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该文根据近期日本央行公布的2008年度日本的银行决算数据,对日本大型银行和地方银行的收益现状、中长期收益行为进行了分析。对比2009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金融稳定报告》可以看出,历经此次金融危机,美国银行等半数以上美国大型金融机构仍可保持年度结算盈利,但遭受危机损失不很严重的日本银行业,其2008年度决算却出现赤字。这说明日本银行业在收益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上存在问题,其深层次根源仍在于早年汇率制度改革的失败。当年日本面对美国压力加速日元的升值,是导致19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后大量的不良债权负担给日本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创伤,以至于尽管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救治,仍末达到理想效果。汇率制度改革一定要兼顾本国金融业的承受能力,以维护金融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否则将长期制约金融机构的基础性收益能力。这是日本经验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009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金融稳定报告》发布了2007年至2010年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损失额合计——“潜在损失”。如果包括欧洲在内,银行业融资、证券化商品的损失将达2.4万亿美元。其中美国约占1.6万亿美元,日本约占0.13万亿美元,日本的潜在损失远不及美国和欧洲严重(见表1)。

 

 

 

       尽管美国金融机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但仅就美国六大银行2008年度决算结果看,半数银行还是盈利的,其中美国银行净收益高达251%。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08年度日本的银行年度决算(3中有半数以上的大型银行和地方银行其净收益都出现了赤字。对日本的银行来说,收益下滑的银行如此之多是自2003年以来五年时间内未曾出现过的。其原因有以下三点:①代表银行基础收益的核心业务净收益减少,这是主要原因;②减持股票损失、以及其他与有价证券投资相关的损失大幅增加;③银行的贷款对象——企业或倒闭或业绩恶化导致信用成本急剧增加。

 

  回顾更长一个时期内(即20年来)日本的银行决算情况,日本的银行曾数次在年度决算当中出现赤字,究其原因也多是由信用成本上升和对有价证券投资的损失造成的。因此,保持银行对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强化其基础性收益,才能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根据惯例,日本银行每年两次公布金融体系报告,分析评论银行的收益动向。为更加及时有效地反映金融体系内部的问题,在2009年9月正式公布之前,日本银行金融机构局根据2008年度决算数据对大型银行和地方银行的收益现状、中长期银行收益行为进行了分析,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日本的银行2008年度决算特征

 

  (一)当期净收益赤字

 

  就2008年度日本的银行决算看,大型银行和地方银行的当期净收益连续3年持续恶化,拖累2008年度终期决算均出现赤字。就赤字金额看,大型银行高达1.6万亿日元,地方银行也有0.2万亿日元。12家大型银行中出现决算赤字的银行有8家,108家地方银行中有55家。所有大型银行和93家地方银行的2008年度净收益均低于上年度水平。

 

  (二)核心业务净收益减少

 

  日本的银行核心业务包括资金业务和非资金交易业务。无论大型银行还是地方银行,代表银行基础收益的核心业务净收益连续三年下降,导致银行的总体收益水平大幅降低,大型银行核心业务收益下降到2.6万亿日元,是1990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地方银行下降到1.7万亿日元,降至2001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核心业务净收益比上年出现恶化的最大原因是非资金收益显著减少。日本许多投资信托和保险商品的经营许可是1998年到2002年相继得到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这些商品的窗口销售带来了丰厚的手续费收入,2003年度以后与外汇衍生品收益一起成为大型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带动银行收益的大幅增加。但自2007年度起,以上收入大幅减少,2008年度随着市场环境的急剧恶化,非资金收益进一步减少。

 

  从资金收益的表现看,大型银行略有增长,地方性银行则徘徊不前。资金收益即投资收入减去筹资费用所获的收益。资金收益增加是由于2007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企业在直接金融市场上的融资环境急剧恶化,使得转向大型银行融资的企业不断增加;而地方银行向大企业融资的增幅却在缩小。加上2008年度后半期的贷款多是利用紧急担保制度的贷款,利息收入很低,所以影响了存贷款利差收益。

 

  从日本的银行收益率占总资产之比也可明显看出基础性收益能力的下降。2005年度以来,日本的银行核心业务的总资产利润率(ROA)始终处于下降趋势,2008年度甚至低于1990年度前期的水平。

 

  (三)有价证券投资损失

 

  2008年度日本的银行决算最大特征是,受世界金融资本市场动荡的影响有价证券相关损失大幅增加。大型银行损失1.4万亿日元,其收益比上年减少1.5万亿日元。地方银行损失1.1万亿日元,收益比上年减少1.0万亿日元。

 

  受股价下跌的影9向,无论大型银行还是地方银行,与股票相关交易都出现了巨额损失。有价证券损失额侵蚀了银行核心业务净收益的60%。就股票减持和股票出售损失占持股总额比率看,大型银行的股票损失高达14%(2007年度仅5%)。地方银行股票损失占13%(2007年度4%),股票损失程度接近2002年度。

 

  无论大型银行还是地方银行,其有价证券综合损失(有价证券已实现的损益和有价证券市价贬值损益增减额合计)连续两年都出现巨大增幅。大型银行损失金额达5.3万亿日元,地方银行达2.7万亿日元,无论大型银行还是地方银行,有价证券损失额都高达其核心业务净收益的2倍。因此,如何降低银行持股风险是稳定收益的主要课题。

 

  (四)信用成本增加

 

