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在油气勘探、乙烯项目方面的合作,为两国经济合作注入了全新的内容。中日韩三国合作的加强,也预示着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萌动。
 
    2009年5月27日,韩国新任总统李明博在访问完美国和日本之后,开始了"四强外交"的第三站--中国。与访问前两站不同的是,代表团中有一个38人组成的经济界“国家队”。在李明博4天的访问日程中,有一半的时间是为经济而活动。
    随着中韩两国经济合作的全面展开,能源项目骤然升温,成为双方合作的新突破。
 
SK分羹中国乙烯
 
    李明博总统访华带来了中韩能源合作项目的新进展。5月28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韩国SK能源株式会社在北京签署了武汉乙烯项目框架协议,双方将合资建设和运营武汉年产80万吨的大型乙烯项目。根据协议,韩国SK能源株式会社将持有该合资企业35%的股权。
 
    据悉,这是至今韩国对华投资的最大项目。该项目除年产80万吨的乙烯裂解装置外,还包括年产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年产30万吨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年产40万吨聚丙烯等乙烯下游装置。预计于2011年建成投产。
 
    这一项目是中韩两国在炼化领域合资合作的一次重大实践,是韩国SK集团在中国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韩国SK公司人士说:“该项目是SK在中国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最大成果。”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朱和告诉记者,韩国石化工业总体上呈外向型发展的特征,一半左右的石油石化产品用于出口。在出口走向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市场是其重中之重。可以这样说,中国石化市场一伤风,韩国可能就会感冒。
 
    据朱和教授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就打算到中国发展石化工业,但亚洲金融危机打乱了其预定的战略步骤。我国入世之后,石油石化领域更加扩大开放,一些欧美大公司和中东大公司捷足先登,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上马了一批大中型炼油石化项目,这期间韩国公司虽一直积极活动,但投资规模和项目总体上相对较小。本次SK公司能够进入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武汉乙烯项目,应该是个很大的进步。
 
    “SK与中国石化合作乙烯项目,对韩国来说,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乙烯对外依存度在40%左右的广阔的、需求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其产品可以绕开关税壁垒,直接在中国市场销售。”朱和表示。
 
    分析人士指出,能够获准参股中国内地乙烯项目,不但意味着SK能够在这个迅速增长的市场中获取重大利益,更会对SK在华业务的战略布局产生重大影响。毕竟乙烯项目是处于化工产业链顶端的龙头项目,是石化产品的主要基础原料。
 
    朱和指出,中韩在石化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互补性。在两国开启乙烯项目合作之后,双方将在相关领域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合作。
 
    当然,中国石化乐意与SK合作,也有自己的考虑。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前总设计师王松汉告诉记者,中国石化愿意与韩国SK这样一个不能提供油源的公司合作,除政府的推动外,还有资金和技术方面的考虑。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飙升,中国石化炼油板块面临严峻压力。今年一季度季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了28.6%,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则同比下降了84.21%。
 
    中国石化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石化与韩国SK在武汉乙烯项目上的合作,“对减轻公司的现金流压力有好处”。
    “SK是韩国最大的石化企业,炼油绩效在亚太地区名列前茅。该公司在装置规模化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方面,都有不少可取之处。”朱和说,“两国在这一项目上欣然合作,标志着中韩能源合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量变到质变
 
    当然,李明博总统本次来访,着眼点不止于炼化项目。就在中国石化与韩国SK签约武汉乙烯项目的当天,中国最大的油气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也与韩国大宇国际株式会社签署了缅甸油气联合勘探谅解备忘录。
 
    一向崇尚“实用外交”的李明博在5月28日中韩经济界欢迎招待会上表示,韩中两国经济合作应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他指出,由于全球石油、原材料和粮食价格飞涨,韩国和中国都面临着共同难题。因此,希望两国在核能等新能源开发上进行合作,实现向绿色产业和能源节约型产业结构的转型。他还表示,希望在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领域同中国开展合作。
 
    而事实上,全球知名的核电设备供应商韩国斗山集团在李明博访华期间也与中国核工业集团签署了核能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核电设备建设、海水淡化等方面。
    在中韩联合声明中,双方同意在核电、石油储备、资源联合开发和可再生能源等能源领域继续加强广泛和互利的合作,并为在节能领域合作取得具体成果而努力。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韩国问题专家徐文吉告诉记者,最近两年,韩国有一些小企业开始撤离中国,而两国在大的项目,如能源项目上的合作却在加强。这种“小撤大进”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市场在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两国的合作正在从量变走向质变。
 
    除了能源合作之外,双方还希望保持两国高层互访,加强各层次磋商,密切双方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合作,扩大人员交往,特别是青少年交流。
 
    两国合作的全面展开,不仅为经济合作由“量变到质变”创造了条件,更为提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了实质性的内容。
 
能源合作体系萌动
 
    上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推动了中日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加强;李明博访华之后,中韩能源项目又急剧升温。作为亚太地区三个石油进口大国,目前表现出的能源合作的积极动向,给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这一概念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韩国一直是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的积极推动者。早在2001年,韩国在第一次东北亚能源国际研讨会上首次倡导成立能源“协作体”,并将韩国、朝鲜、俄罗斯、中国、日本和蒙古六国囊括在内。
 
    “中日韩三国如果能够携起手来,加强能源合作,共同对抗目前的高油价,对东北亚地区能源安全将具有建设性的影响。”徐文吉告诉记者。
 
    “韩国本身是一个石油进口国,与韩国能源合作中国虽得不到油源,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中国对外能源合作的思路和渠道。比如在石油储备方面,我们可以向韩国借鉴很多有益的东西。”徐文吉如是说。
 
    其实,早在2006年,双方就曾在能源合作上进行过积极磋商。当时韩国经济知识部曾表示,韩国愿以战略石油储备方面的技术,换取中国在开发油气田方面的知识。
 
    中日、中韩能源合作项目都在升温,且合作形式呈多样化趋势。种种迹象表明,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体系建设正在萌动。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朱和表示:“日本石油公司是日本最大的石油公司,SK是韩国最大的石化企业,与中国两大巨头合作,标志着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在新形势下迈出了新的步伐。三国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够增强互信,有利于该地区的能源安全。”
 
    当然,目前东北亚地区还存在体制各异、互信不足和局部地区相互竞争较为激烈等困难,这需要各方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合作和妥善解决。中韩两国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无疑会对双方今后的合作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责任编辑: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