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闻协会2000年6月制定的《新闻伦理纲要》指出,“在数量繁杂、信息飞速传播的社会,新闻的责任是用正确、公正的记事和评论完成公共的、文化的使命”。“新闻是历史的记录,记者的任务是追求真实,报道必须准确、公正,不受记者个人的立场和信条左右”。由于日本媒体长期不懈地追求和尽力保持新闻真实性,因此,日本媒体的可信度在世界媒体中名列前茅。这是日本媒体不断总结经验,在防止假新闻方面警钟长鸣的结果。
新闻失实的共因
1.信源不足,一味追求时效
1994年日本长野县发生“松本沙林事件”,当年6月27日夜晚,长野县松本市生活区出现有毒气体,死者7人,中毒者达500人。28日夜里,警察搜查第一报案人公司职员河野义行的家,搜查总部会见记者时通告“查收到药品数件”,29日日本各大报纸均大肆炒作,“公司职员药品被没收,农药调配失败?”“报案职员被搜家,除草剂调配失误?”等大字标题见诸报端,文章内容里有公司职员曾对警察说,“配药剂出现错误”,虽是匿名报道,但由于第一报案人的名字28日已经见报,人们很容易确定犯罪嫌疑人就是河野义行。
日本媒体之所以敢这样大胆假设,主要因为警示厅搜查干部私下披露犯人可能是河野义行。确切信息一件没有,警示厅搜查干部是唯一信息源,且为非正式发布的信息,资深记者因过分相信警察内线,前线记者先入为主,加上截稿时间急迫,怕被其它媒体时效抢先,没能认真确认。报纸电视还采访了河野的邻居,报道河野与邻人关系,邻居对河野的看法,周刊杂志更是深度发掘,发表《住民恐惧的松本毒气男真面目》等文章,《朝日新闻》发表了《与毒气相邻的恐怖》的评论,《每日新闻》发表了奇怪事件令人恐怖的背景等重头文章。
最后证明沙林事件是奥姆真理教所为,与河野毫不相干,假新闻不仅对河野本人造成深深伤害,在一段时间内也转移了追查真正元凶奥姆真理教的视线。
以单一信息披露为根据,且并非正式公布的信息,掺杂有搜查当局的推测和期待,疏于检查其它信息源,致使出现重大误报。另外,在未得到充分确认前,盲目追求时效容易酿成恶果,竞争意识是好事,但多道防线为此失去检查的功能,很容易导致假新闻的发生。
2.预发稿的失败
报纸在有预报的重大新闻事实确定之后才动笔,再经过编辑、制作和印刷等程序,无论如何赶不上时效,如果一味缩短时间赶时效,检查不充分会出现失误,因此,预发稿是报纸常用的手段。把判断不会出错的信息预先写好,编辑检查时间长,发表时又快又好,如著名人物去世时准备的人物介绍,重大判决决定之后准备的有罪、无罪两套方案等,但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现场确认,没有来自现场的一手确认信息,很容易出现误报,成为假新闻。
日本战后最著名的例子是1955年日本观测队观测斯里兰卡日食,共同社派记者随东京大学、日本天文台研究人员组成的观测队采访,并预先准备好观测成功和失败两篇稿子,文章中有当地风景描写,然而由于当地和日本的通信联系信号不好,日食观测预定时间上午7点,过去三四个小时仍未与记者联系上,等待共同社稿件的各家报纸询问电话不断,编辑感到十分焦急。此时,共同社工作人员听到斯里兰卡国际广播电台播放天气晴朗,英国观测队成功观测日食的消息,于是编辑猜想,当地天气晴朗,日本队也应观测成功,于是签发了“成功”的预发稿,然而,日本观测队和英国观测队虽在一个山上,但观测点相距10公里以上,就在日本队观测前下起倾盆大雨,到傍晚时分,编辑部收到前方记者发回的观测失败消息,但此时日本各家报纸的晚纸,均刊登了阳光照椰树光线渐暗,日本观测队在南方岛国观测日食成功的消息。(2011-5-16)
责任编辑:董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