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1999年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三卷本《圣人与日中文化》一书,是旅日学者王文亮近年完成的一部新著。

       

       该书总共210万字,通篇以日本儒学思想发展史为中轴,全面分析探讨日本人在各个历史时代所形成的圣人观念的基本内容,以及与中国固有的圣人观念之间的源流关系和异同之处,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胆识与功底。

 

       该书结构庞大,颇多特色,尤其是以下几点尤为突出,值得一提。

 
       第一,研究方法上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一直是我们从事儒学思想史研究的指导方针,对于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人物、学派及其思想,都必定注重时代背景的分析,从中挖掘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揭示其时代作用和社会影响,总之是宏观式研究比较流行,也非常发达。而在日本,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汉学的传统依然在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注重对人物及其思想的考证和辨析,使微观性研究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该书作者既在中国国内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儒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功,又到日本大学研究生院留学,得到名师指点,较完整地掌握了日本式的学术研究方法。于是,宏观与微观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圣人与日中文化》一书堪称这种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结晶。
 
    第二,全书的构思和叙述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纵览全书可以看出:该书内容上起古代,中经中世,下迄近世,时间跨度之长,远逾千载,而其中又根据日本儒学思想史的发展演变历史及其规律,把近世即江户时代的儒学作为研究分析的重点,紧紧围绕圣人观念这一主题,通过对圣人的本质、圣人与儒士之间的关系、圣人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圣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圣人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还有当时出现的批判圣人权威的思潮等各个领域的思索,翔实考察,梳理脉络,澄清疑点,从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角度,全面勾勒出了日本儒学圣人观念史乃至整个儒学思想发展史的轮廓,在我们面前重新展现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第三,资料翔实,引用准确。作者仅靠自己的个人力量,在短短四、五年时间里就构筑起了如此庞大的理论体系,充分显示了其刻苦治学的精神和荟集及驾驭资料的能力。在资料的筛选和运用方面,作者尤其煞费苦心,在该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充分领略作者刻意追求资料的翔实准确的严谨的学术态度。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学者在从事外国研究时,所需资料往往难以随意得到,研究日本学的同仁恐怕也有如此深切的感受。这不但严重阻碍了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而且甚至往往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
 
       鉴于这种现实的无奈,并出于为国内学术界提供大量原始资料的良苦用心,作者利用他在日本留学的有利时机,殚心竭虑,四处奔走,最终通过细致而周到的筛选,详尽准确地荟萃进书中。在提笔行文时,作者始终坚持使用第一手资料的原则,尽量避免转引第二手、第三手资料,以保证引文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立论公允,观点稳重,不哗众取宠,措辞平明浅近。
 
作为一部经中国人之手创作而成的日本儒学思想史著作,《圣人与中日文化》这本书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当然它自身并非白璧无瑕,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或许作者想为中国学术界提供相关资料、并为中国的日本学研究补偏救疏的良苦用心过于强烈,结果在书中某些地方导致了引文冗长、叙述繁杂的弊病。另外由于刻意追求著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有限的时间里未能。对众多的课题进行毫分缕析,反复咀嚼,缜密处理,因此在阐述上不免存在粗糙之嫌。诸如此类,但愿作者今后能够利用再版之机加以改进,使之渐臻至善至美的境界。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