  随着银行贷款对象——企业倒闭的增加、经营业绩恶化以及银行提取呆账准备金的不断增加,日本银行业的信用成本也大幅增加。其中大型银行信用成本增加1.9万亿日元,地方银行增加1.1万亿日元。从信用成本额占核心业务净收益比率看,大型银行信用成本损失占核心业务净收益的70%,地方银行占60%以上。再就信用成本率来看,相比2007年,大型银行上升了72bp,地方银行上升了58bp;而2007年度大银行只上升了13bp,地方银行较高,上升了34bp。

 

  时隔7年之久,2008年度末大型银行不良债权比率的变动方向发生了质变,由下降转为上升,但与2007年末相比仅上升0.3%,增幅很小。7年来地方银行不良债权比率始终在下降,2008年度为3.5%。就不良债权净额变动的原因看,地方银行主要是由于不良债权转为正常债权比率增加,抑制了不良债权率的上升。

 

  尽管由于银行贷款对象——企业的经营业绩不断恶化而使银行信用成本不断增加,但到目前为止,日本的银行还是抑制了信用成本的上升。主要原因在于包括中小企业在内,企业财务基础得到强化,增强了对经济恶化的承受能力。

 

  (五)资本充足率动向

 

  与欧美金融机构不同,日本的金融机构对证券化商品的直接投资较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直接在证券化商品投资上遭受的损失并不很大。但日本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却远高于美国的金融机构,约为美国金融机构的10倍。股价波动对日本金融机构所持股票市价损益的影响很大。2007年以来股价大幅下降直接导致了日本的银行自有资本的降低。据日本金融厅统计,截至到2008年9月,日本大银行的股价市价评估额为22010亿日元,比2008年6月底(49620亿元)缩水一半以上。股价市价的缩水直接影响了银行资本充足率。

 

  鉴于日本金融机构股票持有率较高的特点,加强资本充足率比例必须与控制股票的风险压力相结合,因此要随时掌握股价变动的风险量,从中扣除股价按市价计算形成的损失额,计算股价下跌压力造成的新增负担,及时补充自有资本的不足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从2008年度末资本充足率看,大型银行为11.9%,比2007年度末增加了0.2%。地方银行为10.7%,也增加了0.2%。从核心资本的比率看,两类银行也都比2007年度末增长了0.2%,大型银行为7.9%,地方银行为8.7%。

 

  在当期净收益下跌为赤字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却有所上升,其原因是大型银行风险资本大幅减少,地方银行风险资本也在下降,从而保证了自有资本的增加。大型银行由于有价证券损失增加使自有资本比上年减少3.5万亿日元,但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内部评级方法(AIRB),风险资产比上年减少了35.4万亿日元。

 

  (六)修正相关制度的效果

 

  就2008年度银行的决算来看,在银行收益恶化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上升,不良债权比率也有所改善。尽管流量方面指标恶化,但存量指标却没有出现严重的恶化。

 

 

 

  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度后半期对相关制度进行了修正,包括:①修改金融商品会计基准;②修改放宽贷款条件中对债权的要件要求;③弹性实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这些制度上的修改,在提高税前当期净收益、降低信用成本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实行弹性资本充足率监管,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济衰退时股价损失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侵蚀。自有资本中扣除的有价证券损失大幅减少,才使日本银行业自有资本额比上年略有增长,约增加0.2万亿日元。

 

  提高税前当期净收益:大银行和地方银行的税前当期净收益都得到了提高,约为2100亿日元和1800亿日元。

 

  有助于降低信用成本率:根据计算,由于制度变更使大型银行信用成本率大约下降了4bp,地方银行约降8bp。

 

  增加净资产中其他有价证券市价计值的差额:大型银行增加了3800亿日元,地方银行增加了2500亿日元。

 

  降低不良债权比率:大型银行下降了0.2个百分点,地方银行下降了0.6个百分点。

 

  二、小结

 

  2008年度日本的银行年度最终结算之所以出现赤字,最大原因就是信用成本增加、有价证券相关收益恶化。

 

  这里,笔者将长期时间序列中当期净收益与信用成本增加、有价证券收益的关系整理如下。

 

  在过去的20年间(1989—2008年度),当期净收益平均值略有下降。

 

  从年度数据看,每一年度的当期净收益波动幅度都很大。从波动的主要原因看,核心业务比较稳定,信用成本和有价证券损益的变动幅度较大。大型银行信用成本的平均值比核心业务净收益的平均值要大约1.4倍,地方银行信用成本的平均值比核心业务净收益的平均值约高出80%。

 

  这说明日本的银行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用成本和有价证券收益的高低。2008年度的总决算也表现出这个特点。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是基础性收益能力的低下。如上所述,2008年度核心业务净收益的收益率(核心业务净收益/总资产)甚至低于1990年代上半期的水平。随着核心业务净收益的下降,信用成本的增加和有价证券损失的增加,使银行最终出现决算赤字。

 

  面对这次金融危机,美国银行等半数以上大型金融机构仍然保持年度结算盈利,但遭受危机损失不很严重的日本,2008年度银行决算却出现赤字,这反映出日本银行业收益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上的问题。然而,银行基础性收益能力和风险监控能力的不足不仅是日本的银行所独有的,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银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扩大对股票市场的投资,中长期内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同时如何提高基础性收益能力、控制所持有价证券的风险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因此,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汲取。
 

 

责任编辑: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