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凤凰网财经讯据外媒消息,日本地震引发了供应链在自然灾难造成的中断面前的脆弱性问题。在中国,薪资的不断上涨已推助了这样的说法:即制造商可能会将生产转移到其它低成本地区、甚至转回西方。

 

上述两个问题正促使制造商重新审视自己的外包与供应策略。但对于应对眼前痛苦的关注,正遮掩了跨国公司面临的一个更大挑战:全球化供应链的概念,是否正因亚洲与拉美需求中心的崛起而变得过时?回归区域性外包与生产策略是否能最好地服务于这一趋势?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对苹果公司产品iPhone的一项研究中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供应链体系错综复杂的特征。iPhone也许是在美国设计的,但它的制造与装配,则是由分布在6个国家的9家公司共同完成的。

 

鉴于供应链的这种复杂性,如果日本电力中断、高速公路关闭、港口受损没有给其它地区带来问题,那才会让人感到奇怪。不过,令人吃惊的是,地震已过去了12天,国际供应链却没有受到多大干扰。

 

穆迪在周一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地震造成的影响都是可控的。台湾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周永明(Peter Chou)上周说得更加直截了当,他表示“所有人都反应过度了”。

 

如果企业愿意,可以通过两种做法来保护自己:保留更多的库存,以及在更多分散地区增加供应商。但库存的不断增加会影响生产率;而使用众多的供应商会提高成本,从而挤压利润空间。

 

大多数公司都会认定,增持库存与增加供应商的成本,超出了供应不安全性加大的潜在成本。

 

除了要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跨国公司还要应付中国的工资上涨问题。

 

德意志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劳动力成本正迅速攀升,未来3年工资的平均涨幅可能达到17%。

 

一些有影响力的声音指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日子可能已屈指可数。

 

“乌托邦从来不会长久,”美国鞋业集团首席执行官马特鲁贝尔表示。该公司正将大块生产业务从中国转移至印尼。

 

这似乎太过悲观了。中国的低工资优势正随着经济发展日益淡化,但其影响比通常认为的要小。

 

埃森哲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工资仍仅为美国的9%左右。即使工资上涨30%,大多数制造商的总成本也将只会增加1%到5%,而这其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与节约成本抵消掉。所以工资上涨不太可能会推动大批制造商撤离中国。

 

问题在于如何应付中国从出口制造业基地向制成品消费国的转变。通用汽车去年上半年在华汽车销售量超过了美国的销售量;三星电子称,其四分之一的消费电子收入来自中国;中国在飞利浦消费品销售榜上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麦肯锡上周表示,中国奢侈品销售额每年将增长18%,到2015年将达到270亿美元。届时,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当供应链的大部分都指向同一方向——从亚洲生产商到西方消费者,全球供应链的存在就有其意义。随着亚洲与拉美开始追赶消费潮流,跨国公司将生产与装配放在靠近客户的地点,将更为合理,更何况此举还能帮助它们节省交通运输成本。

 

这可能意味着重归区域性生产中心——中国工厂从出口转向为亚洲消费者生产商品;在拉美新设的工厂为美国制造商品。

 

一个附带影响将是提升一些公司的生产灵活性,这些公司实际上是在两个或更多地点制造同一种产品。

 

这将简化那些供应链,有助于企业应对日本地震引发的那种冲击。

 

但这种从“离岸”到“近岸”的转变是由增长驱动的,而非自然灾难。(2011-3-27

 

责任编辑:董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