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6日,日本鸠山政权正式启动。伴随着鸠山的正式执政,尽管鸠山口口声称将“继续维系美日同盟”,但现实中的美日同盟却是磕绊不断,原本稳固的美日同盟频频出现“裂痕”。
从最初鸠山在《纽约时报》发表“追求更对等的美日关系”,到日本外相4日取消访美,到鸠山5日宣称“伊拉克战争是个错误、日本派自卫队参加也是个错误”,再到美国政府将总统奥巴马的访日时间从12日推迟至13日,一系列事态都表明:双方对彼此的不满情绪开始蔓延,美日两国为争夺外交主动权而博弈,预示着美日同盟关系正式迎来“动荡期”。
美日同盟的微妙变动背后,即是日本鸠山新政权外交“标新立异”的体现,也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步伐的继续。
本报讯 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问日本的日子从12日推迟至13日。日本媒体称,虽说推迟访日的理由是要出席胡德堡陆军基地枪击案的追悼仪式,但这也象征着在驻日美军整编问题上闹矛盾的日美关系现状。日本媒体认为,奥巴马原来就计划只在日本停留1天多,这一推迟使奥巴马本就不长的访日行程“短而又短”。从现实中的美日关系看,日本对美外交近日频频发出各种“不和谐音符”。
1、基地搬迁分歧大
在奥巴马访日之前,美日始终未能就美军冲绳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取得一致。
按照美国与自民党政府2006年达成的协议,美军将在2014年前将8000名美士兵从冲绳基地转移至美属领土关岛,冲绳岛的美军基地也将搬离闹市区。但当地民众要求美军从冲绳岛完全撤出。鸠山出任首相后表示,有意让美军基地彻底搬迁出冲绳岛。
对此,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凯利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警告称,日本打算将美军驻冲绳基地迁出冲绳岛的做法违背双边协议,有损美日同盟关系。对此,鸠山采取了拖延和回避做法,并不急于表态。
对美国来说,冲绳基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鸠山来说,这考验着他的外交决断能力,也考验着美日同盟关系的稳固与否。
2、关系定位有偏差
奥巴马目前面临的外交难题可谓“堆积如山”,包括稳定阿富汗、巴基斯坦局势;撤回驻伊拉克部队;伊朗、朝鲜核问题等。就连亚洲最亲密的同盟——日本也成了“新的棘手问题”。
一直以来,美国都把日本看作其在亚太最稳定的同盟。对奥巴马政府来说,更是迫切需要保持美日同盟的稳定,以帮美国继续参与甚至是主导亚太事务。
但从日本角度来说,过去几年一味“亲美”的做法让日本付出了很大代价:周边国家对日本的不信任感一直未消除,美日同盟割裂了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地区认同,阻碍了亚洲一体化的发展。
日本民主党上台后,鸠山提出了“脱美入亚”的构想,开始在美日同盟问题上频频发出让美国担忧的言论。在鸠山首次施政演讲中,他特别强调日美关系需要更多的“平等性”。这无疑是在暗示几十年以来美日关系的“不平等”。
如此一来,美国继续“主导”日本的设想与日本争取独立外交的希望,使各自定位出现了偏差,使现实中的美日同盟频现“裂痕”。
3、核密约调查现矛盾
与美军基地搬迁问题同样敏感的是美日之间的核密约调查问题。过去50年里,前自民党政府对于核武器怀有一种矛盾的感情,既想寻求美国的核庇护,也称“极度核厌恶”。9月25日,日本外相冈田克也却派遣了一个15人小组,开始调查美日签署核密约一事,让美国的战略层大为震惊。
鸠山新政府执意调查的目的,是试图弄清自民党执政时期是否存在核密约。据日本媒体披露,美方以前经与日方协商,可派遣携带核武的飞机经过日本领空,派遣携带核武的舰艇停靠日本港口。很显然,这违背了日本1967年提出的“无核”三原则(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前自民党政府一直否认存在密约。此次调查意在与自民党的安全政策划清界限,却也重新翻开了让美国难堪的历史旧账。
4、反恐盟友疏远美国
“布什—小泉时代”是日美同盟关系的“蜜月期”。在一些日本人看来,最亲美的小泉首相自“9·11”后将日美关系带入“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但依赖美军提供军事保护的结果,是日本在军事上事无大小都得听从美国的指挥。鸠山上台,宣告了前自民政府与美国军事合作“蜜月期”的结束。
在对印度洋美军供油问题上,日本决定明年1月日本海上自卫队撤回军舰,停止为美军提供海上燃油补给保障。在伊拉克议题上,鸠山也发出了不和谐音符:11月4日,他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表示,伊战是一场错误的战争,日本派遣自卫队也是错误。伊战爆发6年来,作为伊战最坚定盟友的日本却发出如此言论,着实让美国深感不安。
“裂痕不断”是为追求自主外交
本报讯 美日关系危机重重的背后,反映着两国政权更替、亚洲实力的增强、美日实力与国际形象的消长。
美日同盟频现裂痕的现实,既是日本鸠山新政权试图“标新立异”的外交体现,更是日本谋求迈向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步伐的延续。
新政权迎合日本选民
美日同盟“一时动荡”,背后与鸠山新政权主动调整“从美外交”有着直接联系。在竞选期间,鸠山就反复强调日本要有自主话语权,要和美国“平等对话”。
类似高调虽然是为掀翻执政逾半个世纪的自民党营造政治气氛,但也有力迎合了日本选民对自民党政权一贯“亲美”的反感心理,这虽是日本新政权试图区别于自民党外交的表现,但在日本国内也有很强的民意基础,有利于争取民众对新政府的支持率。
美日同盟“险象环生”,反映了日本对过去的“从美外交”反思的开始。
