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透,地铁的早班车缓缓启动,早起的主妇在忙碌地准备早餐,街上行人渐稠。但更多的人还在抓紧最后的美梦,沉浸在熟睡中——骤然,这一片祥和,在瞬间被大地恐怖的震荡撕得粉碎……一座时钟的指针,永远定格在这个清晨的5时46分。
这7分钟的短片让在场的观众目瞪口呆。这并非只是一部电影,它是1995年1月17日那场震惊世界的阪神—淡路七级大地震真实的实况,很多镜头取自灾难现场。从神户“人与防灾未来中心”——也是阪神大地震纪念馆——地震体验放映厅出来,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一些女士脸上还挂着泪,庆幸窗外依然阳光明媚,建筑物岿然不动。对于目睹过汶川大地震的中国人来说,其情其景是如此熟悉,如此震撼。
这个防灾中心,其实就是一座地震博物馆,收藏了不少地震文物:被火烤过的商业街大字招牌、在玄关被齐齐震成两段的高尔夫球杆、遇难少年生前爱吹的萨克斯管……更有大量当年的照片,灾难的惨景和救援志愿者的勇敢无私,更有对那场地震的反思:建筑物何以如此不堪一震?我们的城市在快速发展中,缺失了什么?一个小小的家居模型中,你轻揿一个按钮,地震来了,家中所有的一切都在剧震中移位、倒塌。它告诉你,神户当年的伤亡者中,极大一部分是被家具砸伤、挤伤的,究竟如何摆放家具,才最安全……
“一场灾难之后,最重要的,是防止下一次灾难发生时,依然重复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防灾中心事业部的展示担当直田忠士先生,一直陪同我们参观。他也是阪神大地震的亲历者,对中国记者极其诚恳地说了这样一段话:“神户重建已经15年,现在是一座如此美丽的城市。请转告汶川的人们,地震之后的一年、两年,一定很难很难,但这一切终会过去。一定不要着急,慢慢来,会好起来的。在重建中,请充分注重防灾减灾因素,千万不能重蹈覆辙,要防患于未然啊!”直田忠士说完,深深地向我们鞠躬,许久,才抬起头来。
阪神大地震纪念馆2002年开馆,是大地震之后的第七年。建筑和展示都十分朴素,没有太多的所谓“创意”,就是陈述、展示和提供体验。想起关于四川地震博物馆的议论始终不曾消停过,设计方案中还有将之作为“旅游景点一部分”之说,耗资颇巨。相信我们的博物馆亦会令人震撼、悲痛和感动。然而,从这里可资借鉴的是,仅有悲痛和感动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深刻的反思,有对未来的掂量,对抗震减灾从观念层面到制度层面与技术层面的设计和实践。(20091019 D14版)
责任编辑:刘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