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摘要:日本自2002年年初以来的景气恢复有一显著特点,即通货紧缩倾向与景气恢复一直伴随,这是世界经济周期史上少有的现象。通货紧缩倾向会对日本经济全面恢复产生负面影响,其机理是名义工资和名义利率低下刚性以及损益分歧点的恶化。日本企业工资增长缓慢,是个消费不振、物价长期低回的主要原因。而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劳动分配率下降;企业人事费增加;中小企业在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低工资非正式工人增多;世界性劳动供给增加;原油价格高涨,收入流失海外等原因。

 

  关键词:通货紧缩,消费者物价,损益分歧点,劳动供给,企业经常利润

 

  长期萧条的日本经济以2002年1月为拐点开始恢复,至2008年7月长达79个月,已超过日本经济史上最长的景气——“伊奘诺景气”22个月。此次景气恢复还有另一显著的特征,即日本经济恢复前的通货紧缩一直影响至今。由于日本经济已告别了恢复前通货紧缩的最低迷时期,且萎缩了的增长预期已开始复活,故而,本文将现在日本经济中存在的通货紧缩的影响称为通货紧缩倾向。日本经济的恢复与通货紧缩的影响长相伴随,这是世界经济周期史上少有的现象。

 

  一、通货紧缩倾向的表现

 

  前已论及,此次日本经济恢复之前,其经济的特征为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一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国民的货币收入减少的现象。由于消费者物价是反映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所形成的最终价格,它最能反映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我们可以该价格来测度其通货紧缩的程度。表1显示,日本经济自泡沫经济崩溃后,从1999年始,消费者物价一路下跌。当然,在经济现实中,判断某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就是通货紧缩,还需把握两点:一是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是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IMF的经济学家们认为,物价连续2年下落,即可定为通货紧缩,由此可见,日本2002年以前的经济是通货紧缩的经济。

 

 

  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根据GDP的变动情况,日本经济以2加2年1月为拐点走向恢复。但是如表1所示,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消费者物价仍一直下跌,均为负数。直至2005年第四季度始才有所上涨,经过2006年短短一年,从2007年始又连续三个季度下跌。资料表明,日本经济自恢复之日始,其物价一直处于低回状态。这可能也是日本政府时至今日仍未发布摆脱通货紧缩报告的原因。通货紧缩的根源,从根本上说是总需求不足,这可能也是目前日本经济增长步履十分缓慢的原因所在。

 

  应论及的是,进入2006年后,消费者物价确有小幅度上涨(或者说下降的趋势有所减缓),那么,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其实,当论及此问题时,还应将近年来波及全世界的能源、食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在内。有人认为,这些物品价格的上涨,有助于日本经济摆脱物价低回,加快其恢复的步履。其实,尽管最近能源、原材料和食品等物品的价格上涨,但是最终制品的价格并未上涨。因此,还不能说这是因经济完全恢复、总需求不足消解后的物价上涨。若总需求恢复,不仅能源、原材料和食品的价格上涨,而且,最终制品的价格也会上涨。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统计,表2对2006年~2007年消费者物价综合指数(A),与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涨价因素的同期消费者综合物价指数田),二者进行了比较,表中(A)所显示的指数虽有较大幅度上涨,但是,这其中就包含能源、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并不能完全显示经济的需求强度。而表中(B)所显示的指数才是经济需求强度的真实反映。值得注意的是,二者相较,表中(B)所显示的指数倒有所下降,也就是说若剔除能源和食品的上涨因素,日本经济总需求疲软的状态还没有完全消解。在此情况下,能源、原材料和食品价格的上涨,非但不能有助于通货紧缩的消退,而只能增加企业的成本,迟缓景气全面恢复的步履。

 

 

 

  二、通货紧缩倾向制约经济全面恢复的机理

 

  通货紧缩倾向会对日本经济全面恢复产生负面影响,其机理是名义工资和名义利率低下刚性以及损益分歧点的恶化。

 

  (一)名义工资低下刚性

 

  在通货紧缩倾向压力下,即使企业不景气,但由于终身雇佣和年功工资惯例,企业也不能任意解雇工人,正式工人的名义工资也不能下调。考虑到企业的雇佣量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在物价持续下跌期间,名义工资低下刚性会导致实际工资上升,雇佣量(或其增加率)、生产量(或其增加率)会减少(低下)。在正式工人实际工资上升情况下,有的企业势必减少其录用,代之以多雇佣临时工。从工人的总体数额看,其平均工资减少,这导致消费减少。

 

  (二)名义利率低下刚性与非负约束

 

  在通货紧缩倾向下,名义利率无法降到零以下,被预期的实际利率仍然高。在资本市场上,人们对存款和国债有偏好,而对股票等却避而远之。在外汇市场上,对被视为安全性资产的日元的需求不减,对被视为风险性资产的外币的需求不高。由于预期日元实际利率高,便产生了日元升值的压力。日元的升值,又形成了通货紧缩和增长缓慢的恶性循环。

 

  (三)经济主体损益分歧点恶化

 

