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1、“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后,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也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各国为了尽快结束危机,纷纷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1.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产生了一系列私人垄断资本难以克服的矛盾,私人垄断资本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2.战争的特殊作用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的形成。欧洲的私人垄断资本发达,同时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在战争中,国家都要对大量工业部门进行集中管理,以应付战争之需。这种战时管制有很大的强制性和临时性,但是,它确实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合乎规律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3.经济危机呼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4.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需要国家投巨资并进行有效管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内容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1.国有企业的发展。70年代末,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国有化企业在许多部门都占绝对优势,而在采煤、电力、煤气、铁路、邮政和电讯业中,英国、法国和奥地利等国是完全国有化,联邦德国的国有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占到12%。国有企业一般都是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但投资高,利润低,风险大。欧洲著名的国有企业如英国石油公司、法国雷诺汽车公司、联邦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都常常名列世界50家大公司之列。2.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升高。很多国家的政府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直接支配了国内大部分财富,国家用这些钱进行国防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福利、调节社会收入等等,充分发挥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3.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作用。4.加强国家对国家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作用。尽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各国有很多相同之处,但还存在着许多差别。如法国的国有化程度较高,宏观规划庞大详尽并且长期连续执行,制定规划的机构相当完备复杂,战后经济发展与国家计划干预和调节分不开。联邦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国有化程度相对不高,总体计划调节和对企业的生产性干预程度较低,基本遵循的是有限干预政策,即“少直接干预,多提供支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的一种新形式,它和私人垄断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它在当时有一些积极性。首先,它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有限性以及它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问题得到缓解,从而一定时期内减轻经济危机,促进生产的发展。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矛盾进一步加剧,最终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停滞趋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作出政策调整,缓和了矛盾,促进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各国国情不同,调整的侧重点也不一致,总起来可以根据类型或方式分成几个大致不同的情况。一、从调整类型来看,可以分为三类。(一)以英美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干预的体制。这种体制主张通过财政、货币和收入等经济政策的运用,改变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宏观经济变量,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和充分就业,保证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二)以德国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制度进行干预的体制。它主张对市场赖以运行的制度、规则及相应的机构进行调整,在国家主导下建立、完善防止垄断、促进竞争的制度,同时也对少数宏观经济变量──如货币供应量──进行必要的宏观调节,并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来改变市场分配结果,为市场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三)以瑞典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分配结构进行干预的体制。这种制度主张干预市场分配的结果,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二、从调整方式上来看,又可分为四种:(一)政府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进行干预,即宏观干预和微观干预。所谓微观干预主要是指针对垄断的市场结构采取反垄断政策和法规,调和垄断资本与一般资本的矛盾。所谓宏观干预主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整,控制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其主要手段是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通过控制财政收入、支出和借债方式,来调节控制宏观总量。例如,在需要抑制经济过热时,就增加税收、减少政府订货,以抑制投资、减速慢行;在需要刺激经济增长时,就减少税收、增加政府订货,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通过现代银行体系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再贴现率和调整最低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影响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投资及经济活动总量,达到经济平稳运行的目的。(二)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在西方现代市场经济中股份制是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二战以后,个人股东相对减少,法人股东崛起。美国战后初期法人股东的持股比重仅为百分之十几,70年代中期达到30%左右,80年代中期达到40%,90年代法人股东超过个人股东而居于优势地位,股东的作用在公司的法理结构中得到增强。同时,因为单纯靠计件工资和严惩来役使雇员的泰罗制管理方式日见式微,于是一些西方国家实行员工持股制,使一定比例的工人持有本公司的股票,有的还吸收雇员参与公司“管理”。(三)实行福利政策。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了医疗、养老、失业的保险以及各种社会救助和补贴。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国家扮演了主要角色。二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甚至实施社会立法,形成“福利国家”政策。(四)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规定和改变税率,增加税收项目,免税和退税,采用累进税和遗产税等等,来抑制过高收入和收入的持续继承性,以减弱国内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正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这些调节、改良和改善,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的缓和。
 
