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全球化幸运地让我们有足够的经验可以借鉴。日本与美国,这两个最为不可一世的世界经济体,拥有最为优秀的企业与品牌,但两国企业在并购行为上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孔志国介绍,回顾美国百年来的并购历史,打造世界级企业航母的指导思想显而易见:从1898年第一次并购浪潮开始,美国政府指导下的企业并购,就沿着集团化、规模化的道路发展,先是通过横向并购,在各行业打造出了巨头公司,紧接着通过第二次、第三次并购浪潮,这些巨头公司顺利完成了纵向收购,成功实现了对产业链的整合、资源重新配置;而之后证券化的手段被更多应用,业务拆分使得企业赢利能力大幅度增强,多元化的产业巨无霸成型,从90年代中期至今的并购浪潮中,强强联合成为主旋律,波音牵手麦道,成为最典型的案例。


    反观日本,几乎是过去一年中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行为的镜子:自80年代日本制造业在汽车、家电、半导体等领域彻底打垮了国际竞争对手,加上美国经济刚刚走出滞胀阴影,元气尚未恢复,一时间日元资本滚滚涌向美国,大肆收购资产。最著名的就是三菱财团以13.73亿美元购买了纽约的标志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这让不少美国人担心日本会把整个美国都买下来。但最终的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跑到美国出手阔绰的日本企业,并没能很好地将这些资产整合进自己的产业链条,相反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运转不灵,消化不良。失败的海外并购也成了日本经济20年低迷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


    孔志国提醒中国企业:美日的昨天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企业间并购的兴起是企业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需要,盲目地“抄底”行为势必要付出代价。“并购以其能够快速整合利用现有经济资源,而成为企业集团谋求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并且越来越多地为企业集团的战略服务。”他进一步强调,“并购动机应趋于长远,由初始追求规模效益、短期财务赢利转为追求企业集团在国际竞争市场中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强强联合的‘巨无霸企业’合并战略,正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较量的新手法和企业集团抢占国际市场有利位置的新手段。”


    俗语有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海外市场风云变幻时转而选择国内并购,并非是放弃国际化道路和海外市场,相反的,是为了下一次更有力的海外出击。

 

责任编辑: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