  损益分歧点模型是分析企业等产量、成本、利润三者关系的财务方法。在通货紧缩下,各经济主体的损益分歧点相对恶化,进而导致投资及其它支出的减少,影响了经济的全面恢复。

 

  首先,对于企业来说,在物价持续下跌情况下,企业名义销售额减少。此时,与此相应的名义工资(尤其是正式工人的名义工资)若不下调,企业的名义现金就会减少。从长期看,若名义现金减少被预期,反映它的企业的资产价值会缩水。于是,从企业资产额扣除负债额后的自有资本,即净资产额减少。从长期来看,由于通货紧缩,企业的预期名义现金减少,反映它的股价会下跌,同时预期名义地租低下,导致地价下跌。股价和地价的下跌,又会使企业投资受到抑制。

 

  其次,对于银行来说,作为借方的企业和个人的净资产额减少,使作为贷方的银行的呆账的风险增大,于是银行对于风险大的贷款变得慎重,这又造成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对银行借款依存度高的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融资减少。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与企业互相持股的银行,以所持有企业的股份收益充作不良债权的处理资金。若股价下跌股份收益减少,会导致银行的处理资金不足,而在银行以其部分自有资本充作处理资金的情况下,会导致银行的自有资本比率下降,从而导致银行借贷的情形进一步严重。

 

  最后,对于家庭个人来说,在通货紧缩条件下,个人工资收入不能增加,其消费水平降低;股价下跌,会使持有股份家庭的净资产价值缩水,这会导致家庭的住宅等投资被抑制。

 

  当然,日本经济的现实可能不像上述分析的那样严重。应当说,日本经济自走上恢复道路以来,上述状况已得到初步扭转,经济的许多层面已呈现出活力,股票等风险性资产的价格开始回升,企业投资和利润也开始增加等,但是,通货紧缩的阴影并未完全消除,其负面影响犹存。

 

  三、日本经济中通货紧缩倾向犹存的原因分析

 

  通货紧缩本身是一种货币现象,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在货币市场上作为危机表现出来的,实际上不过是表现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失常。”人们发现虽然日本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状况已有很大转变,但其二者的缺口仍较大。一方面,从个人收入的增长来看,如表3所示:日本经济自1999年陷入通货紧缩后,2001年是企业生产的谷底,从2002年至2006年,企业经常利润连续5年增加,而人均工资和津贴等却连续8年减少,呈一路下落状态,即使景气恢复后,其状态也未改变。另一方面,从经济增长率的结构来看,在此次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日本作为后发型国家的特点又有所体现。美国商务部的国民经济计算表明,从2005年至2007年美国实际GDP增长的70%以上是由个人消费支撑的,而日本内阁府的统计则表明,日本实际GDP增长的50%以上是由出口牵动的,而个人消费仅占实际GDP增长的约40%。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又作用于生产,日本此次的经济恢复仍受到这一经济逻辑的支配。日本人均工资长期不能上调,是个人消费不振、物价长期低回的主要原因。那么,是何种原因使日本人均工资的增长长时间处于低回状态呢?

 

 

 

  (一)国内因素

 

  第一,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分配率有所降低。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企业的IT投资,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也加速了技术更新,出现了不能掌握新技术的工人。在终身雇佣惯例下,企业不能对这种工人实施解雇,于是只能以抑制工资来替代这种工人的留任。其次,劳动分配率是指人事费与附加价值的比重,在人事费不变的条件下,若作为分母的附加价值,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增加,劳动分配率自然下降。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的上升,是由资本投入实现的,为收回投资,对资本方面的分配增加,而对劳动方面的分配减少。再次,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其收益并未还原给工人,这里也包括已掌握新技术的工人。

 

  第二,人事费中保险金等项支出增加使企业负担加重。2000年以来,日本大企业的人事费,随着劳动分配率的低下一直变化。但是人们发现,除个别年度人均人事费因雇佣量不足而减少外,多数年度是增加的。人事费中除工资奖金外,还包括养老金、保险金和培训费等各项支出。这其中有两项开支对企业构成的负担越来越重,一是由于人口的老龄化,企业支付的退休金额度较大。二是养老保险金。日本政府于2004年修订了养老金制度,其中规定到2017年,养老保险金率要逐年提高。有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07年,养老保险金率分别为:14.288%、14.642%和14.966%,而到2017年将达到18.300%。企业担心因人口的减少,养老保险金率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即使工资不上调,人事费的负担也可能继续加重。由于养老保险金的缴纳与工资额度有关,企业还担心提高工资,可能会增加企业养老金方面将来的债务风险。这样,由于社会保障负担的加重,已分配到工人名下的工资并未到工人手中。人们预期将来养老金可能将减少,这种不安导致人们更加重视储蓄,从而给个人消费以负面影响。

 