 4、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起飞
 
    1949年5月,美国、英国和法国占领区正式宣布组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设在波恩。基督教民主联盟领袖康纳德·阿登纳成为首任联邦政府总理,开始了在联邦德国长达15年的统治。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禁止扩充军备,阿登纳政府实行非军事化立国的政策,集中精力和财力进行经济建设。联邦德国经济发展初期,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德国提供了大量食品和原料,同时,还支援了巨额资金,1948——1952年,美国援德资金达到16亿美元,加上优惠贷款,美国给德国的资金援助总数高达36亿美元左右。马歇尔计划缓解了德国的供应紧张矛盾,解决外汇短缺、生产资金不足等紧迫问题,稳定了当时德国社会惶恐不安的民众心理。阿登纳政府一方面推行福利国家政策,把国民生产总值的很大一部分用于社会福利支出,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采用路德维希·艾哈德博士的经济改革方针,推行一种称之为“社会市场经济”的政策,这种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起飞。“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是: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经济,而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经济。艾哈德首先整顿了货币体系,接着取消配给制,减轻税收,使联邦德国经济进入健康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轨道,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到1970年,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52年提高了6倍,经济实力居西欧国家首位。
 
 5、战后日本的社会改革
 
    为了彻底削弱日本,使日本日后不再成美国的对手,从1945年10月开始,麦克阿瑟代表美国占领当局限令日本政府必须进行改革。这次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修改宪法,建立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政治体系。根据1947年5月通过的新宪法,确立了主权在民、和平主义和尊重人权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天皇的神格,天皇仅受国家委托,主持国家的礼仪。(二)农地改革。规定由国家强制征购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在村地主超过一町步(北海道地区内为四町步)的出租地和自耕农超过三町步的土地,都必须卖给佃农和“有能力经营者”。同时,规定包括出租地在内的拥有土地限额,内地平均为三町步,北海道地区为十二町步。改实物地租为货币地租,实行低额地租,一町步以下的土地租额不得超过农产品收获总值的25%。(三)解散财阀,禁止垄断。1945年,美国占领当局下令冻结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15家财阀的资产。1948年,有328家大财团遭到分解,其中,三井物产被分解成大约200家公司,三菱商事被分解成139家公司。但是,实际上被解散的只有32家企业。
 
 6、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
 
    日本投降时,国家经济陷于破产,据1949年日本官方统计,日本在战争中物质财富损失率达36%,全国有119座城市被美国飞机炸为废墟,236万户住房被烧毁。生产极度萎缩,物价暴涨,大批人员失业,粮食严重短缺。美国占领军在日本实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1)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实行非军事化。(2)实行以所谓的“五大改革”为内容的政治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组织工会权,教育制度自由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3)制定新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由国民选举产生,内阁对国会负责,日本从此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4)进行经济民主化改革。解散封建色彩极其浓厚的财阀,禁止垄断;实行农村土地改革,地主只能保有1町步(约合14.8市亩)土地,其余土地被征购卖给无地和少地农民,进一步扫除了日本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日本作为美国在远东的反共堡垒的作用加强,美国开始积极扶植日本。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日本最终摆脱经济困难,走上经济振兴道路提供大好时机。美国向日本订购了数十亿美元的为侵朝美军服务的“特需订货”,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生产的发展。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日本企业界通过为美国侵朝战争提供服务获得的巨额利润,不仅摆脱了经济困境,而且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日本政府利用有利的形势,不失时机地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之一,并大量出口,当时,日本生产的纤维和黑白电视机出口美国超过美国该产品进口数的1/10,从而引起美日贸易磨擦。课文中的插图《日本的电视机工厂》反映了60年代末日本大量生产电视机的情况。同时,鼓励居民高储蓄,增加国内居民的投资。特别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1950年,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就已经达到99%;1970年,高中学生考进大学的已经有23.6%。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如此种种因素,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1960--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水平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达到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高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1988年,根据权威的美国《商业周报》统计,当时世界排名前30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了22家。

 

责任编辑:玲儿