为了摆脱“政治侏儒”的国际形象,此前执政的自民党一直通过强化美日同盟关系,借助“借船出海”的方式,扩大其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与影响力,实现其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的目标。但长期依赖美日同盟的外交模式,日益显示了日本处处受制于美国的局限性。
“脱美入亚”新战略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继续强化美日同盟关系,增加了地区国家对日本的疑虑,阻碍了地区一体化进程。在这次金融危机背景下,亚太实力的增强让日本开始布局“脱美入亚”外交新战略,思考向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迈进的“新路径”。
在现任日本鸠山政权看来,“脱美入亚”的外交路线选择,有利于消除日本在亚太地区的负面形象,也有利于日本在构建“东亚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希望摆脱美国牵制
美日同盟“裂痕不断”,深刻体现了在美国实力下降的前提下,日本有意乘机追求更自主外交的意图。鸠山就职前在《纽约时报》发表的《日本的新道路》,就曾委婉阐释了美国实力下降、美元作为全球永久性货币出现危机的事实。
当年,鸠山的祖父鸠山一郎作为日本首相(1954年~1956年)时,曾希望通过贸易与民间交流方式,逐步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但因受冷战时期美国的牵制而未能实现。如今,从大的战略格局看,日本出现了战后第一次处于不受任何大国牵制、能够自主发展同亚太国家友好关系的“机遇期”。
新闻观察
鸠山新政府在涉及对美外交的一系列举动与表态表明,鸠山在尝试“脱美入亚”或“美亚并重”式的外交,对美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同样重视。
很显然,在谋求美日关系发展上面,鸠山政府将更多立足于顺应国内民意,强调本国的国家利益,以区别于自民党尤其是小泉时期对美“一边倒”的做法,美日同盟关系逐步削弱的趋势显而易见。
目前,在美日分歧的焦点议题——冲绳基地搬迁问题上,鸠山内阁的举棋不定与有意拖延,反映了日本对美国既依赖又想摆脱的矛盾心态。毕竟,美日同盟曾给予了日本最直接的安全保障,日本也借助美日同盟实现了经济、甚至是军事实力的腾飞。
保持同盟关系仍是外交重点
当前来看,保持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依然是日本外交的重点甚至是基石。因此,鸠山追求与美国的“平等对话”,必然是渐进式、微调式的,并不意味着民主党短期内能够实现彻底的“脱美”。
但可以预见的是,21世纪的美日关系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平等竞争时期。在美日关系“竞争—冲突—合作—竞争”的循环中,日本将显示出更独立的外交决策实力。只要日本追求成为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步伐不停止,美日同盟关系就必然遭遇“动荡”,美日间的冲突势必会进一步扩大。
随着美日实力的此消彼长,在未来的某一时期,美日同盟关系必将发生改变,日本有可能成为美国一手制造出来的、与美国竞争的最强劲对手之一。
当然,在美日力量对比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日本还不会对美国霸权构成威胁,日本也不可能成为美国的挑战者,美日依然还将处于同盟框架之下寻求发展。
新闻链接
美日同盟走过“六阶段”
本报讯 从历史纵深看,日本对美国的态度,历经了“仇美”、“宠美”、“厌美”、“从美”、“疏美”、“亲美”几个阶段的微妙变化。从未来发展看,日本若想与美国建立更为平等的关系,还需要经历美日实力的博弈。
一:“仇美”阶段(从1937年到二战结束前)。在二战结束前,由于日本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在华利益,从此加剧了美日矛盾。1940年,日与德国和意大利结成轴心国集团,让美国意识到了法西斯的威胁,进而开始对日本实行全面经济制裁。
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日本国内掀起了“仇美”情绪,导致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
二:“宠美”阶段(1945年--1963年)。二战最终以法西斯的失败告终,日本宣告投降。1951年,美国单独与日本签订和约,与日本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美国承担日本防务,日本则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追随美国,成为美国实施亚太乃至全球战略的排头兵。在长达40多年的冷战时期,美日同盟下的“宠美”,是日本对美国态度的主流。
三:“厌美”阶段(1964年--1982年)。伴随美国的经济衰退和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美日经济摩擦不断,日本国内开始滋生“厌美”情绪,导致了1982年中曾根康弘上台提出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的发展目标。
四:“从美”阶段(1983年--1990年)。伴随美国对前苏联遏制战略的出台,美日同盟有了共同的目标,日本战略上的“从美”超越了经济上的摩擦。
五:“疏美”阶段(1990年--2001年)。伴随前苏联的解体,美日同盟失去了目标,美日同盟进入了大争论时期。相比此前美日的亲密合作,日本对美国的态度有些“游离与疏远”。
六:“亲美”阶段(2001年--2006年)。2001年“9·11”的发生,使美日在反恐的旗帜下再次走在了一起。
小泉政府采取了“一边倒”的亲美政策,美日同盟关系迎来了难得的“蜜月期”。但随着民主党的上台,美日同盟正在经历新考验,“脱美”正成为日本对美国的新立场。
责任编辑:王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