  第三,中小企业劳动分配率增加的空间小。日本中小企业的就业者约占全体就业者的70%,其劳动分配率增加和工资上调的空间小,原因是中小企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低。近些年来,由于大企业将其主要市场从国内向海外转移,海外直接投资超过国内的数额,中小企业的国内订货额减少。此外,在日本独特的与大企业结成的“下包”体制中,中小企业的利益还有被大企业吸收的一面。据调查统计,在世界性能源和原材料等价格上涨的过去5年中,在电机和汽车生产部门进行零部件生产下包的中小企业中,有50%以上的认为为大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的价格下降了,中小企业的利润因此而减少。由此可见,能源和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负担,而吸取了中小企业利益的大企业,又将本身的劳动分配率压低到较低水平。

 

  第四,非正式工人的增多使工人总体平均工资降低。此次日本景气恢复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企业维持原正式工人的雇佣及其工资,同时增加低工资的非正式工人的雇佣,以替代新增正式工人的采用。1999年到2007年,正式工人减少了247万人,同期非正式工人增加了507万人。此期间,非正式工人占全体工人的比率,由24.9%增加到33.5%,这些工人的年收入几乎都在300万日元以下。也就是说,日本工资增长的缓慢和劳动分配率的低下,与工人总数中低工资非正式工人比重的增加有关。

 

  (二)国外因素

 

  第一,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性劳动供给的增加。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包括转轨国家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本国经济。各国的经贸往来和跨国公司将各国的经济纳入到世界市场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劳动力价格低廉,这种劳动力所生产的中间产品和最终制品以及所提供的服务,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这对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企业是一个挑战。据IMF的推算,1989年全世界出口产业的工人为5亿人,2005年增加至8亿人,从长期来看,这种竞争有利于日本国内产业的进一步优化。那些生产率低、无从与质优价廉进口品竞争的企业或被淘汰,或从该产业退出,其资本和劳动力向生产率更高的产业流动,因此工资有提高的趋势。但从短期来看,不少企业开始压低包括人事费支出方面的生产成本,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日本不少企业在全球竞争激化的情况下,注重海外子公司的发展,对这些.公司采取了资金或投资倾斜的方针。由于上述因素,日本国内的劳动者分配率容易低下,工资的上涨被抑制。

 

  第二,原油等价格的上涨使收入流失海外。目前我们有关劳动分配率问题的讨论是以实际GDP为基础。但是,这里的实际GDP的数量,未将因原油和原材料等进口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在内,若将这点考虑进去,日本实际CDP的数量还要减少。据统计,2004年-2007年实际GDP增加了33.1兆日元,由于交易条件的恶化,约有一半即15.3兆日元的收入流向海外。这种交易利得的恶化程度,是第二次石油冲击以来最为严重的,它使产油国因收人流入效果得到了其实际GDP以上的收入。相反,日本的实际购买力却比实际GDP损减了。原油和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从另一方面抑制了工资的上调。

 

  总之,在国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日本国内需求疲软成为通货紧缩倾向存在的原因,而消费疲软的主要原因在于工资增长滞后,家庭实际收入减少。2008年8月20日,日本银行公布的报告认为,因为雇佣者收入低迷,以及石油制品和食品等价格的上涨,日本目前这一战后最长的景气正面临停滞的危险。而近几个月来美国金融市场的持续恶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无疑又进一步增加了景气停滞的可能性。

 

  四、结语

 

  要摆脱目前的通货紧缩倾向,遏止景气回落,日本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加强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

 

  在金融政策方面,应为经济增长营造进一步宽松的金融环境,使供需差距进一步缩小。对此日本政府已有举措。在解除超宽松的金融政策后的2006年6月,考虑到市场上剩余资金变少,部分短期利率有上涨的势头,日本银行决定继续维持零利率的金融政策;2008年8月19日,鉴于目前经济的低迷倾向,又决定继续实施原有金融政策,将作为政策利率的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诱导目标维持在0.5%。#p#分页标题#e#

 

  在制度举措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制度,以改变目前由市场自发倾向所导致的利益分配扭曲的局面。如表3所示,工人的工资非但未与企业利润同步增长反倒连年下降,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现象。此外,一国的劳动分配率还与该国的增长方式有关。当增长率不变时,与外需型增长方式相比,内需型增长方式的劳动分配率应是高的,因为该方式GDP中个人消费的比重应大于前者。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增长减速背景下,面临外需困难、增长缓慢的日本经济,为维持其增长,应实现向内需为主导的增长方式的转换。从这一点看,劳动分配率也有必要提高。2008年3月6日,日本福田首相召见经团联御手洗富士夫会长,恳请这位财界的首脑对企业工资上调问题予以关注。这一反常的举动,已说明目前日本工资问题的严重性。前已述及,此次景气恢复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低工资的非正式工人的录用,这也是劳动分配率降低、平均工资减少的一个直接原因。要扩大内需就必须提高这部分工人的工资收入。2008年4月,日本实施改善临时工待遇的劳动法,以期规范企业的分配行为。

 

  目前,日本经济仍在缓慢恢复中,而通货紧缩倾向与景气恢复一直伴随,是世界经济周期史上少有的现象。可以想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此次日本景气的全面恢复中,还会呈现出与以往许多不同的新的特点,跟踪这些变化并加以研究,无疑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责任编辑: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