率

 

  港口管理体制是衡量通关效率并决定港口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推进中韩港口物流的合作,加强港口物流功能与提高运作效率是首当其冲,需要两国政府及相关的机构制定完善合理的港口管理体制,规范港口物流国际化标准,提高港口物流的运作效率。而通关政策是提高港口运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优化单证流、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作业流程,以改善通关环境,提高港口吞吐货物的效率。充分发挥两国港口资源优势,加强港口资源的共享,制定与实施科学高效的监督、监管机制,为中韩两国港口物流业的合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

 

  现代港口物流呈科技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趋势,为促进中韩港口物流合作的高效化,不断完善港口物流运作的硬件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设施装备能力,提高港口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我国的上海、宁波、天津、大连、青岛等港口都在加强对深水、大型、专业化和集装箱码头建设,强化港湾海陆运输连接点的作用,不断扩充货物的集散和暂时的保管职能,加强出口商品的组装、加工、包装、贴商标、库存管理、等级分类、检查、展示、回购、混载、配送、信息通讯等高附力口价值的综合物流功能。韩国则一方面加大港湾开发和城市开发之间协调,加强腹地运输计划的联系性,港湾开发主体的移让和趋于多样化,港湾开发投资财源的扩充和多元化,更适应海运和港湾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另一方面,港湾机能扩充,除了加强处理货物的海港(seaport)主要机能以外,同时强化陆港(landport)的机能和信息交换的信息港(teleport)机能,即所谓港湾开发的三个机能(tri-portsystem)。此外,还需加强软环境的建设,在物流理念、管理思想上不断谋求创新;构建现代港口物流数据网络,采用国际标准的电子、数字通信技术,提高港口物流的国际接轨能力,构建以港口为核心的立体交通网络,提升港口合作的软实力水平。

 

  (3)推动腹地经济的发展,创造港口物流需求

 

  港口是腹地的门户,腹地是港口的后盾。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息息相关,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腹地经济发达会增加港口物流的需求。中韩港口物流业的合作要充分挖掘两国港口物流的需求,实现港口与腹地物流的联动和一体化发展。因此,完善港口与腹地的物流设施,做好港口与腹地物流供应链的整体规划,优化港口与腹地物流的流程,衔接港口和腹地的各职能要素,积极推动港口和腹地物流园、港口与区域经济、临港工业园区之间的联动,使中韩物流业的合作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4)构建中韩港口物流联盟

 

  构筑中韩港口物流业的战略联盟,引入合作与竞争机制,有助于两国港口物流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借助战略联盟集聚双方的资源特长,提升各自在全球供应链的竞争力。共商港口物流服务网点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市场运作、兼并、并购股权和投资等手段,共建港湾基础设施、港口泊位、物流园区,共享战略联盟的利益,依照国际惯例拓展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网点、物流园区及配送中心。此外,拓展中韩港口物流战略联盟,加强其相关的终端物流和干线物流相结合,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港口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

 

  (5)推进中韩保税区和经济自由贸易区的互动建设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保税区和经济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互动作为中韩物流合作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此可概括为“一港两区”的物流合作。

 

  ①中韩保税区物流的互动发展。保税区物流具有国际物流的特质与属性。根据政府对保税物流园的相关政策,发挥保税物流园区的区港直通优势,构建出口集运中心。中韩物流合作充分利用我国相对低廉的仓储与劳务成本,并依托港口发达的航运网络更贴近国际市场,鼓励韩国生产性跨国公司和专业化跨国采购公司可以在园区建立国际采购中心;国内企业则可通过保税物流园区开拓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宽出口渠道,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中韩物流合作还应在区内建立国际转运中心,借助于园区货物允许自由交易的便利条件,对境外货物和国内货物在园区内进行综合处理、批量转化或进行临港增值后,向国内外分销配送;适应韩国产业转移的需求,形成强大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中枢和纽带,使园区成为国际中转的核心据点,满足生产国际化对贸易和保税物流的需求。此外,发挥入区退税优势,完善保税货物结转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为中韩保税区物流合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加工结转和出口退税的环境与氛围,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快速、低廉的物流服务。#p#分页标题#e#

 

  ②中韩经济自由贸易区的物流合作互动。中韩政府均高度重视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并分别出台有关贸易自由政策,为扩大对外贸易和吸引外来投资的需要,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合作需要,接受并采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政策。经济自由贸易区的物流合作互动,可参照经济特区的模式在临近韩国的我国主要港口设立经济自由贸易区,使韩国企业及组织享受自由经济区内可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为对韩投资和对韩贸易的国内企业提供享有各种优惠政策等,加强中韩两国企业的合作与互惠。

 

  通过中韩两国政府协商,在国内主要港口与和韩国主要港口对等设立自由经济区。除了享有途径一所享有的各类优惠政策,使两国经济自由贸易区真正成为发挥扩大两国经贸往来的桥头堡和先行区,为中韩之间自由贸易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中韩两国物流业合作是体现并实践《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之精髓的重要尝试,需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等平台,与邻近的韩国加强物流及其相关的分销、运输、仓储、货代等具有国际性供应链领域的合作,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市场优势,不仅实现两国经济利益的“双赢”,而且对东北亚经济圈及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鉴于中韩经济具有极高的互补性,必然带来双方经济交往与合作的机会和空间,有效运用国际惯例、推动与国际贸易规则及货代物流规则接轨、统一单证流、加强风险控制等“软环境”建设。因此,加快中韩两国物流业合作的进程,不仅对促进我国物流业尽快融入东北亚物流圈,而且及早进入全球供应链物流圈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责任编辑: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